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
——专访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
栏目:艺苑百花
作者:本报记者 孟祥宁 实习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毛国典(左三)在江西省农民书法示范村为农民进行辅导

  脸上泛着“高原红” ,身材挺拔魁梧,这是记者最初见到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时的印象。

  本报“艺苑百花”采访组根据约定时间赶赴江西南昌毛国典工作室进行专访。坐定之后方知,采访前几分钟,他刚从重庆书协交流完书协培训工作,一路赶飞机、高铁回到南昌。看他如此风尘仆仆,记者表示让他休息一会儿再采访,他大手一挥:“不累,我体力好着呢。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毛国典身为书法家,竟然还喜欢对抗性运动,他还是一名拳击手和出色的篮球中锋。很难想象这位看起来粗犷、沧桑的汉子,却能挥洒出书法之婉转飞扬、水彩画之灵动绚丽、篆刻之古雅精微。

  平素里毛国典低调、诚朴,在书画艺术上颇有造诣。他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届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入展获奖项不胜枚举。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李刚田曾经这样评价他:“毛国典是书画篆刻多方涉猎的全才,在中国书法家中属凤毛麟角。 ” 2015年,毛国典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伯乐引路走上艺术大道

  没考上大学,毛国典就去旁听;没有生活费,没有铺位,他咬牙坚持下来。在恩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三次高考最终考上大学,走上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报:您出生在河南上蔡县邵店乡卜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不识字。您是怎样走上学习书法、绘画、篆刻道路的?

  ●毛国典:我学书法最初是受我们村里人的影响。我们村里有两位秀才,他们喜欢书法,经常练字。我小时候经常看他们写毛笔字、临帖,带动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对于绘画而言,是受到了我大舅的影响,他喜欢画画,手里有很多绘画资料。小时候我去大舅家,经常看这些绘本,很感兴趣,忍不住拿过来比着画,从此喜欢上绘画。

  高中毕业后我没考上理想的大学,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在汝南师范学校担任美术组组长的周绍文老师。我找到周老师,给周老师讲述了自己两年来自学美术的艰辛,虽然家里条件比较差,但我想考大学。周老师很感动,他说农民的孩子有考大学的决心不容易,这样的好孩子要帮,要给我创造机会。

  在周老师的帮助下,我得以进音美班旁听学习。我和同学们的感情特别好,大家没有因为我是旁听生就对我另眼相看,我们的关系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当时他们都有助学金,我因为是旁听生,啥都没有,家里又穷,拿不起生活费,后来我们班同学帮助我解决了生活问题,尽管他们家庭条件也很差。旁听生没有铺位,我就和几位同学挤着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无私帮助,让我感激不尽,可以说,汝南师范学校是我为人、为艺之路的起点。

  后来经过三次高考, 1984年,我考到周口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油画专业。很多朋友看到我的水彩画和油画大吃一惊,惊叹于书法家如何能够画出这么写实的美术作品来。其实,我一开始学的就是油画专业。

  但我心中始终有个书法情结,对书法艺术有着沁入骨髓的喜爱。大学三年时间,除了专业课,我就一直练书法。那时条件有限,老师也有限,基本都靠自学自练,从《张迁碑》 《颜勤礼碑》 ,再到《礼器碑》 《爨宝子》 ,这样临下来,也算打下一些基础。大学毕业分到河南开封工作后,我才慢慢开始专业的书法学习。

  当时辗转认识了开封书法名家李逸野先生。他告诉我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不要写那么杂,若写隶书,就好好写隶书。从此,我就把隶书作为主攻方向,把《张迁碑》 《礼器碑》作为经典碑帖反复临写。再后来,我从开封调到郑州,又认识了李刚田先生,在他的指导下,我才开始学习篆刻。

  ○中国艺术报:您求学非常不易,但又足够幸运,求学之路上遇到那么多的伯乐。李刚田先生要求非常严格,您是怎么进入他的法眼的?

