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非要更改路名吗?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张玉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安徽省宣城市民政局近日发布一则公示,拟将宣城主城区四条道路以文房四宝命名,其中三条是早已建成通车的主干道,引起较大争议。有市民认为将两条以古城门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改名,会淡化宣城的历史记忆。也有市民认为改名应该提早征求市民意见。据媒体报道,此次道路命名是为了扩大宣城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的知名度,相关部门正在征集市民意见。

  安徽宣城是一座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所产的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当地政府以“笔墨纸砚”命名四条主干道,并不是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的。但正如人们所质疑的,文化传承一定非要更改路名吗?在当地一家自媒体发起的投票中, 75 %的参与者不赞同更名,足见民众的反对态度。

  城市管理最核心的理念当是“以人为本” ,一切决策必须把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放在首位。尤其是更名城市主干道这样的严肃庄重之事,更需充分考量民众感受,倾听百姓呼声。道路更名绝非简单地“换个名称” ,而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审慎之事。民众的日常出行、社交、购物、就医;外来人员的旅游、观光,都需要当地稳固恒久的地名、路名导引,随心所欲地更名,势必会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引发人们较长时间的不适应。正如有市民直言:“薰化路和响山路多年前分别叫宣泾路、宣港路,现在很多人还没完全适应过来,又要改名字了。 ”我国《地名管理条例》中也有明确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

  说到文化传承,四条主干道中的三条现在的名称其实并不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比如南边有薰化门,薰是一种香草,又泛指花草的香气,可引申为和暖、温和,“薰化路”的寓意不言自明;西边有宝城门,意为坚固的城郭,“宝城路”由此得名;李白曾在宣城作诗《九日登山》 ,其中有一句“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这便是“响山路”的由来。城市文化本就丰富多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应人为限制,保持原有路名不变,就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尊重、保护与传承。

  想要提高“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美誉度,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方式和渠道,尤其需要围绕笔墨纸砚打造相关产业、推出特色产品。非要以道路改名的形式“传承” ,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只会适得其反。笔者了解到,宣城市打造了每两年一届的“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 ,截至去年年底,旅游节已成功举办八届,这不就是很好的文化传承载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