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值得关注的国人文学生活调查
作者:本报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一次到来。自1995年正式确立以来,“世界读书日”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每年这一时期,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和图书宣传活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无论贫富,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早在2009年,著名学者温儒敏率先提出研究“文学生活” ,主张走向“田野调查” ,了解普通读者的文学诉求与文学活动。2011年,温儒敏到山东大学任教,随后和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同事黄万华、郑春、贺仲明等把“文学生活”确定为调查研究的课题推广开来。2012年,温儒敏主持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从此,关注普通国民文学阅读情况的“文学生活”研究开始备受关注,也为沉闷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窗口。同年,课题组的第一批调查报告出炉,报告中“农民工文学阅读量高于一般国民” 、“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不如小学生” 、“网络文学的生态变化”等一系列观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后,课题组继续扩大调查范围,细化研究内容,并建设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与众多学者联动合作。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温儒敏和担任现阶段“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贺仲明,了解到课题组的最新进程及研究成果。同样,课题组本阶段的调查报告中,“农民工并不喜欢打工文学” 、“网络文学对中文系大学生影响甚微” 、“郭敬明作品在大学生中遇冷”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钟爱纪实文学”等结论依然引人注目。当前国人的文学阅读情况,可能有不少仍然让我们大感意外。

  多数农民工不喜欢打工文学

  虽然课题组在2012年调查时得出了“农民工文学阅读数量高于一般国民水平”的结论,但最新调查显示,真正因为喜爱文学而进行阅读的农民工比例极少,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缺少多样的娱乐方式,以及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客观限制。此外,农民工在观看影视剧时对乡村题材有特别的兴趣和喜好,这与乡土文学和打工文学遭受的冷遇形成鲜明对比,值得今天的乡土文学作家和打工文学作家深入思考。

如果有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农民工更愿意做什么?

农民工阅读目的调查

农民工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多数农民工不喜欢打工文学,为什么?

 

  2012年,“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曾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学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得出了一个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结论——农民工的文学阅读量高于一般国民的平均水平。虽然这一结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数据胜于雄辩。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构成人员、工作环境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农民工群体的文学阅读情况,课题组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他们分别以一群在深圳市某家大型私有企业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和济南市的一个农民建筑工程队作为主要样本,这两个群体恰好代表了当前农民工的两种主要工作类型:一种在大型企业工作,多为年青人,文化水平多为高中及以上,工作规范且条件相对较好;另一种在小型企业及小工程队务工,多为中老年人,高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20 %,工作条件较差但富有灵活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典型个案访问等调查形式,也获得了更加理性、客观和全面的研究数据。

  课题组首先考察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在农民工生活中的位置,进而认清他们阅读的真正理由。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农民工在回答业余生活主要做什么的问题时, 30 %和25 %的人选择了“睡觉”和“游戏” ,之后是“逛街” 、“看电视” 、“读书” ,选择“读书”的比例为8 %。但不同工作环境的农民工在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型企业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的比例达到35 %。而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因宿舍没有电视可看,所以选择“看电视”的几乎没有。而在“你一月内看几次电影?少于3次者回答原因”的调查中,大企业农民工选择“三次以上”的占了42 %,建筑工程队中82 %的人选择“三次以下” ,至于原因,“经济因素”占到55 %。

  接下来,课题组把重点集中在农民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方面。在问及每月会读几本文学作品、原因是什么时,大约28 %的人选择了“三本以上” , 25 %的人选择“一本不读” ,其他选择“一到两本” 。在回答原因时, 87 %的人因为“无聊” 、“好玩”和“方便” ,选择“喜欢”的只有13 %。可见很多农民工选择文学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这在随后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如果有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你更愿意做什么? ”这一问题上,26 %和24 %的人选择“电影电视”和“体育休闲” ;“游戏”选项则占到21 %,且多为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只剩2 %。最后,在问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时, 56 %的人选择了“消磨时间” ,“审美”和“提高思想认识”两个选项加起来才只有8 %。这一问题与第一次调查中“你希望在文学阅读中得到什么”有些类似,所得到的结果有显著的共同点:农民工的文学阅读更加看重实用价值。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课题组的第一次调查得出了“农民工文学阅读数量高于一般国民水平”的结论,但真正因为喜爱文学而进行阅读的农民工比例极少,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缺少多样的娱乐方式,以及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客观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群体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特别是青年农民工更加不满足于现在的工作、生活模式。本次调查结果让人们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学阅读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农民工文学阅读数量高于一般国民水平”的结论多少显得有些沉重。

  农民工群体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课题组首先把调查集中在纯文学领域。结果显示,农民工在选择喜爱的文学作品时,“故事精彩”高居第一。在课堂之外农民工还接触过哪些作家的作品?鲁迅和路遥遥遥领先,选择比例分别达到34 %和33 %,其他如沈从文、赵树理、柳青、周立波、贾平凹、迟子建均不到10 %,不过高达45 %的人选择了“都没有读过” 。农民工最熟悉与喜爱的文学作品中, 《阿Q正传》和《平凡的世界》分别达到了35 %和41 %,其原因,“批判精神” 、“关注现实” 、“感情真挚”分别占据33 %、 28 %和24 %。