  ●毛国典:求学道路虽然艰辛,但我却非常幸福,如果没有那么多恩师指点,我不可能走到现在。在开封工作时就知道李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深为感动。李老师谦和敦厚,乐于提携后学,他看了我之前的作品后便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

  之前我一直喜欢篆刻,但是没有专门学习过,都是自己在摸索,很不正规,拜李刚田先生为师后才算真正开始走上篆刻正道。李刚田老师给我推荐了几本书——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 《汉玉印精粹》等。当时条件有限,不像现在有很多书店,我就从各个新华书店邮购部挨着找,找到之后拿着这些书到李老师家里去,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给我做标记,为我圈画需要反复练习的部分印章。尤其在操刀篆刻时,我没什么基础,李老师就亲自拿刀教我,怎样刻线条,怎样打印稿……回去之后,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像完成作业一样,进行反复临刻。临过之后,李老师再给我指点和修改。

  前期,我基本每周到李老师办公室一趟。他一笔一划给我讲,哪个地方不到位,需要怎样改进,都讲得一清二楚。可以自豪地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篆刻几乎没走什么弯路。李老师的精心指点使我鼓起勇气参加了1995年由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篆刻展的投稿,勇气有余,但信心稍显不足。我创作的几方印,字法、线条不够好,李老师给我反复多次修改并亲自教我怎样刻边款,怎样拓边款、怎样贴印屏等,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终身铭记在心。之后,李老师又从我所刻二三十方印里面选出八方印、三方边款投展。最终,那次篆刻展览我得以顺利入展。

  初出茅庐的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真真体味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当时没有电话、手机,我就一路骑自行车去给李老师报喜,那种激动的心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慈祥的恩师,没有李刚田老师的教育和引领就没有我今天的篆刻。

火红的年代,艰难的岁月(水彩) 毛国典

  二、谁的路子正,谁进步就快

  篆刻、书法、绘画,毛国典所获奖项不胜枚举。他立足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光环的背后,是毛国典对“人勤地不懒”这句俗语的尊崇和践行。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曾感慨,中国书法界若论勤奋,毛国典堪称典范。

  ○中国艺术报: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以后,您又相继参加了书法、美术方面的一系列展览,频率非常高。连续参加这么多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毛国典:我发自内心地爱好书法,那些年我把几乎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都放在了书法上。从1987年大学毕业到1998年,我花了十余年时间临摹——临字、临画、临印,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础打牢了,我就有了信心,当时频繁投稿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检验自己的付出和证明自己的路子是否存在问题。

  连续入展获奖证明的首先是基本功问题。基本功如果打不牢,想参展、入展都很困难,更不用谈获奖。所以每个重要书法展览我都要投,我的想法很纯粹:评委是书法界的权威专家,能否得到他们的认可,决定着自己走的路子是否正确,有没有走偏。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多拿到一些“硬件” ,也能更好地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更好地去引领书法爱好者。当时我对参展拿“硬件”看得比较重要,觉得如果没有“硬件”做支撑,在书法界就没有发言权,就实现不了人生价值。现在想来,虽然略显急迫,但我确实希望通过参展、获奖获得认同。也可以通过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书法展、篆刻展并多次入展获奖来验证自己的综合实力。

  ○中国艺术报:这段时间是您的收获期,十多年时间里获奖无数,也得到了书法界同行的认同。

  ●毛国典: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的书法楷、隶、行逐步走向稳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天道酬勤” 。老百姓有句土话:人勤地不懒。这句话说得实在,人不勤奋什么事都做不了。从事书法专业,必须真心付出,不能偷懒。一旦偷懒,一下笔、一动刀就会露出不足。我在河南工作时,著名书法家王澄老师曾评价说:河南书法家论勤奋,毛国典数第一,他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和我一样勤奋的人还有很多,老师这句话有些过誉,但我觉得是对我最大的鞭策。搞专业、搞学问从来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我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中国艺术报:您的诀窍是什么?

