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两万多首抗疫歌曲中的“这一个”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何成为两万多首抗疫歌曲中的“这一个”

——来自第六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研班的观察和思考

  今年2月初,一曲来自武汉,由17位武汉文艺工作者自发联合创作的民谣风歌曲《武汉伢》一下子成为收听率和评论数最高的歌曲。创作和演唱歌曲的都是“武汉伢” ,武汉是他们长大并一直生活的地方,他们用歌声让人们记住武汉美丽的样子,却唱哭了所有听者。尤其是歌词中“只准自己骂,只许别人夸”“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平实动人、独具地域性格又具有仁爱精神,唱出了湖北人的心声,也唱进了所有人心里,成为了无数抗疫歌曲中独特的“这一个” 。

  秉承“手艺人”心态

  中国音协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了37批共111首歌曲,并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收录15首优秀抗疫主题原创歌曲的《抗疫战歌——全国抗击疫情公益歌曲选》音像专辑。“据我们初步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范围的职业创作者和非职业创作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共推出抗疫主题歌曲超过两万首。抗疫歌曲单从数量上来看确实很可观,但像《武汉伢》这样具有代表性、真正打动人心的优秀歌曲却屈指可数,原因何在?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在中国音协等主办的第六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研班上特别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口号化、同质化、标签化、商业化现象客观存在;有的作品因词曲停留在表面,开掘不深、缺少新意,传唱度不高;有的作品因缺乏细节支撑,难以在听众心中激起情感浪花,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有些作品对现实的认知不够真切,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刻,缺少精神高度、思想厚度和艺术力度等。韩新安认为,此次高研班要向大家传递一种理念和追求。有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要恪守精细的态度,就是要秉承“手艺人”心态和工匠精神,精雕细刻、精耕细作。要锻造精通的本领,“精通”才能“专业” ,精品创作更需要创作者具有突出的专业本领和综合素养。要力求精彩的效果,在创作实践中具备“出场就要出色”“出手就是高手”的自觉和自信,以精品意识攀登文艺高峰。要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选材角度、表现手法、艺术性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避免千人一面,避免雷同化和平庸化。

  “武汉伢”的真实故事

  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专题创作培训,本期高研班紧紧结合当下的抗疫斗争,尤其在作品赏析交流会上,不少与会学员都带来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最新抗疫歌曲—— 《最坚定的守护》 《燃烧》 《我要成为你》 《点燃春天》 《爱不隔离》 《让我们为爱加油》 《我就在家不出门》 《风雨过后》 《伸出手有温度》 《所谓善良》 《春天来了》 《守望相助》《满江红·扶伤奇抱》 《爱的力量》等,这些作品中许多都是来自创作者内心的冲动和感动。

  青年词作家、湖北省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袁晶来自湖北武汉,处在疫情中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封城,她坦言,最初是拒绝写歌的,她那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袁晶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出生,她那时望着窗外空荡荡的街道,时不时有救护车呼啸而过,非常焦虑和害怕。初为人母,袁晶经常在凌晨抱着哄睡的孩子,坐在沙发上拿起手机记下一些感受,“我特别想为那些因疫情被迫在家里的武汉人写点东西, 2020年春节是让所有中国人铭记的,于是我就以日记的方式写了一首歌—— 《2020过年日记》 。歌中写道‘大年初一,阴雨天,冷冷清清吃碗面,第一次,一个人,伴着心痛过着年……正月十五,过完年,过完年就是新一年,祈祷着,期盼着,车水马龙在眼前……二零二零的春节,时光定格在一瞬间,没关系,我等着你,重新按下播放键。 ”整首歌用最朴实平淡的方式讲述了2020年这个不一样的春节,袁晶找到同样来自湖北的土家族青年唱作人祝家家谱曲并演唱,用吉他轻弹的民谣方式呈现。

  “武汉封城不久,有不少抗疫歌曲创作出来,我一开始觉得有些是在蹭热度,对此是反感的。 ”祝家家说,没想到后来自己陆续写了好多首抗疫歌曲,是真心希望能够尽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作为第五期高研班和第二期特培班学员,春节回到湖北宜昌老家过年的他非常惦念武汉,他在创作歌曲《樱花开满全城》时和高研班的几位同学探讨修改,歌曲中唱的“这城给了我半生,城里有我的家人”就是他最真实的想法,“在深夜,想着、念着、抱紧这座城” ,这是当时身处疫情中心的创作者的共同心声。

  如何写得“不一样”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上万首抗疫作品出现,题材‘撞车’ 、题目‘撞车’ 、歌词‘撞车’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如‘逆行’‘春天’‘阴霾’‘白衣天使’‘平凡英雄’等,都成为歌名、歌词中的高频词;常见的还有‘最’字组合如‘最美的守护’‘最美的约定’等。写这样的歌曲,就需要想一想,我是不是能够写得和别人不一样。 ”作为第六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研班作品赏析交流会的指导专家,著名词作家、 《词刊》杂志副主编杨启舫看过、听过很多作品后,不禁感慨道:“最初有不少人是抱有一定看法的,觉得一下子出来这么多抗疫歌曲是不是在‘蹭热度’ ,但是现在,绝大部分人对这些抗疫歌曲的创作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的,是点赞的。因为今年在这么特殊的环境下,音乐人没有缺席,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做了该做的事情。 ”

  《武汉伢》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在杨启舫看来,这是因为整首歌没有任何口号、呐喊,也没有悲戚,而是有着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和事,还有情感和情怀,对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尤其是最后一句,水到渠成、举重若轻,“搭把手,就过了”体现了一种态度,从容、平易,也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杨启舫表示,在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创作出的声援性、加油性的歌曲比较多,听到这样一种来自武汉创作者内心的声音,真的会热泪盈眶。

  有关抗疫的书写,不同于以往抗洪、抗震的公益歌曲创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杨启舫谈道:“创作者在创作抗疫作品时,大多数不能出门,‘宅’在家里,有的词、曲、演唱都是一个人完成的。由于生活范围和环境所限,几乎所有信息来源就是新闻,对于创作个体来说,确实是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是放在一起就会出现很多‘撞车’ 。 ”对此,他提出了另一种表达思路:“有时候外延越小,内涵越深,比如有一首《听我说,谢谢你》在疫情期间广为传唱,其实它原先并不是一首抗疫歌曲,是一首儿童歌曲,由孩子们演唱特别真切,它表达的感情就是我们千言万语最终想说的——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