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助力非遗“变现”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对于苏绣艺术家姚建萍来说, 6月8日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第一次在网上“赶了集” ——这一天,她参加了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市集”活动。在直播间里,姚建萍不仅现场展示了苏绣绣法,还和自己的女儿、青年苏绣艺术家姚兰为她们设计的苏绣产品“带了货”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她们的直播间进入观众3 . 3万人次。

  对于很多像姚建萍这样的传承人,走入直播间“带货”是一种新的“玩法” 。在今天,电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重要途径,网络社交平台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方式,让非遗产品走进网络直播间,也成为民间文艺从业者的一个重要选项。

  平台助力:让市场需求检验非遗产品成色

  对民间手艺人来说, 6月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的“遗产日”是6月13日,恰逢各大电商平台的“6 · 18”购物节,因此,今年的“遗产日”显得特别热闹。

  如果你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非遗” ,会看到不同以往的搜索结果,比如,京东平台上的“非遗”关键词下会出现一个专门的非遗产品频道,而淘宝的“非遗”关键词下,则有一个“淘宝匠心会场” ,那里汇集了各地民间手工艺者制作的产品。

  这全赖于今年的“非遗购物节”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电子商务司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的共同支持下,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电商平台联合举办了“非遗购物节”活动,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成立专门的非遗频道,助力非遗产品“上网” ,帮助手艺人卖货。

  “在京东平台上,有150个非遗类商家参与了我们的‘非遗购物节’活动。平台围绕‘吃’‘穿’‘用’‘藏’四个维度宣传非遗文化,也帮助传承人卖货。 ”京东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设置了“助力湖北非遗”分会场,帮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非遗产业卖货,“助力复工” 。

  “帮助传承人卖货” ,并不只是京东的选择,淘宝、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电商、社交平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非遗日”助力模式。

  “ ‘非遗购物节’能帮助传承人解决非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作为民间文艺领域的专家,刘魁立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他表示,“非遗购物节”可以从“供给”和“消费”两侧,让非遗传承人通过市场销售来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了解真正的市场需求在哪里,推动传承人提升自己的能力。

  也正是抱着对“市场需求”的思考,姚建萍和姚兰仔细考虑了要在直播间里卖什么样的产品,最终,她们选择了自己设计的手工苏绣腕表、苏绣配饰、苏绣笔记本、苏绣冰箱贴等等“大众接受度更高、受众面更广的产品” ,姚建萍希望这些产品可以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帮助我们做得更好,做出真正符合活化传承的产品” 。不出意外,这些产品受到了直播间里观众的追捧,两个半小时的直播,姚建萍和姚兰卖出了一万多元人民币的苏绣文创产品。

  而根据相关统计,“非遗购物节”当天,各大网络平台非遗产品销售量达到800万件,成交额近4亿元人民币。

  相关企业:自建舞台,探索非遗“变现”新路径

  如今,非遗产品不再是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稀缺品,非遗展示、直播带货、购物节促销等等活动都将非遗和电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非遗+网购”的热闹不仅属于传承人,一些生产非遗产品的地方企业,也开拓着“变现”的新路径,他们不仅依托于传统电商,甚至尝试自建舞台,“为自己代言” 。

  位于浙江嘉兴的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真真老老的主打产品是嘉兴粽子, 2019年年初,第六批嘉兴市非遗名录公布,嘉兴粽子制作技艺(真真老老粽子制作技艺、德荣恒粽子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今年5月份,真真老老开启了“非遗练习生”招募活动,他们从500多位报名人中选出了16位选手成为了最终的“获胜者” 。6月13日“非遗日”这天, 16名“非遗练习生”和嘉兴当地裹粽、皮影、锔瓷、蛋雕、草编、陶艺等各个门类的民间手艺人一起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直播活动。

  “我们在一直播、虎牙直播、凤凰新闻、新浪新闻等直播平台和新闻门户平台上进行了直播,通过现场展示各类非遗技艺,来把我们的嘉兴非遗传播出去。 ”据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徐玲英介绍,当天四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400多万人次观众观看。“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传播非遗的方式,来促进非遗产品的销售。 ”徐玲英说。

  “非遗+网购” :热潮之下的思考

  跟真真老老一样,很多主打非遗产品的企业都开始重视网络平台的作用。这其中,一些生产“跨界货品”的企业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很多观察者注意到,“购物节”期间,在网上卖得好的非遗产品,以符合大众日常需求的消费品为主。根据阿里巴巴于6月13日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趋势报告》 ,食品、家居、服装等传统“消费大户”贡献了非遗货品销量的58 %。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服装、食品、日用品等产品的“跨界货品” 。

  “这些和非遗相关的食品、日用品在网上热销,并非只是因为它们具备非遗的属性,还因为它们符合‘衣食住行’的刚需,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杨慧子坦言,在非遗与网络购物相融合的热潮之下,我们也要认清一个现实:很多非遗传承人有精湛的手艺,产品有内涵、有创意,但他们缺乏经营电商方面的经验,缺乏网上经营的渠道,产品并非生活必需,难以通过网络平台精准地锁定目标受众群——这是多数非遗传承人和企业的现状,也是未来需要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