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批评涤荡贪官“附庸风雅”恶习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邑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艺圈反腐,继书法、摄影、影视等领域外,近日似乎又有进一步扩展到文学界之势。据媒体本周报道,中国作协最新一份公告透露,落马的原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的会员资格已被取消,他也成为十八大后首位被中国作协除名的省部级高官,同时被除名的还有因贪腐被查的原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冯伟林。而从2009年至今,中国作协已经开除了至少9名贪官的会籍。就在上周,被宣布接受组织调查的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廖东明,也被媒体曝出其著有长篇小说《太阳升起》 ,且由某位国际大奖获奖作家作序,还获得过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一时之间,官员该不该搞创作、作协要不要设门槛等话题又吵翻了网络。

  客观来看,作协开除已经定罪量刑的贪官的会籍,本是照章办事,因为协会章程有“本会会员如严重违反本会章程或有严重违法行为、触犯刑律,经本会书记处通过,停止或取消其会籍”的规定。即便当初接纳这些官员入会,相信也是“照章办事” ,因为这些官员看起来都符合入会的硬件条件:比如有作品,像周镇宏著有散文集《跑马东瀛》 《科学的咏叹》 《科学本无过》等,出版文学类作品集12部;比如有奖项,像冯伟林曾获“冰心散文奖” 、 《十月》新锐人物等文学奖。要求作协在一开始就发现这些人的劣行从而将他们拒之门外的想法并不现实,因为作协毕竟不是纪委,更不是检察院、法院,无法对这些人除文学之外的表现作出评判。作协需要做的,就是严格制定和执行有关规章,做到程序上的正当与合法。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希望,文艺界能少一些被贪官染指,某某协会会员的头衔能少一些被贪官窃取,以免贪官们坏了文艺界的风气,协会陷入接纳会员后又开除的被动。有没有这样一道门槛,能让贪官们无法在文艺界和某某协会中“来去自由” “如入无人之境” ?有,那就是健康的文艺批评。

  事实上,贪官之所以热衷搞创作,很多时候并不是他的真实水平有多高,而是周围人的阿谀逢迎和无原则吹捧让他头脑发热,沉浸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创作的成就感中“不能自拔” ,膨胀得甚至忘了天高地厚,自以为能比肩专业人士,于是在官本位主义的思想引导下,又进而追求某专业性、行业性协会的会员、理事等职位,以此获得进一步的专业认可后的心理满足。譬如中纪委曝光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秦玉海,就痴迷摄影至谋求做中国最权威摄影组织的带头人。我们不否认一些贪官在文艺上有一定水准,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名不副实”的。其实,在贪官搞创作“发热”“膨胀”的过程中,最需要一盆冷水浇头来清醒清醒。而最好的冷水,就是来自专业评论者的坦诚的、讲理的、有建设性的批评声音。但可惜的是,这些年来,面对贪官们的创作,来自评论界的批评声音不仅并不多见,而且相反,一些官员一有作品就找专家开研讨会,一出书就找名人作序,而这种研讨会、序言又大多还是无原则的吹捧,最多是不痛不痒的隔靴搔痒式、自说自话式评论,根本起不到让贪官“清醒”的作用,更在无形中进一步助长了贪官在“创作”上的嚣张气焰。

  更进一步看,如果健康的文艺批评能正常开展,特别是毫不留情的批评声音和指正意见能畅行无阻,在这样的批评生态和舆论环境中,许多人一开始就会对文艺创作心存敬畏,从而端正自己的创作态度,踏踏实实提高作品的水准。搞创作,作为一种爱好,的确什么人都可以涉足;但是要出作品,特别是要成名成家,却绝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做到的。如果贪官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头顶“批评”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创作的道路上就一定能收敛很多,能对自己的作品的专业价值多一些自知之明,更不敢轻易觊觎专业性、行业性协会的头衔。这样从源头上,就打消了贪官们附庸风雅、加入协会的冲动。可以说,开展健康文艺批评,就是根治贪官们在创作上自我膨胀的一剂良药,是震慑贪官们钻营某某协会头衔的一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