  此次调查中,课题组还专门设计了针对“打工文学”的相关问题, 56 %的农民工表示阅读过打工文学作品,占比较高。但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打工文学作品时,只有34 %的人选择喜欢,写的生活不真实、没有表达打工者的真实感情、故事不精彩等都成为未选择的原因。由此可见,以农民(工)为书写对象的当下乡土文学和打工文学,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接受情况不理想,真正喜欢打工文学的农民工读者也不多。出于比较的目的,课题组还设计了农民工对其他文艺形式中同题材作品的兴趣调查。如“在电影电视中,你最喜欢观看什么题材生活的作品? ” ,结果“乡村题材”最受欢迎,获得56 %的认可率。农民工在观看影视剧时对乡村题材有特别的兴趣和喜好,与乡土文学和打工文学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今天的乡土文学作家和打工文学作家深入思考。

  在当下中国,农民工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而且新一代的农民工普遍较年轻,文化可塑性大,他们的文化生活状况是现实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未来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因此,有关部门和组织、文学界、文学教育工作者等都应给予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更多关注和关怀,积极了解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从文学自身出发,农民(工)作为庞大的读者群,文学也应加强与现实的联系,以多种方式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如果能够满足农民(工)群体的阅读需求,也将有力地促进文学的发展。

  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量令人担忧

  虽然近年来网络文学备受追捧,但调查显示,网络文学在中文系大学生中影响很小,较之传统文学差距很大。例如,在中文系学生最喜欢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网络作家入选;在中文系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方面,选择网络作品的也为数极少,不到1 %。在课外阅读方面,中文系学生读过作品最多的作家是鲁迅,高达85 . 9 %,苏轼、陶渊明、托尔斯泰、卡夫卡等经典作家的比例都在50 %左右,网络作家则没有一个达到30 %,阅读量最大的安妮宝贝为29 . 6 %。

中文系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学的态度

中文系大学生对于郭敬明作品的态度

制图:易明

  “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在第一阶段曾对大学生群体的文学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缺少阅读的习惯,甚至低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本次调查,课题组将目光投向更具代表性的中文系大学生。中文系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未来文学教育和文学评论的工作,他们的阅读状况密切关系到文学的未来;而且由于专业特点,他们的文学阅读状况更具有典型意义。基于这些考虑,课题组对包括三所“985”重点高校,两所“211”大学,五所一般院校在内的十所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大学遍布于山东、广东、河南、武汉、南京、长沙等省市,调查的大学生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多个层次。

  课题组首先关注了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数量。调查显示,只有22 . 1 %的人选择“大部分业余时间在阅读” ,60 . 2 %的人选择“会拿出一定时间来阅读” ,“偶尔阅读”和“几乎没有文学阅读”占到15 . 9 %和1 . 8 %。课题组还重点考察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在课堂老师讲授之外,课题组提供了26位中外古今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的阅读选项,选择阅读的比例不到一半,仅为43 . 8 %。基于以上调查,课题组认为作为特殊的中文系大学生,文学阅读在生活中所占比重不高,结果令人不太满意。

  在文学阅读的动因方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 “热爱文学”的占据32 . 4 %,“专业学习”则占43 %,大部分动因建立在自我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上。课题组还对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了个案调查,大部分学生反映影响他们文学阅读的因素是缺少时间,他们的绝大多数时间放在了“专业论文”和“其他学习”上。因此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数量不太令人满意,也许责任不完全在学生。

  课题组对中文系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文学作品也进行了调查,在“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自填) ”中, 《红楼梦》受欢迎程度最高,选择比例为8 . 9 %,其他作品则以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包括《白鹿原》 《平凡的世界》 《围城》 《活着》《家》 《边城》以及《百年孤独》 《悲惨世界》等。此外,鲁迅、金庸虽在“你最喜欢的作家”中填写最多,但入选最喜欢作品的比例却不高。在中文系学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比例较高,《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阅读比例分别达到86 . 8 %、 67 %和59 . 3 %, 《聊斋志异》和《离骚》也有50 %和45 . 4 %。在课外阅读方面,中文系学生读过作品最多的作家是鲁迅,高达85 . 9 %。苏轼、陶渊明、托尔斯泰、卡夫卡等经典作家的比例也都在50 %左右。虽然对于以中文为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些比例绝对不能算高,但较之其他类型作家,都算是很高的。网络作家没有一个达到30 %,阅读量最大的安妮宝贝为29 . 6 %。在中文系学生喜欢阅读的类型文学方面, 69 . 4 %的人选择“中外经典名家名作” ,“青春言情” 、“科幻武侠” 、“穿越神话”选择者基本上都在个位数。这一比例与另一选择题“如果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您更喜欢阅读什么? ”的结果完全一致,选择“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占了64 . 8 %,选择“休闲书”和“畅销书”等选项的,最多不超过10 . 6 %。这一点充分证明中文系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虽然近年来网络文学备受追捧,但本次调查中网络文学在中文系大学生中影响很小,较之传统文学差距很大。例如,在中文系学生最喜欢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网络作家入选;在中文系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方面,选择网络作品的也为数极少,不到1 %。

