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舞蹈表演进入全新艺术阶段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春晚舞台,六分钟的演出,舞者们通过静待、望月、垂思、独步、卧石等一系列颇具禅意和丰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活化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绝美意境。这是继去年《只此青绿》选段《入画》亮相《国家宝藏·展演季》、“定制版”《青绿》舞段亮相B站跨年晚会后的又一次成功“破圈”。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尚大片式的亮相到《只此青绿》对传统文化的绝美呈现,近些年来舞剧发展演变的足迹,也愈加清晰地打开了艺术新阶段的大门。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去年8月首演后,已在全国16个城市演出了50余场,所到之处,往往一票难求。“《只此青绿》具有‘静雅’的独特之美,展卷人的设计和时空穿越令人非常感动。”在日前举办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研讨会上,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表示,《只此青绿》对于中国当代舞蹈和当代舞剧创作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只此青绿》,这两部舞剧让舞蹈表演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阶段。

  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等篇章,观众跟随舞者的精湛表演体验了一次篆刻、织绢、磨石、制笔、淬墨等传统技艺的非遗之旅。与会专家认为,《只此青绿》的成功恰恰在此,它不只体现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舞蹈技巧的创新上,更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表示, 《只此青绿》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益实践,是舞蹈家立足传统、心系人民、全情创作的优秀作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只此青绿》全面呈现《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民间技艺体系,以及由这个体系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发现与创造。“创作者的这一价值取向,可以说将《千里江山图》这幅宫廷绘画下沉到了‘民间’‘人民’的层面上,以人民为中心展开了叙事。”张晓凌说。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美设计高广健介绍,该剧地面装置为四层转台,最大直径分别为13.2米、10.04米、7.6米、1.8米,在电机驱动下时而同方向旋转,时而逆向,时而交错,形成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空中装置包含三个层次的旋转、下滑,装置自身重量达1500多公斤,再加上其他舞美设备,重量达到1980公斤。“这样的舞台装置极具挑战性,我们成功实现了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几个维度的有序交错,以美的方式传递东方美学概念。希望通过这次创作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以匠人之心,用勇敢和执着去做好每一次创作。”高广健表示。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点赞《只此青绿》的舞台美术,“服化道出彩出新,达到了新的美学高度。不仅整个舞台调度流畅自如,而且所有舞台元素细节讲究,已然成为整个舞蹈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萍认为,《只此青绿》实现了“深度的视觉化原则”,“该剧形成了舞台成像的新的技术理论,强调以视觉为主导的观看的连续性,赋予舞剧艺术语言一个新的结构逻辑。”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则表示,在文艺传播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传媒平台的力量和大众认知的力量是极为可观的,观众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将助推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一年半的创作排练过程,对于创作团队来说,压力最大的是要考虑如何用舞蹈表现《千里江山图》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文物。从首演到巡演的过程中,创作人员紧紧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为人民而舞,不断收集观众的评论和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对于3月即将开启的二轮全国巡演,《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表示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