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艺术 敬畏观众 敬畏职业
栏目:艺道馨声
作者:杨晓雪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曲艺是一门生于勾栏瓦舍、长于田间市井的大众艺术。近年来,许多体制外的曲艺工作者,凭借其与受众间的紧密联系,以灵动、多样、鲜活的创作表演方式和充沛的原创力及其呈现的丰富性、生长性,受到了许多观众的追捧,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但与此同时,文娱领域出现的诸多负面问题同样也波及曲艺界,资本推波助澜下的流量“造星”、恶意炒作带来的“饭圈”乱象也时有发生,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个别从业人员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低俗轻佻,肆意虚无历史、调侃崇高、丑化英雄,逾越政治红线、有违职业道德甚至于突破法律底线,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塑造曲艺人的良好形象,营造清朗的曲艺生态,无论是体制内曲艺工作者还是新曲艺群体,在这个问题上都责无旁贷,不能有半点含糊。

  敬畏艺术,就要正确把握俗与雅的关系。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艺术就有这一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曲艺可以说是既俗又雅、既小且大、既浅显又深奥的一门艺术。说学逗唱、说演弹唱,无一不需要深厚积淀,无一不是学问。当下一些“看热闹”的观众,认为曲艺是“有嘴就能说,有嗓子就能唱”,一些小剧场年轻演员连基本的艺术认知和业务素养都不具备就堂而皇之登台,更有甚者仅凭借所谓“颜值”吸引一批拥趸,“劣币驱逐良币”,是对曲艺艺术的深层伤害。相反,曲艺因其题材内容的喜闻乐见,形式手段的单纯简便,在艺术表现上有着更高的要求。明代戏曲家沈泰说“俗而雅,诨而真”,清代李渔讲“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鲁迅说“有趣和肉麻之间”“只隔一张纸”,曲艺对于雅俗之间分寸尺度的把握绝非“可作小道观乎”,而是建立在曲艺家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生活积累、对现实的洞察理解以及高超的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之上。“一句邪,矮半截”,对于高明的曲艺人来说,平庸低级、俗不可耐的荤口、脏口是必须剔除的,这些不仅是对艺术准则的违背,也是艺人本身无能的表现。曲艺的“俗”是内容的通俗、言辞的俚俗、情趣的世俗,而不是浅陋粗俗、诘屈媚俗,“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如能做到真俗近雅、俗中见雅,大雅还俗、雅俗共赏,方是曲艺家聪明才智的彰显,也是衡量曲艺家觉悟高低、底蕴深浅、技艺高下的试金石。

  敬畏观众,就要正确处理“贫”与正的关系。曲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谈古论今、述说掌故,继承和发扬着“道之以德”传统,传递着忠孝仁爱等主流价值观,解惑启蒙,培养塑造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道德取向。曲艺是以观众为中心的艺术,台上台下直接交流、打成一片的独特艺术优势,使演员和观众之间更易形成思想上、情感上的彼此激发、默契共鸣;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受众因生活经历、认识修养、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有欣赏水平的高低、情趣的高下,受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也需要引导和培养。当下,曲艺观演关系中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乱象,特别是部分新曲艺群体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对于商业利益的追逐使他们脱离了曲艺本身的艺术属性,一味取悦受众成为其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捷径。一些人又回到了旧社会“招人一乐”“买卖玩意儿”的原点,迎合一些观众的畸形审美,伦理包袱、生理笑料不断,互相谩骂不堪入耳,失掉了对艺术起码的追求和与观众间的正常交流。曲艺的一大忌讳就是“贫”,也就是贫嘴滑舌、出丑卖乖,这本质上是艺术贫乏和思想贫瘠的表现。清代弹词大家王周士在《书品》中谈到“贫而不谄”,他反对戏谑的“过犹不及”。相声大师侯宝林曾为自己规定了两条准则:一是骂人的“荤口”不说,二是摇尾乞怜的“贱话”不说。为了迎合观众信口开河、乞讨笑声,甚至一些艺人在金钱利润异化力量的作用下与“粉丝”间形成了畸形的“供养”关系,甘居末流,这绝非“财富的密码”,而是荒谬的泥淖,长久来看也就走入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理想的曲艺观演关系应当是平等、平视的,有抱负的曲艺家都应立志成为观众的知己和益友,脱“贫”守正、去“贫”归正,将高尚的审美情趣传达给人民群众,与观众之间既相互促进、也相互成就。

  敬畏职业,就要深刻认识新与旧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曲艺界“说新唱新”,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的去除糟粕、观念革新,都是对“新”曲艺的有力实践,激发了曲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曲艺的继承与创新一直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课题。在曲艺职业修养和传承的问题上,老艺人“未曾学艺先学礼”,不许“误场”“蹲场”,以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尊师重道、艺学百家等优良传统在当下仍是为人做事从艺需要秉承的重要原则。但旧社会对师承关系极端重视,没有拜过师只能算“野狐禅”,一旦确定了师徒关系,徒弟只能“从一而终”、不可“跳槽”,否则就犯了师门大忌,以及拜师中的种种繁琐仪式和陈规陋习,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但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当下的一些曲艺从业者,年纪不大,言行做派却显得“旧”,学艺不深倒是满口“春点”,从内到外都透出浓浓的陈腐之气。个别曲艺团体重拾前辈摒弃的行帮、宗派、保守、人身依附等陋习,显示出不合时宜的江湖习气。相声艺术家马季说过,“过去是师徒如父子,徒弟对待师父跟对待父亲一样,我没这种要求,我们是新型的师徒关系。”曲艺的继承与创新,当然不是绝对的“不讲师承、淡化传统”,但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对他们思想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人品风格和气度、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学习和传承,“台上说书、台下寻书”,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决抵制恶习流俗,用精湛的技艺、健康的趣味服务人民群众、引领审美风尚,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中国曲艺家协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