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镇能“打造”吗?
栏目:艺象杂言
作者:李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项名为“河洛古城”的项目在河南洛阳市洛龙区举行了奠基仪式,据说将引资85亿,打造一座占地1500亩,包含衙门、文庙、门楼、牌坊等仿古建筑在内的全新“古城” 。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洛古城”将被打造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辐射最广的文化古镇” ,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很显然,从这个口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项目信心满满。然而,笔者对此事的第一反应却是:文化古镇,真的可以用钱“打造”出来吗?

  何为文化古镇?按照一般常识,笔者以为,至少也应该拥有久远的历史、足够的文化底蕴和较为典型的古建筑群。而这其中无论哪一样,都不是靠钱能买来的,更不是可以人为“打造”的。无论“河洛古城”豪掷多少亿,建造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群现代仿古建筑而已。这样的项目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文化古镇” 。

  众所周知,洛阳并不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但如何利用这些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却需要认真思考。或许投入重金建设一片仿古建筑并非难事,但想当然地以为原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也可以一起塞进这些“赝品”建筑里,恐怕就有点异想天开了。在笔者看来,所谓“河洛古城” ,无非是看中了目前大红大紫的旅游市场,想打着“文化古镇”的旗号招揽游客,获取眼下的经济利益。实际上,近些年来,类似的“文化创意”早已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大兴土木、出手阔绰者也比比皆是,无论打造一条“古街” ,还是重建一个“古镇” ,甚至新筑一座“古城” ,这些为商业而生的“假古董”们,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千城一面,不仅没有真正的文化特色,而且已经显出缺乏后劲、缺少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问题。

  平地而起“打造”所谓“文化古镇” ,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过度商业化模式。不伦不类的“假古董” ,不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复兴,恰恰是对文化的摧残和破坏,而它的代价是巨大的,一旦旅游市场回归理性,那些没有实质性文化底蕴的所谓“古街” 、“古镇” 、“古城” ,最终只能是一堆垃圾,开发者口中的美好愿景,恐怕也只能化为泡沫。对此,笔者想给所有还在热心“打造古迹”的规划者、开发者们提一个醒:与其一味去仿造“假古董” ,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去保护那些真正保存至今的古迹,如何让真正的古迹所蕴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融合时代生活,迸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