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巧妙、更智慧、更有戏味儿是观众的期待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16个小戏上演,点评专家——

更巧妙、更智慧、更有戏味儿是观众的期待

  “只要有一个金点子,生活感悟、针砭时弊、诙谐讽刺的内容都可以直接进入小品,而小戏不同,它需要符合特定的剧种,需要唱腔、音乐等的综合呈现,需要特殊的地域性表达,有时候即使有金点子也未必能呈现。 ”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近日在甘肃兰州举办,点评专家、剧作家谢丽泓谈到小戏创作之难时说,戏曲是以民间、农村、乡土为根基,用方言来表达的,戏曲音乐的旋律很多是来源于方言的乐感,是语言发音的延伸、变体,地方戏曲浓郁的地域特色,与语言文化紧密相连,反映的内容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金点子、现代思维与戏曲特有的表达方式的结合点很难找。小品注重思想性、可看性,小戏一定要找到形式感,同时还要考虑行当,行当不鲜明,人物就不出彩,喜剧效果就出不来。 ”

  此次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由中国剧协、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5个小戏小品上演,其中小戏占16个,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展示了浓郁的地域风格,其人情、戏韵之质朴、丰美,为小戏创作提供了范本。

  小戏如何大写

  一些小戏作品表现普通百姓生活,把家长里短写得有滋有味,同时渗透丰富的感悟和深刻的意蕴。如川剧《连心桥》讲述一对夫妻为报答老撑船人救命之恩,坚守一辈子为乡亲们撑船,儿子在城里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老两口年迈,让谁来接班陷入两难。点评专家认为,这出小戏展现了信义的可贵、平凡的坚守,以虚拟程式表现撑船,载歌载舞、有血有肉,台上只有两个人物,却撑出满满一台的真情。父亲希望儿子继续撑船的情感,母亲希望儿子留在城里的情感,都十分真实饱满。

  泗州戏《要唱就唱拉魂腔》讲述两位孤寡老人、唱拉魂腔的好手,因一场误会结怨,又因一曲拉魂腔冰释前嫌。点评专家认为,这出小戏把戏曲传承的文化问题和晚年孤独的社会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表现了拉魂腔的美和传承者的挚爱。

  桐乡花鼓戏《老牛的药渣》讲述乱倒药渣导致一位老人跌伤,“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作为旧习,在小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应该改易还是彻底摒弃,居民由此展开争论,从而道出这一旧习真正的由来,开释了大家的心结。点评专家认为,这出小戏切口小、立意好,探讨民间风俗在当今社会的去留,情理兼备,给人以启迪。

  二人台《叔嫂情》讲述丈夫早亡的嫂嫂与小叔相依为命、互生情愫,两人从顾虑重重、彼此探问,到表明心意,终于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新的生活。点评专家认为,这出小戏融入陕北民歌、剪纸元素,创作者凭着扎实丰厚的地方生活体验,创作了充满民间智慧与民间风味的作品,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演员表演细腻、俏皮,富于机趣,分寸拿捏准确,打动人心。故事以西北农村为背景,却充满现代感,尽显人情人性之美。

  一些小戏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时代主题,戏小,格局不小,具有小篇幅、大容量,小人物、大情怀的审美品格。如客家山歌小戏《悠悠甜水井》是一出廉政戏。当干部的儿子身在抗洪现场来不及为母亲祝寿,托人以3000元买的寿礼被偷换成30万元的寿礼,构成变相行贿受贿,母亲以井水的苦与甜以及先人的谆谆教诲委婉将儿子点醒。点评专家认为,这出小戏不着痕迹,没有说教,只有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一家人世代清廉为百姓之家的皈依,引出的却是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的深刻主题。

  汉剧《六棵柚子树》关注环境保护。为建文化广场,村干部梁小山劝爹同意把当年曾为村里脱贫致富立下大功的六棵柚子树移栽别处,老人从一口拒绝到忍痛割爱,小山幡然省悟,决定留住柚子树,文化广场另外选址。点评专家认为,这出小戏恰当运用了客家民俗“舞席狮” ,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情节设置上,从个人服从集体的惯性思维中反转,张扬了留住乡愁、留住家园的主题。

  豫剧《夜巡》塑造了党的好干部。村支书雨夜巡视村学校建筑工地,逮住偷运建筑材料的夫妻俩,以责任心将其感化。点评专家认为,豫剧在书写现代题材、现实题材上具有独特优势,这出小戏把功夫用在了刀刃上,表现雨夜、路滑、车重,充分运用了戏曲的四功五法,情节真实、朴实、扎实,表现村支书与小偷的周旋充满意趣。

  小戏“戏”在何处

  点评专家对一些小戏作品的讨论,在如何写好小戏、观众喜欢什么样的小戏等问题上为创作者提供了参照。

  二人台《借冠子》是一出传统小戏,讲述刘四姐想向王嫂子借一副头饰去“赶会” ,因为深知王嫂子精打细算、爱贪小便宜的性格,不仅巧计借到了头饰,还把她戏弄了一番。作品语言生动、表演诙谐,地域特色鲜明。点评专家、剧作家陈涌泉认为,这出小戏侧重在“借”与“不借”中体现“人情味” 。

  “河北的武安落子有《借髢髢》 ,内容大同小异,新媳妇和邻家嫂嫂借头饰,两人你来我往,一个说要借,一个说不借,以重章复沓来呈现人物各自的小心思,最终邻家嫂嫂还是把头饰借给了新媳妇,令人感悟到人性、情义的美好。 ”在谢丽泓看来,这出小戏要表现出刘四姐的巧、王嫂子的泼,有反差,才有戏,为了体现出这种差别,按二人台的表演规律,以一丑一旦来呈现效果会更好,“现在两个人物都是旦角,丑角反串扮演王嫂子这样一个斤斤计较的主妇,喜剧效果会跃然舞台之上” 。

  上党梆子《拯救》借古讽今,讲述屠户为追讨肉钱,上门为县令治病,追回欠款,并让县令一家尝到苦果。“生病的县令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充分发挥了戏曲的虚拟性,扩大了舞台的想象空间。 ”点评专家、昆剧表演艺术家林为林认为,这出小戏的戏剧性也正在这里,“屠户隔帘切脉问病,和县令多几个回合的交流,可以更有戏。 ”在陈涌泉看来,这出小戏还可以生发出更多看点。 “戏中三个人物,夫人、丫鬟、屠户,现在夫人和丫鬟的立场一边倒,都是屠户的对立面,如果丫鬟是善良的,一边应付夫人,一边想要帮助屠户,戏的层次就更丰富了。 ”

  推剧《鸡毛蒜皮》讲述村干部调解邻里矛盾的故事。“这出小戏巧妙运用了道具椅子的方向、位置变换,表现了一对邻居从不可开交到重归于好的关系转变。家长里短找村干部,符合农村生活的现实。 ”点评专家、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认为,村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一对邻居回忆起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往事,从而实现和解,真实生动,但少了一些“戏味儿” ,“作为艺术表现,村干部对村里每个人有多熟悉,对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正是这出小戏的看点,把‘解扣’的过程写得更巧妙、更智慧、更有戏剧性是观众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