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联>全国文艺家协会动态

以文艺评论朝气锐气 助推中国影视踏上新征程

时间:2021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浙江杭州会议日前举办——  

以文艺评论朝气锐气  

助推中国影视踏上新征程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  

“西湖论坛”浙江杭州会议综述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开幕式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日前在浙江杭州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以“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为主题。在10月18日至21日为期四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文艺评论家、博士代表一起,结合当下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工作新力量,围绕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传播机制与发展趋势、亚文化视角下的影视现象与社会治理、爆款网络剧的审美旨趣和文化特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浙江影视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张德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葛学斌,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瑶,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童颖骏,以及柯金峰、沈勇等有关负责人和陆绍阳、陈旭光、戴清、陈建忠、范志忠、张恒、卢雅君等业内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开幕式由徐粤春主持,葛学斌致辞。 

  徐粤春在主持中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力争聚焦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视听领域,关注新发展阶段中国影视的创作实践、产业格局、受众审美新变,关注媒介变迁给影视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关注复杂的国际变局中影视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而推动中国影视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西湖论坛期间,成立中国评协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目的是加强文艺评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徐粤春向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始终坚定正确方向导向,把稳文艺评论方向盘;二是希望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始终践行社会责任,做时代审美风尚的先锋;三是希望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始终保持锐气朝气,增强文艺评论的时代性;四是希望青年工作委员会始终围绕“做人的工作”,建设好青年文艺评论平台阵地。 

  葛学斌表示,新发展阶段,浙江已经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正在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浙江文艺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浙江文艺的繁荣迎来了新的春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包括“西湖论坛”在内的重要文艺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在《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办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相信“西湖论坛”必将推动浙江的文艺发展迈上新台阶。 

  论坛包括“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主题论坛、行业发展趋势论坛、地方行业发展论坛、学术论坛和“网络影视发展的新形态、新美学、新特征”青年博士论坛。其中,主题论坛由徐粤春主持,尹鸿、张德祥、陈旭光、戴清分别作了交流讨论。在行业发展趋势论坛中,尹鸿主持,刘永昶、孙佳山、张斌、胡建礼、张玉玲、杨扬分别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地方行业发展论坛和学术论坛由张德祥主持,陈旭光、陆绍阳、范志忠、毛尖、宋法刚、刘妍、谭飞、卢雅君、张恒、林玮、黄钟军、丁莉丽、鲍楠、陈建忠等分别围绕主题和各自关注的领域展开讨论并作交流发言。 

  “西湖论坛”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下,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共同创办,2015年—2020年已成功举办六届,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届论坛由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承办。 

会议现场组图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合影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现场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现场 

 

部分青年评论家代表、博士代表在倡议书背板签名 

主题论坛研讨  

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  

新的历史节点的中国电影创作 

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电影产业全产业链开放,中国电影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进入全球电影文化和产业循环状态。中国电影经历了产业重构、观念重构、形态重构、本体重构、文化重构,奠定了中国影视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确立了商业/美学的创作共识,形成了大众、分众和小众创作共存的格局,强化了以影院性为特征的现代电影美学,摸索了“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体系,出现了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欣欣向荣、创作千姿百态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继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前后和80年代三个中国电影发展高潮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第四个发展“高潮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对西方国家所建构的世界秩序所带来的挑战和全球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随着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引导、规划和调控以强化影视作品的正能量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长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新视听形态的大量出现和用户的激进扩张;随着高清技术、沉浸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又进入了新的历史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电影必须植根于更加全面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积极面对灵活变化的观众需求和媒介环境,深刻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和艺术创新,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更加开阔和持久。 

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特殊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通过个性体现出来,个性体现的是共性。西方人把自己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推广,习惯于以“共性”“普世价值”之名掩饰自己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而中国人喜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事实上,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人类社会进步历史的有机构成,是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解放、自由、民主、和平、正义、发展的具有普遍性、世界性、人类性的进步过程。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人类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义行为。因此,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首先要有世界眼光,要把中国故事放在世界的背景上,传达出中国故事蕴含的世界意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性是色彩,人类性是本质,这就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要让民族性最终显现为世界性,艺术作品才会被世界所接受。 

