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新意 艺术永交流
——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摘录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化报》记者:这次展览汇集了中外书法家的千余幅作品,入选展览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

  田伯平:此次展览共8个展项,其中6项展览都是采取定向约稿的方式向中外书法家征稿,只有“第四届中国少年儿童优秀书法作品展”和“第十六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面向社会广泛征稿。

  定向约稿的书法家大多具有一定知名度,其中有些是参加过往届双年展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质量上没有问题,但在内容上我们也要把关,不能书法家写什么就展什么,内容必须紧扣展览主题,至少必须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这一届双年展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夕举行,就是向十八大献礼的一个展览。面向社会征稿的作品采取公开、公正评审的原则,组成评委班子进行评审,基本实现推出精品、推出人才的预期目标。

  林岫:国外的书法界,比如日本,他们的书法家是分台阶的,派系林立,都是阶梯式的,一级一级,层次很分明。他们推选出来的代表书家可以相信,比较名符其实。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至少要在两个方面作慎重考虑,一是艺术水准上要具有代表性,二是是否对汉文化心怀敬重。

  《羲之书画报》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新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优秀的作品必须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放眼当今书坛,我觉得离总书记提出的标准差距甚远,丑书一度风行,已故的书法大家刘炳森曾经给予痛斥,大声疾呼“弘扬主旋律” ,倡导深入传统,书坛风气一度有所好转。但眼下的书坛,丑书仍然存在,一些乌七八糟的作品严重影响了书坛空气。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规模如此之大,我们特别期望在倡导书法界良好治学风气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希望林岫主席谈一谈,你们在这次大展中是如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三性”统一和”群众喜闻乐见“精神的?

  林岫:谢谢《羲之书画报》社长兼总编辑毛同恺先生专程从山东赶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毛社长提出的期望,充分显示出他对我们双年展关注、支持和期待,在此深表感谢!各位记者可以看看在会场陈列的一至三届国际书法双年展作品集,我们征集作品十分审慎,十分注重在深入传统基础上出新意的作品,对一些探索性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作品,或是前卫的作品,我们一直很谨慎,这一点请大家放心。探索比较有成就而且已形成一定风格的,可以展示。这里,有个国际书坛大家的眼光能否认可的问题。“领异标新”可以须“二月花”先行。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墨舞东方·北京精神“,我们对作品的总要求就是在强调艺术水准的前提下体现书法艺术之至美,体现东方书法艺术的神韵。对缺乏美感或探索不成熟的作品我们持不接纳和审慎的态度,在此请大家放心并恳请大家监督。

  北京文艺网记者: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在展览的设置上有哪些不同之处,亮点在哪里?

  林岫:主要的展览,比如国际书法名家精品邀请展、中国少年儿童优秀书法作品展、中国中青年书法家优秀作品邀请展,每一届都有。但参加的人员有变化,书写的内容随着展览的主题也在变化。这一届增加了中国文化名人手札展、中日知名女书家邀请展和中韩书法名家精品交流展,这是展项上的更新。如果说亮点,其实每项展览都各有特点,都有不同的亮点,有待观众评说。

  往深层里谈,我觉得,如果仅仅把国际书法双年展看作书坛雅聚的话,就有点肤浅了。我是教古典文学的,多次去过日本和一些有汉字文化渊源的国度,有很多感动和感触。比如日本和韩国,他们都有过对政府下令废除汉字的抵制行为,域外有人试图割断汉字文化的根脉,终止其国历史文化使用汉字,导致他们自己的后代见到本国史籍中的汉字不敢相认;文字的断层,导致对自己本国历史的隔膜,对自己的民族和后人是一种伤害。后来又在各国尊重历史的文化名人呼吁下得到逐步恢复,各有一部艰难坚持的历史。

  我们上一届国际书法双年展就曾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他是韩国的前国务总理李寿臣(原首尔大学校长) ,他就是倡导使用汉字的一位政要,在他的致辞中说“我来晚了,我早就应该来” ,言辞中饱含对汉字文化的深情厚意。我想说的是,如果能够通过国际书法双年展这样一种形式把历史上有着汉字文化根派国度里的书法家凝聚到一起,这岂不是最大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