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人的村庄,300人是农民画家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800人的村庄,300人是农民画家

——农民画创作成为浙江衢州余东村村民致富的新途径

  “学院派的画家都不敢这么画! ”这是美术理论家张晓凌在浙江余东农民画进京展览现场发出的感慨。挂在展厅墙壁上的画作都出自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几十位农民之手,蓝色的人物和红色的河水、朴素的笔触及打破空间界限的随意组合,“在画家们被现代绘画技法所约束的时候,这些农民画家的画作让我们看到了绘画的另一种可能性。 ”张晓凌说道。

  余东村是一个盛产农民画家的村子,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800人的村庄, 300人是农民画家。 ”而今,这些农民画家的作品被挂到了北京恭王府嘉乐堂的展览现场,由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浙江省美协、浙江省文化馆、衢州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种文化——浙江衢州柯城余东农民画进京展”近日在京开展。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 ”余东村的村民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地农民画家的生活状态。而这样的生活状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以剪纸、刺绣、皮影、木刻这样的传统民间工艺为基础,余东村的一些村民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郑根良就是其中之一,那时还只是20岁出头的他,看见头上飞过的飞机拉出的一条白色尾迹,都会赶忙拿出画笔画下来。郑根良把自己的画拿给县文化馆的专业画家看,“他们看到后,立即提议成立一个业余美术学习班” 。就这样,随着美术学习班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绘画的行列。

  到了2003年,担任沟溪乡文化站站长的郑利民决定将这些喜欢绘画的农民召集起来,在他的推动下,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在当年4月成立。这之后,随着培训活动和集体创作活动的开展,余东村农民画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创作群体,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些农民画家的作品反映的都是身边的事情——农村的节气与节日活动、农民劳作和丰收的场景。 ”浙江省美协副主席骆献跃认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挚、朴素的情感最能打动观众,特别值得推崇。

  2004年秋天,余东村村民自己的画展在沟溪乡举行。担任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首任会长的郑利民告诉记者,那次展览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作品变商品”的甜头:当地一家茶楼的老板为了装饰新开张的茶楼,从展览现场选走了20多幅余东村的农民画,以8000元的价格成交。“从那之后,一些农家乐饭庄、旅游景区以及单位与个人纷纷到余东村购买农民画,当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十多万元。 ”郑利民说,通过多元化产品的开发,余东打造了以农民画为基础的民间艺术产业链,农民画创作“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途径” 。

  “打造农民画品牌,既突破了传统的农业模式,又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面貌,走出了一条‘三农’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表示,近些年来,中国农民画艺术有了快速发展,为引领乡风乡俗提供了精神力量。“农民画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帮助和扶持。而中国美协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农民画艺术事业,努力开创中国农民画服务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徐里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