中国电影期待再度辉煌:新格局、新主流、新趋势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0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停摆到重启的“抗疫”和“疫后复兴”之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很多新趋势、新问题和新的不确定性,如新主流电影“向内转”、互联网深度融合电影、短视频营销、影游融合等新趋势,但现实题材、“想象力消费” 、喜剧美学、“合家欢”、国家记忆等人民群众精神消费仍是刚需,“新主流”仍居于“头部”领先地位。 

  期待中国电影的再度辉煌,建言如下:首先在创作方面,应探索新主流电影大片的丰富多样和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创作,打造“头部”电影引领众多类型电影的“大鱼带小鱼”生态格局;应大力支持科幻电影发展,延续《流浪地球》的辉煌;应重点扶持影游融合等面向青少年观众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其次在观念和生产方面,中国电影工作者应全力探索“电影工业美学”理念,及时总结短视频时代“拼盘式”电影的得失,总结多导演合作制以及制片人、监制合作制等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业态等。 

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启示与发展前瞻 

戴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近年来,重大主题影视创作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趋势,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构成、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迄今已积累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之作,其艺术经验、文化理念、创作技巧、传播推广对未来同类型创作都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从电视剧题材类型来看,“三重大”创作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和重大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实绩最引人瞩目,而重大主题电影创作出现得更早,新主流大片影响更加深远。在影视合力形塑、引领观众审美的同时,也带来了因相近表现内容产生的竞合关系。如何固本开新,提升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原创力与吸引力?在观众对影视作品“有限可支配注意力”的约束下,当下普遍存在的“掐尖儿”观赏模式是否有破局的可能?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对未来影视发展格局,包括对其他非重大题材类型影视创作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 

行业发展趋势论坛 

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 

中国动画电影的海外发展路径 

刘永昶 

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 

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较之于其他电影形式,动画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更为隐性化,更有可能通过想象力丰富的本土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价值。从历史来看,中国动画电影曾经有着动画“中国学派”的声誉基础。从现实来看,一是追光、光线等中国顶尖动画电影出品公司在资金投入、技术水准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大圣归来》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青蛇·劫起》等影片已经打开了全年龄段的动画院线电影市场,并形成现象级的国内口碑。 

  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依然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远远不够。未来海外发展路径在于:第一,充分开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故事化再造、奇观化表现等手段,给海外观众提供新鲜的影像故事体验;第二,结合当下中国社会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通过奇幻化植入、人性化塑造等方式,给海外观众提供鲜活的动画之中国镜像;第三,打造动画电影生产的世界级公司品牌,形成系列化的动画故事宇宙,凸显识别度高的动画电影IP;第四,与世界顶级的动画电影公司协同合作生产,借助海外的营销网络扩大传播影响力;第五,运用海外“头部”影视网络平台,对优秀产品进行全覆盖网络推广,并通过线上二次传播积累后续影片的传播声量。 

影视“走出去”需要应对系统性文化挑战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团委副书记、 

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对于刚刚在传统商业类型电影领域完成“基本动作”的中国电影而言,对内如何在影像逻辑上摸索、整合能够覆盖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不同媒介形态下的青年文化经验的最大文化公约数;对外如何应对一系列来自大萧条时期、来自冷战年代的已经“经典化”的漫威、DC等美国动漫IP,在创作上、商业上回应好莱坞电影的“反英雄”类型?这都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文化挑战。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缺乏相关的应对策略、经验,还有漫长的摸索过程。 

  在未来,新一代电影观众所蕴藏的历史势能的“蝴蝶效应”,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与文化治理,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而这其中所蕴藏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于世界电影史而言,才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价值和贡献。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四种“出海”方式 

