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探索,地方戏曲发展成果喜人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全国戏曲繁荣发展,各路戏曲展演汇聚北京——

多路径探索,地方戏曲发展成果喜人

  湘剧《月亮粑粑》 《田老大》 、舞剧《桃花源记》 、花鼓戏《我叫马翠花》 《刘海砍樵》 、汉剧《孟姜女传奇》 、京剧《辛追》 ……7月26日以来,“湘剧晋京”展演活动持续火热进行, 12台湘味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目集中亮相北京,再度引发观演热潮。今年以来,全国地方戏曲接踵汇聚北京,相继拉开戏曲展演大幕,已然成为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3月12日至4月6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和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举办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来自河南、新疆、安徽、山西、河北、北京等地13个演出院团的23场豫剧大戏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闪亮登场。参演院团之多、演出剧目之丰富、演员阵容之强大、展演时间之久,在豫剧历史上尚属首次。

  5月,上海越剧院携《甄嬛》 《风雪渔樵记》 《双飞翼》共3台4场来京进行新剧目展演; 7月,上海昆剧院又以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部呈现的阵容来京展演。这也是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重要内容。至9月5日,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等先后登台,将给首都观众带来7台11场昆曲剧目演出。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剧理论家周育德描述,各地戏曲团体“打包”来京演出,阵势大,冲击力强,不少地方给人带来启发、引出了新的思考。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 7月5日至8月3日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31台剧目,涵盖了26个基层地方戏曲剧种。涉及剧种包括评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扬剧、赣剧、辽剧、花灯戏、花鼓戏、秧歌剧、山歌剧、拉场戏、莆仙戏、湘剧、吉剧、沪剧、蒙古剧、婺剧、琼剧、桂剧、眉户剧、藏戏、新疆曲子等。其中现代戏17台,占比超过50 %,参演院团绝大多数是县级院团,包括3家民营院团,参演剧团一半以上是首次登上首都的舞台。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同月,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一年来,全国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纷纷做出部署。

  今年3月,浙江省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扶持戏曲剧种传承、改善戏曲创作生产条件、扶持戏曲剧本创作、扶持戏曲人才培养、加大政府购买戏曲演出力度; 4月,湖南省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 ,提出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剧目生产、支持戏曲演出、优化戏曲生态环境、扶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戏曲普及和宣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选题创作、加工提高、演出奖励等环节分别制定扶持办法。这一被称为“全链条”扶持机制的政策,累计发放扶持资金已超过1000万元,近30个戏曲传承项目从中获益。

  各地方戏曲院团以各种方式着力于戏曲的传承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整理老剧目,创作新剧目。上海昆剧团推出“昆曲学馆” ,以新的模式尝试昆曲人才培养。如今,“昆五班”学员已能登台挑梁,在此次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展演中的表现也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谢柏梁表示,由于地方戏曲的剧种特色、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一些较为成熟的剧种剧目多以传承为主,而一些相对较新、体系尚未严整的剧种,如花灯歌舞戏《走婚》以融合舞蹈、音乐剧的歌舞路径进行探索,也是一种选择。多元发展、多路径探索,这可以说是当下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