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善待海洋?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浙江象山举办开渔节活动,中国民协走进象山,组织专家研讨——

今天我们该如何善待海洋?

  经过了4个半月的伏季休渔,位于浙江象山的石浦港又热闹了起来——9月16日上午,汽笛轰鸣, 1298艘大马力钢质渔船在石浦港集结,静静等待开渔号令的响起。临近中午,在高亢的渔家号子声中,代表着出海“号角”的鼓声“咚”“咚”响起,一艘艘渔船首尾相衔,在岸边乡亲和游客的注视下,离开石浦港,驶进了辽阔的海洋。

  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第二十三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开船仪式的现场景况,这一天开始,东海全面开渔,渔民重新进入海中捕捞鱼虾,开启自己新一年的丰收之旅。

  休渔:对大海的真诚许诺

  从休渔到开渔, 4个半月的时间,不只是一段“休养生息”的过程,还蕴涵着渔民对大海的真诚许诺——

  上世纪末期,象山渔民率先提出休渔的建议, 1998年,象山县政府顺势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追求人海和谐共荣……唯有严守休渔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海洋,让大海碧波万顷,让鱼虾繁衍不息,才能铸就蓝色辉煌。 ”开船仪式现场,象山当地政府负责人用颇具诗意的语言将渔民的许诺表达了出来。

  其实,在“追求人海和谐共荣”这样现代价值理念背后,是渔民对大自然根深蒂固的传统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历史文化的神圣叙事,是人类心怀虔诚、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之道。 ”正如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所说,渔文化中所蕴含的对大自然的信仰,充分体现在民俗活动中。

  在象山的开渔节活动里,祭海仪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主祭团的带领下,渔民抬着全猪、全羊,渔嫂捧起五谷、五果,依次走向祭台。这之后,在司仪的引导下,由23名渔民代表组成的陪祭团手持高香,依次来到祭坛前敬香,表达祈福感恩之情。据悉,象山的祭海仪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海边的渔民依海而生,在过去,沿海人民的心中,不仅有龙王、观音、妈祖、渔师公等神灵,还有鱼神、船神、网神等名目繁多的神灵,他们构成了一个以海神为核心的层次分明的海洋神灵信仰体系。 ”来自浙江舟山的研究者朱秀华表示,信仰活动渗透在渔文化的每一个环节……在开船当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协、 2020宁波象山系列开渔活动组委会主办的“渔村故事与民间信仰”主题论坛中,相关专家探讨了渔村民间故事、民间信仰、渔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在象山当地渔民的印象中,开船前的祈求和祭祀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以前都是小渔船,容易受到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这样的祭祀活动符合渔民祈求平安的心理。 ”象山当地的研究专家表示,如今的开渔节,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改进版” ,融合了“敬神”和“娱人”的功能,有极强的社会价值。

  “敬神”和“娱人” :融合民间信仰和现代理念

  “以前走在街上都没啥游客,现在走在街上会听见很多游客谈论石浦港。”这是开船仪式当天,象山网友“小益日記-”发布的微博。正如这种直观感受所体现的,开渔节的“娱人”功能为如今的象山带来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为传统节庆仪式添加现代元素,既能使当地民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又能整合当地原有的文化资源,使地方文化旅游活动更具特色。 ”浙江师范大学讲师梁珊珊表示。

  “娱人”之外,“敬神”功能的延续和改进也为渔文化带来了现代价值观念的转变。四川社会科学院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雄峰指出,“海洋崇拜源于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物的敬畏、神化并加以顶礼膜拜,进而实现了由‘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进化与发展。 ”

  但在今天,传统的民间信仰已经有了新的价值。“有信仰就不会有破坏。 ”王锦强表示,通过对“善待海洋”观念的信仰,我们可以改善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通过信仰来保护我们的海岸线,保护海洋环境。

  “漫长的海岸线,是我国海洋文明生存发展的区域,海洋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应积极推进渔村振兴,全力抓好渔村民间艺术创作演出、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工作,推进海洋保护、利用和海洋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