张斌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中国电视剧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内容产品形态,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目前,中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主要采取产品、生产、平台、资本四种“出海”方式。第一,产品走出去方面。爆款古装剧中西融合,建构包容、可爱的中国形象,出现粉丝催更、剧集带动上下游产业等现象,但明星的文化影响力仍待开掘;甜宠剧、悬疑剧初显“出海”类型化趋势;现实题材电视剧记录中式生活,展示中国道路,关注度提升。第二,生产走出去方面。合拍互利、剧集质量提升带动国剧翻拍“出海”。第三,平台走出去方面。国内视频网站自主搭建WeTV等网站,建立国剧海外落脚点并深耕合作;影视企业自主协作集团化“出海”。第四,资本走出去方面。投资海外拍摄,以市场优先思维逆向提升剧集质量,寻觅“出海”机会;收购海外影视公司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未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可通过巧借政府和企业力量,科学制定传播策略;扬长克短、因“剧”制宜,保留国剧文化特色优势,接轨国际叙事方式;完善海外传播机制和“出海”环节,走向更科学有效、优质优势、有力便捷之路。 

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 

胡建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 

《影视风向标》主编 

  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的主要策略和发展方向,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存异求同”讲好中国影视故事。其一,“存异”。海外观众最喜爱的中国影视作品,应该是体现鲜明中国文化色彩、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作品,比如武侠功夫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传奇等,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二,“求同”。中国影视作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传播,就需要将人类共通的情感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好奇心、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等融入其中,或者聚焦于人类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生存状态、世界和平等全球性话题。 

  其次,“分四步走”建立海外宣发渠道。第一,技术上要符合国际影视市场标准和规范,译制上做到信、达、雅,力求做到本土化译制;第二,借助海外宣传发行渠道,尤其是好莱坞在全球的强大发行网络,做好中国影视剧的海外传播;第三,合作拍片,不仅能利用合作国所在电影公司的资金、技术和主创人员,更能借助合作国的海外宣传发行渠道;第四,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中国影视产业需要逐步在全球建立起自己的发行网络和渠道,真正从影视大国迈向影视强国。 

以热忱初心和专业匠心为中国影视剧打开全球市场 

杨扬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中国作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和播出大国,近十年来在产量、题材类型和制作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扬帆出海”已成为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标志。中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在内容制作、文化共鸣、宣传策略和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国产剧要走向海外,要让海外观众认同中国的理念、文化和精神进而产生共鸣与共情,就必须做到在创作观念上打破诸多局限性,以情感共振来弥补文化差异。未来中国影视剧发展务必要找准方向,立足精品化、内容为王始终是“金科玉律”。在创作上,既要彰显新时代的新风貌,更要顺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此外,注重类型化已成为当下影视剧突破圈层的有力武器,建立一套高水准的工业化制作流程,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版文图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提供 

地方行业发展论坛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浙江影视策略

表现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是浙江影视创作的一条主线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表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浙江影视创作的一条主线。首先,创作这类体现“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创作者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类作品数量大、影响广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也从侧面表现出现代性体验的过程和复杂性。其次,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特别是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示范性的改革样本。无论是表现挺立潮头的改革先锋者,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普通人,他们身上表现出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为此,他们甘愿告别旧的生活,甚至率先从舒适圈里走出来,这些“弄潮儿”也成为影视剧首要的书写对象。再次,这些作品不仅敏感地捕捉到了时代的风尚,同时又不乏鲜明的省域特色,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亲水和泽”的山水人文,与其中“义利并举”的经商之道和敢闯敢为的个性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高度浙江辨识度的作品。 

新时代浙产献礼剧的发展与突破 

范志忠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建党100周年,接踵而至的重大节庆,推动浙产献礼剧的创作再一次走向高潮。近年来,浙产献礼剧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围绕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三个重大”题材,守正创新,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审美需要,在诸多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 

