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民化的笔触写一部风雷轰鸣的史诗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平民化的笔触写一部风雷轰鸣的史诗

——专家研讨王朝柱纪念建党100周年电视剧本《太阳出来了》

  7月1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承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电视剧本《太阳出来了》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本剧编剧王朝柱,以及主承办方负责人、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京评论家代表、电视剧制作方代表出席研讨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主持研讨会。

  20多部作品、近700集的篇幅,书写从辛亥革命到开国领袖毛泽东,王朝柱的作品被誉为“形象的党史、军史” ,王朝柱像走了一个圈一样,终于写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谈到王朝柱的创作生涯,仲呈祥说:“王朝柱自40多年以前放弃自己的专业作曲而从事电视剧创作, 40余年来不断学习革命历史、感悟革命历史、研究革命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写花了一头的黑发,写掉了一腔的白牙,把全部心血回报了党、回报了人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的鼎力支持下,他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地进行创作。 ”

  区别于以往建党题材作品都是以陈独秀或毛泽东为第一主人公, 《太阳出来了》是首次以李大钊为第一主人公的建党题材作品。李准认为,以李大钊为主人公能清楚地说明建党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以及建党之后的主要行动和纲领,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理论准备和革命道路的确立,李大钊正是第一个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第一个接受社会革命道路的人,并且实际上他在党内有很高的权威,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所以这一点就补足了建党题材作品的短板。

  以李大钊为核心人物的艺术塑造既是响应推出革命历史题材新作力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曾经创作过李大钊这一人物的王朝柱对自身创作的一次突破。王朝柱放弃了通过历史事件来展开故事的叙述风格,他在《太阳出来了》剧本的前言中写道,要以平民化的笔触写出一部风雷轰鸣的史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 《太阳出来了》剧本用实事求是、人文主义的创作原则塑造了血肉饱满的李大钊形象,全面地刻画了建党前、建党中、建党初、建党后李大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用极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填补了形象的党史的一块空白。

  “写这一历史时期涉及到写老一代的文人、追求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早期共产党人、军阀、国民党左派、北洋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他们不是属于一个团体,而是来自方方面面。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指出,写建党历史中的人物难就难在创作者要搞清楚人物背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只有研究透彻才能为观众提供有正确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的作品。 《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认为, 《太阳出来了》最难把握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因为其中有的历史人物一开始是坚定的革命者,后来又背叛了革命,有的人物有无可比拟的贡献,后来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剧本对这些人物的处理依据了历史真实。

  太阳为什么必然升起?太阳升起前的风云际会又是怎样的景象? 《太阳出来了》故事开始于北京大学,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心。李准表示,这部作品第一次用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样式,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启蒙和革命之间的必然联系讲清楚了。左中一认为,作者成功塑造和刻画了一组博学多才、性格迥异甚至是特立独行的革命者、学问家、文化人的形象,像李大钊、陈独秀、吴玉章、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蔡元培、章士钊、胡适、鲁迅、辜鸿铭等,这使得独特的人物个性、观念主张的交锋、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够引人入胜。

  199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开天辟地》是第一部建党题材影视作品,如今这类影视作品已有数十部,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将有更多同类题材作品与观众见面。仲呈祥、夏潮等评论家认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对人类艺术的一种独特创造,应该把各种资源集中到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上,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有的作用。创作这一题材作品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败坏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声誉。“艺术从来就是以质取胜,不是以量取胜, 100部平庸的作品抵不过一部经典性的作品。 ”仲呈祥说道。

  从2006年开始,王朝柱和天津合作了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如《解放》 《寻路》等。陈浙闽表示,一路走来,天津和王朝柱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双方能有多年的合作,首先是对王朝柱大情怀的信任,他的20多部作品一直在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作贡献;第二是对王朝柱深厚的文学、党史、近代史底蕴的信任;第三是对王朝柱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拥有的大智慧和责任心的信任。天津将全力支持电视剧《太阳出来了》的制作。据了解,该剧将于今年8月底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