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更专业地关注网络文艺
作者:金永兵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得网络者得青年,得青年者得未来。这是我们在当下所必须直面的客观情势。无论是从国家整体的宏观角度,还是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缺乏对网络以及内在于其中的网络文艺的聚焦与关注,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一种颇为严峻的隔膜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对广义上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而言,一个群体精神生活的重要层面被忽漏了。这个群体以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进而包括一般大众。潜在的对话通道尚未被打开,一个可能的交流平台有待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讲,对网络文艺的重视与关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问题。

  网络文艺作为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内在的复杂构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多重特性。譬如,对代际差异的表征,标志性的“草根”指向,与市场因素的强相关性,与舆论场域的高度交互作用等。作为渗透着资本力量的大众消费文化,网络文艺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积极生力军。与这一现实相关的问题在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学院派评论,以及国内重要的纸面媒体、网络媒体编制中的文艺部所进行的文艺评论工作,在处理网络文艺的种种现象时,常常给人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印象。由此,我们似乎触碰到现有文艺评论有效性的边界,感受到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问题意识的盲区。

  作为大众文化的网络文艺在特定的时代形势中获取其产生和演化的外部条件,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这些外部条件一起塑造了网络文艺在今日蓬勃有力、轰轰烈烈的发展态势。但从一般艺术史、文化史的构成与编制来看,就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长时段而言,其意义往往是由在艺术和文化上被高度认可的杰出作品所反向确认的。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够在艺术史、文化史中支撑起一个时代的价值,也以此界分出不同时代的边界。网络文艺作为当下极富生产性的文艺领域,是否可能树立起这样的“文化标杆” ,甚至于成为重塑“文化标杆”的标准?

  这一问题不仅要求我们通过文艺批评或文艺理论来认识网络文艺,更要求我们通过文艺批评或文艺理论实现对网络文艺的现实引导。这里首先可能要求转变看待作品意义空间的方式,也即网络文艺的意义空间应当被看作一种共同创造的结果。这意味着网络文艺这种产生于当下的作品,并非作为一种纯然的、来自过去的传承物,留待未来千百年后的读者从作品文本出发阐明其意义,而是作为一个处在其同时代关系中的存在,与同时代人对它的研究一同奠基、构筑它的意义空间。因此,网络文艺的批评功能不容忽视,呵护网络作品内容生产者的那种态度、力量和热情,也应当被用来呵护网络文艺批评的实践和网络文艺批评的队伍建设。从当前网络文艺批评的现状来看,网络文艺批评面临多重现实与理论困境,网络文艺批评需要深入思考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可能。

  第一,网络文艺的内容形态本身就为评论带来难度。从较为常规的文学研究范式出发,网络文艺文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经得起文本学的解读。网络文艺中不少“典范”作品往往是高速创作的产物,如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能够长期保持其连载小说每日更新近万字。此外,网络文艺的创作是一种互联互动的“超链接”过程,读者的偏好会不断反馈到作者日后的创作中,有明显的粉丝效应和大众化倾向。这些无疑是由文艺作品在网络环境中的生存本性所赋予的特性。这就对新的批评队伍和新的批评范式提出了要求:既需要对不断涌现的网络文艺现象进行回应和总结,也需要以恰切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开掘。

  第二,网络文艺相对短暂的生命周期限制了高质量批评作品的产生。网络空间存在着“眼球效应” ,可能的情况是,一部好的网络作品还未经过细致的批评与研究,就已经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作品取代了其焦点位置。就这一点而言,批评永远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批评家难以兼顾批评的深入与及时。过度追求时效性的批评往往缺乏必要的时间距离和思想沉淀。如何为网络文艺批评提供一个思考、沉淀、凝练、总结的时空结构,同样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第三,网络文艺批评本身也提出了难题。就网络环境中“自发批评”的形态而言,最为常见的是以转帖、跟帖、评论区、弹幕、盖楼等形式为实现方式的“吐槽” 。由网络环境所原生的批评生态内部多是即时性的、情绪化的、套语式的表达,这种批评生态本身难以作为产生有效批评的架构和理论范式。建构合理、适用的批评标准和理论体系殊非易事。就既有的理论资源来看,从历史、政治等角度介入作品的批评标准自有其价值和洞见,但在当下都难以实现对消费者的有力、有效言说。这其实一定意义上标识出学术上主流价值标准在网络文艺现实中的“失声”现象。就好比对大众文化进行理论上的文化批判固然重要,但是这种批判工作却没有采用网络文艺这一半自律领域的“词汇”和“语法” ,因而不能为其所识别并真正施以影响。综而论之,网络文艺批评实践的特殊性要求其自身的批评体系、批评理论乃至批评美学的建设。

  第四,缺乏适用的批评方法。现在常见的传统文艺批评方法在形式上相对单一。首先是感悟式的批评,也即对感官和情绪上的感受作直接表达。其次是酷评式的批评,这种酷评式批评的否定性特征与其说是一种特定的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以苛责或嘲讽为特点的批评风格。再次是社会道德论批评,其常见形态是对网剧、网络文学中人物或作者进行道德评判。这样的批评方式有其价值,但往往难以提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期待的是更具创新性、更富开掘力的批评方法,而非“旧瓶装新酒” ,恐怕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批评策略简单套用在网络文艺这一新生事物之上。

  一个恰切的问题必然是指向答案的路标,面对现实困境需要提出真问题、找到真答案。探索合理有效的网络文艺批评方法、实现切实有效的网络文艺批评实践,仍有待于我们从把握网络文艺的特殊逻辑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段里,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