  当下,献礼片创作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宏大的家国叙事往往采取的是平民化视角,让个体命运和情感与国家历史和事件“迎头相撞”。如《大江大河》系列剧在美学上秉承了《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等平民化的叙事传统,但是却不再遵循那种以一个家庭的变迁来揭示时代变化潮流的叙事范式,转而以三个不同的人物来隐喻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国企、农村经济、个体经营中的群像,剧作也因此具有了更为厚实的历史广度和现实深度。 

中国电影和浙江气派再出发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从1905年到2021年,中国电影走过116年。浙江和浙江人,为中国电影缔造了非常光辉的开端,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了半壁江山。从浙江走出去的电影人,不仅开创了中国内地电影,后来也是香港电影的生力军,其延长线波及亚洲和欧美电影。 

  浙江的山、水和人,创造了中国电影最初的语法。祖国山水的表意能力,在今天的电影中零零落落,我们应该重新把它们召唤回来,在私人叙事和公共叙事中重建他们的连接,重新在民族形式中发现风景和祖国、青春的对接关系,实现中国电影和浙江气派再出发。 

学术论坛 

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传播机制与发展趋势 

“亚文化”视角下的影视现象与社会治理 

爆款网络剧的审美旨趣与文化特征 

剧场模式下网络剧的新变革 

张恒 

爱奇艺副总裁、 

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视频平台引进了传统电视台中率先出现的“剧场模式”,以题材类型为依据进行了区分,这其中尤其以爱奇艺已形成口碑的“迷雾剧场”最为典型。“剧场化”是爱奇艺作为网络视频平台在逐渐走上影视行业前台的境况下,结合自身定位、整合目前的发展趋向,为自身所做的战略规划。 

  剧场模式的出现,为网络剧集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助力。剧场在整合剧集资源、促进剧集精品化、确定剧集定位、加快剧集类型区分以及利用剧场数据提升网剧工业化水准等方面,都显现出合理性和初步成效,成为互联网影视内容制作的新关键词。一方面,剧场在内容题材等方面的聚合,使得创作的类型化更加明朗,创作更有方向性;另一方面,剧场对同一题材爱好者的集中作用,使得原本较宽泛的用户数据更为精准,能够更准确地收集特定类型剧集受众的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对类型剧集作出调整,更易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爆款作品”。 

新时代青年影视创作的新媒介、新表达、新阵地 

卢雅君 

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公共政策研究院总监 

  近年来,年轻创作者的高频涌现已成为国际性趋势。无论是西方排名前十的YouTuber,还是与苹果CEO库克视频连线的22岁“何同学”,都体现了视频时代跨文化、跨代际的传播方式与文化交流。 

  用户与UP主的年轻化只是B站内容生态中的一环,背后的真正内涵是B站对年轻一代自我表达的充分尊重——“年轻人自己懂年轻人”。对于社区属性突出的内容平台,UP主的创作环境与成长迭代对维护社区氛围及内容品质至关重要。B站坚持“以创作者为核心”,充分发挥平台社区属性的优势,释放年轻一代的创作欲、表达欲与社交欲,为整体生态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内容与新生命。同时吸引更加多元化的用户,带来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反向拓展B站的内容品类与内容创造者。因此, UP主创作内容——内容吸引用户——用户成为粉丝——粉丝激励UP主再创作——用户成为UP主,形成了B站内容生态独特的正向循环。 

生活回归和价值重构 

——当前电视剧创作的重要趋向 

陈建忠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现实主义并不等同于现实题材,现实主义创作是建构在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最终到达审美的创作之旅,强调时代精神与当下社会的契合与互文。当下,电视剧精准投放的背后,是基于对时代精神、社会生活、观众心理等方面的深入把握和窥测。国外技术力量进入和国内行业门槛提升,让电视剧生产的商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于“一剧之本”位置的重新认识,对于“好故事才有好的市场反馈”的重新发现,是商业化、专业化不断完善的结果。文化成果须经过社会和市场的双重淘洗,其效益才会实现最大化。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生活回归和价值呼唤,恰恰双向回应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这也是近两年“现象级”大剧频现的原因。 

