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保护,岂能因利益而厚此薄彼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苑广阔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据媒体报道, 11月25日,中国唐史学会专家学者和记者赶到陕西西安长安区司马村的杜牧墓遗址时,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这里只是一片低洼菜地。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牧曾和诗人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共同创造了晚唐诗歌的一个高峰。从文学、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杜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杜牧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其遗址呈现的破败景象,让人吃惊且惋惜。

  按照当地县志记载,在上世纪60年代,杜牧的墓还有高约7米,面积达一亩地的规模,只不过后来因为从政府到百姓都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当地村民挖土盖房、取土垫猪圈等等,逐渐把墓地“蚕食”一空。如果说杜牧的墓从有到无源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的欠缺,有历史的原因,那么现在任由其遗址继续被忽视、被损毁,就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杜牧墓不被重视和善待的背后,暴露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曾几何时,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争抢名人故里的高潮,不但如诸葛亮、赵子龙、貂蝉、李白等人的故里被各方争抢,就连西门庆这种“反面人物”也成了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虽然各地都是打着保护文化、保护历史遗迹的名义,但明眼人都知道,在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可能主要还是现实的利益。换句话说,这些名人的故里或遗迹,能够给当地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能够成为打造旅游项目的基础和依赖。

  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功利,但是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对历史遗迹、人文古迹的保护起到了一些作用。然而,对于如杜牧墓这种名气不是很大,或者是缺乏争议的历史人物,却被各方所无视,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就很不应该了。即便从现实角度,从经济角度来看,杜牧墓无法马上“变现” ,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重视,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保护与恢复。

  有关当事方对待历史人物的这种厚此薄彼,既体现了一种功利思维,同时也是缺乏历史责任感、缺乏长远眼光的表现。现在“杜牧们”确实没有“诸葛亮们”那么炙手可热,但是谁敢保证随着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发展,有朝一日情况不会发生改变?那时候再想回头去保护,可能就为时已晚,而消失在风雨中的历史遗迹,是不会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