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自信地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有感于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
栏目:新风论坛
作者:关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元旦刚过,周而复始。当各类盘点的热度还在延续,在短短几天的节假日里,“跨年”的气氛不单充满时间的仪式感,热闹喜庆,而且带出更为鲜明的文化空间感——2016年12月29日,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上线; 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不约而同地,它们都传递出一种中国的视角、世界的眼光,带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年祈愿。

  跨年,是全球性的,同时更是文化交流共融的节点。在依然战火频仍的世界,就像自古希腊传承至今、为和平而暂时停战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新年已然成为一个表达情感、诉说愿景的文化狂欢。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完善,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的文化意涵无疑更为深远。在相关报道中,“中国的视角”“世界的眼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让后者不仅是事件本身,更是一个坚定鲜明的理念表述。它就像是2017年中国文化的“开题” ,显示出一个崛起大国的自信与担当。

  与此同步的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交融广泛深入、热闹喜人的图景。元旦前后,苏州交响乐团建团“初啼”表示将结合昆曲、评弹“用国际的音乐形式说中国故事” ;黑龙江举办中俄联谊跨年狂欢,各国游客在狂欢中感受热闹的“地球村” ;巴基斯坦、孟加拉、蒙古、老挝、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留学生与贵州大学生一起赏民乐、猜灯谜、包饺子,体验“中国式跨年” ; 72岁的女高音歌唱家、“中国公主”基文娜·卡索拉携《图兰朵》回“娘家” ……一个个场景展现出立体多彩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正越发自信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融入世界,并越来越多地赢得世界的认同和共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魅力受到欢迎不难理解,同时也与我们坚持文化“走出去”的努力不可分割。然而,一些“走出去”并不如人意。有的降低了身段沦为“打洋工” ,有的支付高额场租镀了“土豪金” ,一度备受非议。盘点2016年,在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也能看到某些隐隐的焦灼——部分略显刻意的比附争议,似乎缺少一点视野和高度。为何如此?一是在文化上还不够自信,二是在传播推广上还不够成熟。此外很关键的一条,恐怕还是因为缺乏或者说尚未完成一种既立足自身又更具普遍性的价值表述和理念诠释,而这可能正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挥更大贡献的重要命题——不仅仅是传播和展示,更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 。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良好形象,正越发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带一路” “中国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仅“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里就提到过数十次。这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又与时俱进地融入时代精神,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跨年”的时间仪式感,让人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急迫诉求;中国文化与世界联欢的多彩情境,传递出一个不可遮蔽、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国际电视台成立可谓大势所趋。

  新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是一个多语种、多平台媒体集群,由6个电视频道、 1个视频发稿通讯社和新媒体机构等组成。在仍不乏“有色眼镜”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其对于营造公平舆论、展示多彩中国,无疑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贺信中所要求的:“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它是超越平台而带着深远价值内涵的——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国更加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来说,这或许意味着,审美表达、情感表达和价值表达将更加完整、畅通。

  在历史的进程中,任何文化的传播及发挥影响都会从渐进跃升到深层的新阶段。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飙升至400多亿元,中国电视剧、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持续受追捧,中国诞生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雨果奖获得者和安徒生奖获得者,等等,中国文化“走出去”蓬勃喜人。文化自信的表达,自然也到了从“走出去”到“有态度地走出去”的新阶段。这态度是什么呢?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 。正因如此,“中国的视角”“世界的眼光”就不仅仅是形式或内容的物理参照,而更是一种“环球同此凉热”的精神统领、价值标识。倘若把中国国际电视台成立看作是新形势、新语境的标志性事件,在文化发展、文艺繁荣上的具体呼应,也将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新的责任和使命——在人类的共同命运里,传递普遍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