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力度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张凯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央视一套开年大戏《人世间》热播,众多观众及业内人士好评如潮。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深受欢迎是意料之中的,从剧本、导演、演员到视觉画面等,都营造出了原汁原味的氛围,还原了百姓身边的生活气息,让大家能迅速产生共鸣,而这正是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带给人的温暖比其他题材更真实、更有温度,也更震撼心灵,像一股暖流持续温暖着人心。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特点及作用非常突出,其具有特有的时效性、鲜活感,能充分书写新时代的人民创造、表达新时代的人民诉求、彰显新时代的人民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人民奋斗,以人民内在精神的发展和增强来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从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创作的题材、门类、风格、形式等日趋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相关单位持续加大对现实题材的扶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将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强‘四力’教育”等主题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并通过重要奖项和推优活动进行引导和激励,使现实题材再次成为创作主流,涌现出众多影视、舞台、网络文艺作品,赢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

  但现实题材创作繁荣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问题出现,这很正常,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比如,作品的数量在逐步增多,而具有经典品质的作品则有待增加,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地气接得还不够;有些作品的细节还需再精雕细琢,剧中的服化道也有穿帮现象,这些本就反映的是百姓身边的事物,大家一看就能看出来,穿帮的同时容易令人跳出作品营造的精神氛围,影响观感及品质;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但是在现实题材的形象塑造方面,表演缺乏向细腻推进,往往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是最难表现和把握的,这也要求青年演员要不断钻研,到人民中去,把根深深扎向基层。

  为更好助力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特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扎根基层,加大采风力度、把握采风方向。现实题材作品的吸引力核心是高品质,而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创作的基础是要把根牢牢扎在百姓的土壤之中,采风是必不可少的,各级文联组织都会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进行采风,这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内容,应该持续坚持下去,不仅力度要加强,更要注意方向,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要多选择与百姓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真正扎根基层,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去山清水秀的地方走走过场那么简单。二、加大扶持力度,放宽扶持条件。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在现实题材作品扶持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力度,也确立了一些项目,为艺术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这样的支持能否再大一些?比如资金的投入额度再多一些。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说在一个固定时间就一定能完成创排,但是很多项目结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时为了赶在结题前完成,难免会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建议可将扶持的时间条件放宽,让艺术创作有更宽松的时间、空间,精雕细琢非常重要。三、加大传播平台及空间。不可否认,电视剧《人世间》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播出,让更多人能看到该剧,所以传播平台至关重要。电视台应拿出更多时段、互联网平台应拿出更多空间向现实题材作品倾斜。互联网平台在现实题材作品的推广方面,应降低现实题材电视剧付费观看价格,可以其他方式来弥补收益,让利给百姓,让更多人有欲望、有条件去观看。剧院、影院应拿出更多时段及场次,安排给现实题材戏剧、电影作品,而税务部门也应该相应降低税收比率进行激励。四、拓宽现实题材作品形式。如今,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很多,而文艺作品不只是有电视剧,观众喜闻乐见的其他艺术形式也还是有一定需要满足的空间,数量和质量都要抓,所以文艺工作者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五、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沉下心来搞创作,不以名利为目的;踏踏实实沉下心来精雕细琢作品、人物形象,文艺院团在考核时、各大奖项在评选时,一定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及举措,使文艺工作者用心出好作品,而不是靠资历、靠名气、靠流量就能轻而易举通过考评、获得奖项,文艺工作者也应时刻牢记,只有沉下心来为百姓奉献出高质量的作品,才是首要任务,不能本末倒置。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相关部门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齐心协力,力争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展现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及百姓的幸福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张凯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