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接地气才能入情入理入心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好玩,乏趣味,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成为当下现代戏创作的一大弊病,对此,参加中国剧协第七届中青年编剧研修班的专家表示——

现代戏接地气才能入情入理入心

  4月8日晚,江苏盐城盐都文化艺术中心,当新创淮剧现代戏《菜籽花开》演毕,现场观众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转身离场,而是起身站在原地久久鼓掌;演员谢幕时,更是有大批观众涌到台口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叫好。一出戏好不好,观众的反应最实在,很显然, 《菜籽花开》确实开在了观众的心坎上,同时也得到了参加中国剧协第七届中青年编剧研修班的专家普遍点赞,认为该剧的创作理念、模式、艺术手法等对于现代戏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现代戏创作是戏曲创作的难点和关键,得靠一部部优秀作品体现出来。这十几、二十几年来,盐城现代戏创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看完《菜籽花开》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很有感触:“在现代戏的创作上,大家很容易想到英模人物这样的素材,但也容易写得空。 《菜籽花开》的切入点很妙,以一种轻喜剧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中国的老百姓更偏向于欣赏轻喜剧这样的剧目,如今很多剧种过分追求个性和标新立异,观众反倒不喜欢。 ”

  季国平的看法恰恰切中了当下现代戏创作的一大弊病,即不好玩,乏趣味,远离了普通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其实也就是不接地气。曾在剧团工作过又是编剧出身的沈虹光也拿《菜籽花开》举例说:“ 《菜籽花开》是一出很好玩、很有意味的戏,但还有喜剧因素可以再挖。 ”沈虹光表示,现在为什么很多现代戏写不好,一是命题作文太多,比如说描写重要事件、英模人物、成功人士的,这些应该写,但都一窝蜂地写,并且思考不深入,艺术价值就不大。二是热衷于寻找热点题材。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越寻求热点,冷得越快,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编剧在现代戏的题材选择方面还应该放开手脚,拓展视野,走进生活深处。

  “毕竟,观众看戏其实是在看自己的生活。 ”评论家欧阳逸冰说,很多人可能不会在意结局是什么,很多经典剧目大家都知道结局,但观众还是要看,他们屏住呼吸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看完之后,说一句“哦,这就是生活” ,观众需要的是这个。

  著名剧作家陈彦的观点与沈虹光不谋而合。“我们总是注视着这个社会塔尖上一些人物的生活,却很少思考底层很多人的生活。 ”陈彦表示,他对现代戏始终有一个观点,就是要努力剥离时尚,进入到人的精神深层,去开掘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一些思考和情感。如果仅仅热衷于表面故事,热衷于当下性、时政性,现代戏的生命力就会减弱。英模人物不是不能写,并且也有写得很好的。但越是写英模人物越是需要“接地气” ,越要写他们寻常的一面。现在许多现代戏一开篇,就看到这个人物浑身都是闪光点,一路再往上升华,直升华到所有人都不可企及的高度,抽空了一个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就很难让大家接受了。

  接地气,需要创作者俯下身来贴着大地行走,倾听百姓的呼声,但最终还得带着老百姓扬帆起航、展翅飞翔。用专家们的话说,这叫“入地”之后的“出神” ,换句话说,也就是欧阳逸冰所认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进入哲理层次” 。 《菜籽花开》编剧陈明认为,如今时代有些喧哗、浮躁,崇高正在受到冲击,高尚的英雄时代正在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励志,以及宣扬的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尚” 。 《菜籽花开》想要表达的是人在德义、名利和责任中的抉择与推诿,这个抉择的过程能唤醒观众对于真善美的思考。这或许应该成为当下现代戏创作所应追求的方向和作品内在的力量。专家们也表示,艺术固然是形象思维、以情感人,但最终是要上升到哲理层次的,否认这一点,其他的东西都是虚伪的。而淮剧《菜籽花开》在戏一开始就在热闹的人群中抛出了“道德原则和市场原则哪个重要”这一主题,其中就包含某种人性哲理,这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道德问题,所以这部剧是在这个时代中应运而生的。

  陈彦认为,当下要找到戏剧的生存之路,就是要接地气,要关注人的真实内心。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历史传统题材只关心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现实题材只关心劳模精英、成功人士,就会严重脱离人民大众。文艺工作者能多接触老百姓的心理,写出他们的心声,尤其是能关注弱者的声音,是十分重要的。戏曲这种草根艺术,从骨子里就应流淌为弱势生命呐喊的血液,如果忘记了这一点,那就是丢弃了它的创造本质和生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