  ●毛国典:诀窍就是勤奋。另外,我的书法能走到今天,还跟我刚开始的定位和学习方法有直接关系。1988年时,书法对我而言还只是爱好,并不知道该怎么写,那年国庆节后,带着一颗敬畏之心,我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室去学习,看看美院的学生们是如何练书法的,并大胆向两位在教室临帖的同学求教,问问他们是如何定位、如何临帖的以及学习书法的方法,看到了正规书法专业的大学生怎么临帖、学习。交流后得知,他们是把字“拆”开练——偏旁、横、竖、撇、捺都单独拿出来练,把一个汉字像做衣服一样拆成零部件,先把零部件打磨好,再组合起来。这次参观给我感受极为深刻,我学到了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回到郑州后,我就一直按他们教我的方法做各种练习。

  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临帖方法和步骤——先练单个笔画,再练结构,再练用笔,再练节奏,按照“解散—组合—再解散—再组合”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和抄写。实际上,我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受那次去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的影响。

  ○中国艺术报:您的隶书清新典雅、风姿绰约,而且个性鲜明,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您的这种个人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毛国典:对于书法临习来说,谁能摸索到门路,谁的路子正,谁进步就快。有了行之有效的练字方法,再加上我肯下功夫,我的隶书才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刚开始学习隶书时涉猎比较宽,后来在开封古天阁艺术书店偶然见到一本《甘肃博物馆藏敦煌汉简选编》 ,其中的《武威仪礼简》让我眼前一亮,我就下大功夫认真临摹。后又临《武威药简》 《马王堆帛书》中《黄帝书》《老子甲本》等。从汉碑拓本到墨迹简帛,我开始有意识地确定“主线” ,以《武威仪礼简》为基调,加以《礼器碑》刚劲的线条和马王堆《黄帝书》的笔法,同时将自己所学绘画专业的审美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的理念融入其中,我一直认为:书法、篆刻、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他们的审美功能都是可视艺术,所以我有意把他们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书写符号。

  ○中国艺术报: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您的隶书形式感很强,但是您的隶书装饰味儿是比较浓的,在如今,“装饰性”并不是个褒义词。另外,还有人说您的用笔有点儿“程式化” 。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毛国典:视觉艺术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让观者感到美观,好看。怎么美观?这就需要装饰。当然,装饰性要有一个底线—— “个人符号”要有,但不能写俗。

  在我看来,有自己独特的程式就是个性,没有程式化就谈不上风格。从汉碑的《曹全碑》 《史晨碑》 ,到颜真卿、赵孟頫、王宠的楷书,无论是点线的笔画组合还是章法布局都存在程式化的现象。从古到今,程式化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可以说程式化具有两面性,正面与负面并存。结体出现雷同,笔画出现重复,都有它的道理。当然,在创作上还是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雷同或重复,所以我在创作时,也在追求变化,如一幅作品里有相同的字出现,我会尽量在局部进行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有些主体性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隶书的雁尾就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不管是《史晨碑》 ,还是《曹全碑》 ,都有雁尾。雁尾是汉代简牍和隶书特有的装饰符号,特点其实就是程式化。

嗣同《潼关》(书法) 毛国典

  三、传统要印在脑子里,烂熟于胸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培训班学员,毛国典都要求精临一家一帖,所谓“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将传统精临于心,才能站在传统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写符号。

  ○中国艺术报:您曾说过,“临摹古代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复印机的功夫是每位书家必须要下的硬功夫” 。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临帖是否依然非常重要?

  ●毛国典:学习书法,必须继承传统。临摹古代经典,最关键的是要把古代碑帖的技法熟记在心,并能很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是根本。我从学习书法起,就一直把临帖看得非常重,我自己也是临帖受益者。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特别是从1988年到1998年,每一种书体我都在用心临摹,用心体会古人的各种用笔、技法。比如魏碑里的《爨宝子》 《嵩山灵庙碑》 《谷朗碑》 ,这些碑帖我都临得很精细,无论点画还是偏旁,我几乎临得一模一样。

  那段时间我除了国展投稿之外都在临帖,因为我知道功夫在传统,临帖是对传统最好的学习和继承。尤其习书之初不能不临帖,一本帖还没有临像就急于创作,这是绝对不行的,书法不能写成没有出处、无古人的自由体。所以当时我就有这个观念,临帖一定要有“复印机”的理念,写到如同复印机印出来的效果,这对以后的成长和创作有极大帮助。如果没有把古人的技法真正记在心里,脑海里就是空的,创作就没有根基,就会飘、浮。只有把大量的符号、技法真正记到心里,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把古代的东西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表现出来。

