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虚胖”的“著作等身”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丰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位在业界和网络上颇受关注的诗人出版新作并接受媒体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出一本书时,她坦言自己是“刻意保持慢的速度” 。

  “我特别反感一年出几本书的作者,我觉得他们不仅在消耗自己,也在消耗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浪费纸张。我非常喜欢的诗人说过一句话,他说著作等身的人是很可耻的,我为了慢一点做可耻的人,所以把这个书推迟两年才出版。 ”诗人此言有极端之处,但其言外的警醒之意让笔者深受触动。

  在多数人的传统观念里,对于著作等身者往往不乏顶礼膜拜之情,视之为文化上的成功典范。不可否认,不同的人禀赋殊异,勤奋程度有别,确实有人以其等身之作,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不朽贡献,也确实有著作等身、名副其实的大家成为令人仰望的文化高峰。然而这样的人终属少数,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倘能出版一两本堪称经典之作,已属不易。

  在过去,受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写书不易,出书更难。现在科技发达了,物质、文化条件改善了,著作等身越来越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一个人只要乐意舞文弄墨,只要想将自己的文字公之于世,打开电脑“噼里啪啦”一番,花不了多大力气,大作便可堂而皇之地摆进书店的显著位置,甚或可在网上名噪一时。尤其匪夷所思的是,其中不少著述者,创作精力似乎从未显露枯竭迹象,新作面世如有神助绵绵不绝。

  或许,著述者勤于笔耕的劲头值得称道,可其等身之作是否真的就字字珠玑,每一页中是否皆闪烁着真知灼见,恐怕要打个问号。事实上,如若留意不难发现,当今一些作者的系列作品中,不乏拾人牙慧,不乏自我重复,不乏浅陋之见,不乏错谬疏漏……这些作品往往多的是急功近利,少的是厚积薄发;多的是“春梦了无痕” ,少的是“润物细无声” 。

  前不久曾有媒体披露,我国早已跻身于出版大国行列,新书出版速度突飞猛进,出版物总量蔚为壮观,可与之如影随形的是,图书滞销问题亦愈演愈烈,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图书品种年销售数量不足5本,接近一半的图书品种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这些滞销图书要么堆在仓库里落灰,要么重返造纸厂化为纸浆。有鉴于此,不能不说这位“刻意慢下来”的诗人一语中的,忙不迭地出版著述不仅在消耗作者自己,也是在消耗社会资源,在浪费纸张。

  “著作等身的人是很可耻的” ,有些刺耳,不过目前确有必要引起一些人的警醒,也值得许多著述者将之记在心头,时时咂摸品味,以此适度按捺一下自己狂热的出书躁动。这句话其实也在提醒出版机构,诚应潜心思考,是本着宁缺毋滥原则致力于发现、打磨出版物精品,还是有求必应热衷于造就虚胖的著作等身者?是爱惜羽毛不断擦亮自身品牌,还是急功近利甘愿书香让位于铜臭?

  这个时代不缺书,缺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眼前一亮。文学大师马尔克斯谈及自己的读书感受时曾说:“只有百读不厌的书才值得去读。 ”作为操持文字者,是宁可出一本薄薄的书让人“百读不厌” ,还是把著作等身当作终极目标,惟求“看起来很美” ,对此,确当好好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