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曲:守正出新
栏目: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10日,伴随一出淮剧《孔乙己》在上海周信芳戏剧空间开唱,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如期而至。至12月24日,包括6部入围剧目、 2部特邀剧目和1部祝贺演出剧目共9台展演剧目将陆续在这里亮相。除上海本地院团作品外,还有来自北京、河南、福建、广西等地院团的作品,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淮剧、梨园戏、豫剧、彩调7个剧种。其中,“小剧场”的概念十分醒目。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经典剧目晋京展演”就在北京掀起了观演热潮。那一次,推出的都是经典剧目,包括传承版京剧《曹操与杨修》 、沪剧《雷雨》和全本《长生殿》 。相对于“小剧场”的探索色彩,传承传播的脚步走得很实。

  这些年来,上海市的戏曲创作十分活跃,一大批原创剧目纷纷上演,而小剧场昆曲《椅子》 、越剧《洞君娶妻》等也相继亮相。从全本戏的整理复排、经典剧目传承人才的培养到小剧场戏曲探索,上海已把目光投到了传承传播、转化创新之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体会尤其深:“我们希望,在原有‘东方之韵’品牌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属于全社会,更要主动做好传播。 ”

  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推动了上海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2015年起,上海开始实行“一团一策”政策,并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百部精品”的创作蓝图。从政策到资金,给予各院团大力支持。上海昆剧团率先实行“昆曲学馆”制度,上海京剧院推出“尚长荣三部曲”传承版,上海越剧院迎来十年成建制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上海沪剧院持续开展“沪语训练营”活动……这些机制和举措,用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的话说,是“重要的战略思维” ,“高度重视舞台艺术的生命对接,高度尊重艺术家及其内在的艺术力量,也高度重视新生代的培育,真正实现了舞台艺术的不间断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

  在这些成绩面前,上海戏曲未来的路怎么走?作为十九大代表,谷好好在现场亲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听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感觉思路一下子更清晰了:坚守传统,同时积极创排新剧目,开展新的探索,哪一个都不能偏废。

  经典传承、全本整理,“大”有大的好处。记者了解到,昆曲曾长期以演折子戏为主,全本戏是近些年才又火爆起来的。据透露, 2016年全本“临川四梦”票房大卖, 2017年全本《长生殿》仅上海站一轮演出票房就破戏曲演出纪录地达到了150万元。在“东方之韵”展演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说明过去的折子戏演出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本戏的火爆反映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与此同时,适应年轻人观演习惯的小剧场样式,近些年也是逐渐升温,可谓“小”有小的时尚。11月28日,上海越剧院的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亮相北京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此之前,上海昆剧团的小剧场昆曲《椅子》 《长安雪》等相继在京沪上演。此外,除上述剧目和淮剧《孔乙己》之外,还有上海京剧院小剧场京剧《草芥》 ,都将一起亮相本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从2015年创办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到“小剧场”探索渗入到创作之中,呼应期待的色彩愈加鲜明。

  谷好好多次提到“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她说:“像‘东方之韵’展演,我们有政策有举措,更要不断赋予它新的活力,每年都不一样。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上海戏曲人的创新创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意象,看到了蕴含其中的文化自信、艺术立场和戏曲艺术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