  创作亦是如此,字法取自哪个帖就要像哪个帖。但这对创作来说还远远不够,仍需要有意识地把其他相近碑帖的符号融合、借用过来,借鉴其他帖的用笔和符号,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创作符号。要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符号还要在古代碑帖的基础上有目标、有目的地发挥,所以没有大量的临帖,不强化记忆,不把基本功打好,不达到“复印机”的功夫,很难走远。我至今仍把临帖看得非常重要。

  ○中国艺术报:我们常讲“书画同源” ,书法的用笔与中国画造型的用笔是一致的,书论亦是指导画家用笔和创作的基本教材,但书法、篆刻和绘画之间毕竟有区别,您美术创作的方向还是油画和水彩,面对三者,您是否纠结?哪个是您的最爱?

  ●毛国典:我心里一点儿都不纠结,书法、绘画、篆刻我都喜欢,哪一个都不想放弃,只要对这三者合理安排时间即可,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

  大学时我学的是油画专业,大学毕业之初,我把绘画放到一边,把书法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因为从内心来讲,我还是更偏好书法。我大量临习隶书的几个经典碑帖,夜里临帖经常临着临着天就亮了。从那时起,凌晨两点之前几乎没睡过,到现在我也保持了这样一种习惯。等到我1993年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入展之后,我又把更多精力投向了绘画。

  但对一个大专毕业的学生来讲,把油画画出水平还是比较吃力,因为我们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等各方面都不如美院,对于油画技法的学习非常有限。水彩画只是选修课,但我非常喜欢水彩画,就把水彩画作为主攻方向,开始临摹美国淡彩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后来我的作品连续入展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第五届中国百年水彩画展,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等。那几年的全国美展我没落选过。

  跟随李刚田老师学习篆刻时,有半年时间我不写字也不画画,就专门临汉印,临了很多印稿,临一批换一批,大概临刻了200方。因为李老师告诫我说,要大量临习,不要创作,一定要规范符号,把汉印和古玺印吃透。我一直把他这些话奉为圭臬熟记于心。

  整体上来说,书法、篆刻、绘画我在交替进行,有书法展,我就专心把字帖拿出来,先反复从点画开始仔细临摹,再用各种色宣做形式,再认真创作,做练习书法。有全国美展征稿了,我再把水彩画工具拿出来,先临一段怀斯的水彩,再选准创作题材进行认真创作,创作作品邮寄、上交之后,再进行篆刻展的准备。

  书法、篆刻、绘画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水彩、油画属于西画,书法、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最为本质的区别在西画是研究色彩的,是用色彩块面和光影塑造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而书法、篆刻是用“线”来表现汉字的形象,但它们又是相同的,都是可视造型艺术,都有共同的审美素质。三者只要处理好时间关系,相互都可以互补。

  四、“外来老俵”让江西书法后来居上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西6人入展,列全国第二。江西书法由原来排在全国末尾,到现在进入“第一方阵” 。江西书法发展之快,在全国书法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艺术报: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为何来到了江西?

  ●毛国典:大学毕业后,我辗转到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教学,在一个地方待得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惰性,没有挑战性,我就想继续开阔自己眼界,寻找突破口。而且河南书法家队伍特别大,人才济济,如果到外省去,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无意中发现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招聘信息,于是我把我的材料寄给他们。校方看我年纪轻轻,在书画篆刻多个领域都有这么多“硬件” ,业务比较全面,于是我于2001年8月正式从河南调入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就这样我来到了江西工作,至今已18个年头,江西是我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老家河南养育了我,第二故乡江西成就了我。

  ○中国艺术报:江西省书协如何从破局到变局到形成新格局、后来居上进入书法大省的行列?

  ●毛国典:当时江西书法整体情况并不是太好,全国排名比较靠后,全国展获奖人数很少。2005年我担任江西省书协秘书长后,自然就有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江西书法带上去。

  要想进行有效工作,就得“对症下药” ,摸清病灶在哪里。首先我用一年多的时间到全省各县市调研,通过大面积深入调研发现,当时江西书法界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不少县市缺少高水平的书法家去引领当地的书法爱好者,没有氛围;二是很多作者对继承传统理解不到位,大都不临帖,“自由体”的作者大量存在;三是对“国展”不关注,也不投稿,没有参展意识;四是存在不团结,不交流,并存在“小山头”的现象;五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格局偏小,不愿做公益事业。

