用真善美的清流涤荡网络低俗
栏目:艺苑走笔
作者:周慧虹  来源:中国艺术报

  衣着暴露的女主播搔首弄姿,说着低俗的言语,对着打榜第一的粉丝喊“爸爸”;号称乡村直播,一群人身穿大红色西装、病号服,戴着奇怪的帽子,行为怪异,甚至在地上打滚;标签为“搞笑视频”,一男子坐在台阶上吃泡面,叉子掉了,把一桶泡面全扣在了自己脸上……当下,我们打开手机,总能不经意间就与类似的短视频不期而遇。

  此类低俗短视频往往极易吸引人的眼球,诱人点击观看,但其屡屡突破人们的认知底线,甚至于一再打道德与法规的“擦边球”,无论如何都不能听之任之。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近日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将重点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的直播和短视频。在我们倡导营造山清水秀文艺生态的当下,面对“三俗”现象,文艺工作者当有所作为、积极作为。

  低俗短视频令人反感,尤其广大家长,颇为担心如此内容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有29.7%的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大多低俗。正基于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当前,很多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具有正能量价值,但也有很多是各种低俗、媚俗、庸俗的短视频和直播,建议加强管理,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正向。

  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抵制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决处置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不良内容,深入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对于低俗短视频,国家相关部门早已有所关注,并进行了持续的规范和整治。但很显然,整治低俗短视频,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

  当前,多数平台能够认真开展短视频内容的审核,面对网友投诉,也基本能够做到对问题短视频尽快删除,及时注销涉事账号。然而诚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短视频主播在封号后往往换个马甲,再注册一个或多个新的账号重操旧业,对此,各平台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改进技术手段,堵塞管理漏洞。特别是,各平台之间应主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对屡禁不改的低俗短视频主播采取一致态度,尽力提高惩戒成效。

  有效的规范整治和平台把关,其意义显而易见。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文艺工作者较多地参与到新的媒体互动当中。用文艺的正能量清流,去涤荡低俗歪风,就更加责无旁贷。最近新修订的《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社会形象的塑造者”。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文艺的涵养和引领,进而带动网络空间乃至全社会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风尚,更是大有可为。相信在这样的涵养和引领中,短视频消费环境会日益净化,低俗短视频也会慢慢失去市场,彻底淡出人们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