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音像”工程今年将录剧目近百部
作者: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透露——

“像音像”工程今年将录剧目近百部

  本报讯(记者 怡梦) “这是一次演员、乐队、舞美、录音、录像、剧团、导演、影视后期等创作、制作人员的大协作,录音、录像一遍又一遍,有时一个字、一个动作或者一个段落要录七八遍。我记得录《西厢记》时,有一段唱腔很好,可是表演跟唱腔合不上,出不来舞台效果,录了20遍,后来效果很好,‘像音像’就要这么做。 ”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3月22日在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了“像音像”工程进行中的诸多细节。

  当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总监曹毅,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张仁刚,“像音像”天津基地艺术总监李少波,戏曲理论家刘连群,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录音师姚国强,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倪茂才,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王艳,石家庄市京剧团副团长赵玉华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艺术家与会,就推进戏曲“像音像”工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提出“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计划” ;同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要“做好京剧‘像音像’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文化部于2016年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组建了京剧“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从60岁以下、获得过文华表演奖和梅花表演奖的艺术家中遴选出第一批102名演员、 127部剧目,在“十三五”期间录制350部剧目。

  仲呈祥在主持座谈会时说,“像音像”工程要善于选择经典的剧目和优秀的当代演员,让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绝不仅仅是记录当下的情况,而是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过程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像音像”是一种新的形式,它不能取代剧场演出,与剧场演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补生辉、共同促进。“像音像”工程的意义不止于戏曲,而是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探索性工程,其意义绝不能低估。

  记者了解到,戏曲“像音像”工程的具体做法,就是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其成果不仅有利于资料保存和广大观众欣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像音像”工程此前曾在天津先行先试,如今正由天津逐渐推向全国、由京剧扩展到其他地方剧种。

  吕育忠介绍,“像音像”工程由天津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像音像”剧目录制的艺术、技术和流程标准,为京剧“像音像”工程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天津基地已经录制了53部剧目,其中含8部评剧,在央视播出了38部。北京基地已于2016年年底开始筹备建设,上海基地也在筹建中。确定2017年中央新影集团录制12部剧目,中数集团录制16部剧目,天津基地录制36部,天津本地录制34部,今年录制规划达到98部。

  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以每周四、周六各一期的频率播出后,收视率持续攀升。曹毅介绍,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每一期节目约有500万人收看,一周两期,收视人群可达1000万人,一个月内的收看人群,相当于北京、天津两个城市的总人口数。最近播出的评剧剧目《耿娘》收视率达到0 . 19,即约有700万人收看。每一期都有不少观众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来好评。

  “由于剧目多、时间紧,为抢救剧目、抢救表演艺术家,要早练早排,早做准备。 ”叶少兰表示,“像音像”不是演出实况录像,也不是电视剧,录音时要带着舞台的表演情绪,对音录像时才能体现出舞台效果,不仅唱念做打,化妆、灯光、服装、道具处处要体现高标准严要求。“ ‘像音像’并不只是资料工程,还应是继承、发展、弘扬的工程,通过‘像音像’ ,还要学习、还要提高,还要发展和创新,录制出更多更好、留得下传得出的精彩影像、精品力作,让京剧永葆国粹品质。 ”

  庞井君用精品工程、创新工程、时代工程概括“像音像”工程的意义。他说,“像音像”不是“音配像”的简单延续,也不是简单的音和像的缝合,而应该是科技和传统艺术的融合,是时空的融合。目的就是要在加工制作中实现创新,让科技的力量推动传统艺术“老树开新花” 。

  与会各院团代表、艺术家在发言中表示,通过参与“像音像”工程,挖掘、丰富和弘扬剧目,已经和必将更好地充实实践、磨炼队伍、锻炼演员,对于院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也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