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的节日”2020八桂民俗盛典·瑶族盘王节(土瑶“做歌堂”)举办——

节日民俗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一张威严的盘王像摆在正中,盘王长相英俊,慈眉善目地看着前方,像前摆着敬奉的供品——一只整猪、写满祝福的彩纸和点燃的长烛,4位德高望重的正师公站在神像前主持仪式……

  这是11月27日在广西贺州平桂区的瑶族聚居地马窝举办瑶族盘王节(土瑶“做歌堂” )时的场景,像中就是瑶族民众所祭祀的瑶族先祖盘王。瑶族古籍《过山榜》记载了盘王出征的故事,盘王胜利归来,迎娶公主,带妻儿走进“草木茂盛,无人行迹”的深山,教授孩子学习狩猎、耕织、刺绣等谋生本领。盘王去世后,人们以击鼓、舞蹈和诉说等方式来纪念他。

  在马窝,这一瑶族支系土瑶聚居地,盘王节这天,人们用“唱盘王”和“跳盘王”的仪式来纪念盘王。敲响长鼓,伴着瑶族民歌和民族舞,“我们的节日” 2020八桂民俗盛典·瑶族盘王节(土瑶“做歌堂” )活动正式开始,这是由中国民协、广西文联、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盘王节期间走进贺州主办的活动。

  “盘王节深深融入到瑶族人生活之中”

  盘王节期间,在马窝,不只有当地土瑶,还汇集了来自其他地方的瑶族同胞。瑶族是一个多支系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祭拜仪式。今年58岁的郑妹保来自平桂区公会镇茶坪村,专门来到马窝参加盘王节仪式。“我们都有各自过盘王节的时间和方式,有的时候我们一个村子过,有的时候几个村一块过。 ”郑妹保介绍说,大家过盘王节的时间和方式并没有太大区别。

  “盘王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只体现在民俗文化本身,还深深融入到瑶族人生活之中。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对盘王节活动做过多次考察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过贺州瑶族聚居地,他认为,盘王节时各地瑶族同胞一起过节的盛景“体现了瑶族人对盘王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在11月28日由中国民协、广西文联等主办的瑶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来马窝考察的民俗学者就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身为广西灌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亚虎同样“记不清来多少次了” ,早在1987年,他就参加过当地的盘王节,他认为,盘王的形象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即胜”的“榜样” 。而让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钟宁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带给瑶族人民的欢乐瞬间,“舞蹈最根本的功效是给大家带来幸福感” 。

  让盘王节“振兴瑶族瑶乡之魂”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盘王节的过节方式也随之变化。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村主任邓土金还记得小时候过盘王节的热闹场景:“山里的孩子,可玩的东西不多,看到来自各地的瑶族同胞赶来一起过盘王节,觉得特别有意思。 ”邓土金回忆,那时候,村子里自发举办盘王节活动,邀请其他村子的瑶族同胞一起过节,“晚上大家都自己拿着火把赶到村子,看起来非常壮观” 。

  如今,参加盘王节的瑶族同胞不再需要举着火把走夜路了,他们穿着民族盛装,一起参加盛大的盘王祭拜仪式,舞起长鼓,载歌载舞。

  “民俗活动是信仰崇拜的一种形式,而盘王节也是凝聚瑶族同胞心灵的形式。 ”长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山“走动”的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山歌学会会长郑天雄提到了民俗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当今农村打工潮、城乡差距等造成的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民俗活动来进行调节” 。郑天雄认为,盘王节是瑶族人“不忘初心”的仪式,也有利于振兴瑶族瑶乡之魂。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瑶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结构亦不断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如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所说,面对这样的变化,“大力推进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激发瑶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瑶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意义重大” 。

  在今天,盘王节的热度已远远超过瑶族聚居地的范围,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盘王节仪式的照片也发满了社交网站。微博“相约2020千年瑶寨盘王节”话题,已经有了1000余万的阅读量。“穿上瑶族服饰,走在这里的小巷子中,感受盘王节的热闹与喧哗,穿越千年。 ”这是微博网友“vivi慢生活”对盘王节的诗意表达。

  而专家们也关注到了盘王节活动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文化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使文化资源成为一种资本。 ”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岑学贵认为,盘王节活动的各个活动主体应该形成合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