  根据调研结果,我作了一个总结,要想推动江西书法发展,必须做到五点——讲团结、重基础、带队伍、广交流、愿奉献。工作中,我推行两步走:走出去——带领江西书家到外省、交流、学习书法大省的成熟经验为我所用;请进来——邀请省外书法名家来江西办班讲课。2005年元旦,我调至协会后,江西省书协第一次举办了对全省的书法培训,聘请了中国书协专家来讲课。

  2012年底,江西省书协正式成立了江西书法培训中心, 2013年3月2日正式在南昌开班上课。5年里培训中心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开始只有两位老师到现在的57位老师,从20名多学员发展到现在的600多名学员。前些年是打基础,指导学员们临帖,一家一帖,下足功夫。到2016年、 2017年,学生水平到达一个爆发点——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西入展6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有3位是培训中心学员。

  江西省书协另一个对书法的有效推动就是书法普及工作,公益大讲堂的开办是江西书法界的第二个亮点。培训中心的老师们走到全省各地的厂矿、乡村、企业、社区进行大量书法培训,争取让江西更多人懂书法,知道书法该怎样写,知道一个好坏的标准,从而提升江西群众对书法的认识。

  ○中国艺术报:江西书法培训中心对学员的帮助之大,大家有目共睹,当前江西书法培训中心是怎样一种发展模式?是否欢迎外省的书法爱好者来进行学习?

  ●毛国典:江西书法培训中心的定位是为江西书法界打基础,让更多书法爱好者能够接受正规学院式书法培训、提升全省作者的书法临帖水平和创作水平,提升作者对书法的认知度,通过多次入国展来提升江西形象。

  但我们做的是公益活动,不以创收为目的。以前江西书法培训中心不对外省招生,但是全国很多省份没有一样的培训中心,也因为江西书法培训中心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外省书法爱好者愿意来这里学习。从2016年开始,江西书法培训中心面向外省学员招生,现在我们培训中心的学员遍及全国8个省份,其中最远的有来自新疆塔城、甘肃兰州的学员。

  如唐骏学员,他来自新疆塔城,几经辗转——两次飞机、一次汽车,行程几千公里,来到江西学习书法,我们都很感动。虽然他已经是新疆塔城书协副主席,但是仍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很难得,培训中心为他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比如不管他来多长时间,都给他免费提供住宿;正常上完课,每天单独安排书法博士给他辅导。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只要他们来,我们都会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还有位叫王纪林的学员,来自新疆克拉玛依,他到我们培训中心的时间不长,只学了三个月,就入选了长江杯全国书法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3个大展,这个例子在全国来说也是极少的。

  江西书法培训中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独特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我们按照学员水平分班培训——书法爱好者、底子较为薄弱的分到基础班;基础好一点、省书协会员在高研班;入过一次国展或者省展二等奖以上的进入精英班,此外还有国学班、篆刻班、大学生班、老年班、少儿班等。老师的配备也与其他省份不同,我们配备的老师有书法博士、大学书法教师和一批获过大奖的书法家等,还聘请了专门讲授国画、艺术设计、摄影以及诗词鉴赏等的教师,以便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我相信江西书法再有几年,还会有一个大的跨越,从书法大省向书法强省跨越。

  ○中国艺术报:书法组织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势必占用很多您自己搞专业的时间,您是否后悔过?

  ●毛国典:书协工作忙,对我自己的专业来讲的确有些耽误,但是我不后悔。过去搞创作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到书协工作以后,我对任务、理念和时间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再到后面我当选了江西省书协主席以后,我有责任带领江西书法界,让江西书法家都一起入展、获奖拿“硬件” ,这也是我现在的主要任务。

  从来到江西省书协第一天起,我就有一个愿望:把整个江西书法界盘活,多举办专业的书法讲座和培训,让大家都参与到书法的有效练习中,给更多人创造入展的机会。正因为怀揣这样的想法,我现在的心态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即便我的专业被耽误了,临帖、创作时间少了,但我无怨无悔,而且乐此不疲。这样做非常值得,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江西书法,让江西从书法“弱势群体”走到全国书法“第一方阵” ,我非常欣慰。

扫一扫浏览全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