  此外,通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还发现,本科生普遍更喜欢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生则偏向于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作家作品。这一差别在不同类型学校中也有体现,“985”类学校学生较多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院校则更多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另外重点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阅读量也要明显高于一般高校学生。现代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趣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巴金的《家》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金庸小说在上世纪90年代曾非常受欢迎,现在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看,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量难以令人乐观。文学阅读是文学能力的基础,过低的阅读量无论对大学中文系的培养目标还是未来文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文化素养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近年来部分文学研究者的文学鉴赏和判别能力下降,文学评论领域低落沉闷;当下传媒中经常出现各类文学、历史和语言等方面的低级错误。这其中不乏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大学中文系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文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教师、学生一起参与的文学作品讨论会,现在却少有见到。虽然当下的大学教师科研压力增大,但也应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增强学生阅读的热情。最后,虽然在本次调查中,大学中文系学生对传统文学经典的热情较高,但课题组认为阅读量还远远不够,大学中文系应加强古典文学经典的阅读推介工作。

    中学生对郭敬明作品更有兴趣,而大学生则相对冷淡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者对郭敬明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学生对郭敬明的作品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爱,而进入中文系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则更多持有冷淡或无所谓的态度。

  郭敬明是中国“80后”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在广大青少年读者群中不可避谈的一位作家。去年,随着电影《小时代》的上映,郭敬明也愈发成为一位被市场经济裹挟的文化焦点人物。而今距2003年郭敬明的代表作《幻城》出版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最早的中学生读者已长大成人,步入大学。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郭敬明作品的阅读与接受情况,“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分别在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所大学的中文系大学生和研究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有203位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6 . 4 %的人表示喜欢郭敬明的作品,23 . 6 %的人表示不喜欢,而24 . 6 %的人表示以前喜欢但现在不再喜欢。而目前中学生喜欢郭敬明作品的比例大约在56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只有1位被调查者表示现在还经常阅读郭敬明的作品,偶尔阅读的占到27 . 1 %,70 . 4 %的被调查者表示已经完全不再阅读郭敬明的作品。可见随着年龄、学识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郭敬明的作品丧失了兴趣,喜爱程度也随之下降。

  在关于郭敬明文学作品的价值和能否成为经典的问题中, 5 . 4 %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作品能够成为文学经典, 48 . 8 %和42 . 4 %的人认为其作品不能成为经典和对此问题不关心。这表明,绝大多数的中文系大学生对郭敬明作品持有否定和怀疑态度。在郭敬明的作品对被调查者的写作水平是否有帮助的问题上, 3 . 4 %的被调查者表示帮助很大, 26 . 6 %表示略有帮助,高达54 . 7 %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任何帮助,还有8 . 9 %表示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者对郭敬明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学生对郭敬明的作品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爱,而进入中文系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则更多持有冷淡或无所谓的态度。郭敬明笔下的青春故事更吸引青春期热爱幻想的少男少女,而进入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的阅读有其精神的提升性,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学表达和思想内涵,也接触了更多优秀的作家和著作,使得郭敬明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在他们的阅读对比中渐渐下沉。

    文学阅读已成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生活方式

  文学阅读在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生活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 90 %以上的人会进行文学阅读,这已成为大多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在空闲时间里,读书和看杂志仅次于上网、看电影,获得了71 . 4 %的频数,成为媒体从业者日常比较喜欢做的事。

  新闻媒体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也是文化传播的核心渠道,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而文学在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学传播者之一,如果其文学修养不高,不但会造成媒体产品文学精神及人文内涵的缺乏,更会导致文学及文化传播的偏向。因此,“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把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文学阅读状况作为本阶段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他们通过网络调查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济南等地的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讯社等新闻媒体的538名从业人员进行了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

  通过调查大家发现,文学阅读在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生活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90 %以上的人会进行文学阅读,这已成为大多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在空闲时间里,读书和看杂志仅次于上网、看电影,获得了71 . 4 %的频数,成为媒体从业者日常比较喜欢做的事,属于较高比例。在文学阅读的时间方面, 44 . 9 %的人每天至少有1个小时进行阅读。在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方面,文学艺术类图书远高于其他,占比43 . 7 %,职场技能类和专业类仅有12 . 1 %和5 . 2 %,说明其出于职业目的的阅读比重较低。小说依然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关注最多的文学体裁,其次是纪实文学,也反映出了这一人群的阅读特点。此外,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谈论文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近八成的人认为谈论文学可以提高人的品味、层次( 58 . 9 %)或者对社会进步有很大影响( 22 . 7 %) ,而选择最不积极的态度“非常可笑,毫无用处”的仅有1 . 5 %。

  另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还表明,第一学历是文学门类专业的从业人员,文学阅读的状况好于其他专业背景。另外,纸媒的从业人员、记者编辑岗位人员、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因为实际工作与文学阅读密切关联,文学阅读率也高于其他岗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