  通过电视剧这一大众艺术形式,呈现有时代气息、有生活质感、有生命温度、有精神筋骨的作品,弘扬植根传统、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价值理念,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亚文化”视角下的影视现象与社会治理 

谭飞 

《四味毒叔》总编辑、著名影评人 

  主流文化下的影视作品,其作用必然是引导公众正确的“三观”。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影视现象的出现,说明观众的思想越来越活跃,经历并接受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影视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其内容的多样性,一方面说明有些“亚文化”亟须治理和引导,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影视文艺创作者需要一个更加客观理智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思路,要更耐心地听取年轻观众的意见和心声,真正做到为人民创作、为人民发声。只有当接受环境有了影视的良好表现途径,才能让趋于不可控的、甚至顽固的“不良思想”得以及时抑制,让沉溺于虚幻和浮夸者面对现实,让精神贫瘠者得到饱足,让影视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升华,让“亚文化”中的糟粕消失殆尽,让影视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得到积极的发挥。 

行业剧在“崛起”:语境、类型与问题 

林玮 

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副教授 

  行业剧的崛起,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一个显目现象。就整体而言,行业剧复兴是以都市化进程为语境的。晚近以来的行业剧都是在都市中演绎的,“行业”本身就是都市的产物。都市之中百业共存、彼此交往,每一种行业都有与其他行业交换货物、信息、故事和情感的必要。都市意味着行业和人的聚集,也意味着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行业剧的崛起,象征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对话趋势。一方面,主流文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描述,需要通过行业变迁显现;另一方面,作为相对小众的“行业”,要想获得认可,就需要走出“亚文化”的遮蔽,凸显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涵和意蕴。在这个意义上,至少存在主旋律、专业性、生活化三种类型的行业剧。 

  当前行业剧颇为引人注意的问题是“甜宠化”,尤其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热门行业,如律政、电竞、传媒、医疗等,更是浸润着“甜”的味觉。行业剧的“甜宠化”显现出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结构缺失,即片面趋向“爽”,而内在地“抗拒”深刻主题。行业剧的问题凸显了“情感单面人”在当代中国的广泛诞生。 

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传播机制的特征 

鲍楠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视听处编辑 

  短视频平台不同的风格定位、推荐规则、互动功能等,直接决定着传播机制,进而间接却深刻地左右着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在平台上获得传播影响。 

  抖音传播机制的要点是智能算法推荐。平台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识别其偏好并为其推荐相应内容。这种机制可以让内容杂而不乱,精准传播。同时,平台也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确定内容推荐范围的大小。抖音平台社交属性相对较弱,因而相比转发和评论,停留、点赞、关注等更加重要。在这种机制下能够实现“破圈”传播的短视频,往往因其能够回应网民普遍性信息需求、引发网民普遍性情感共鸣,特别是能直接触动笑点、泪点、痛点、好奇点、兴奋点。 

  微博传播机制的要点是话题。微博的广场式社区属性、社交平台属性,多年来聚集了大量思维活跃、乐于发声并参与话题互动的网民。同时,一旦有账号发起某一话题,所有参与浏览、互动的账号,只要打上相同的话题标签,就是在为这个话题导流。而如果话题在众人拾柴下登上热搜,就得以获得进一步的导流。在这种机制下能够实现“破圈”传播的短视频,往往因其具有话题度,且能够引起机构网民的参与兴趣。 

  微信视频号传播机制的要点是熟人社交。微信视频号作为微信的一个内嵌功能,其视频呈现形式虽与抖音的“瀑布流”一致,但推荐规则却以“微信好友赞过”为主要标准。对微信用户而言,点赞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就很可能被自己的熟人看到,这种规则使网民在每一次点赞之前都会稍加审慎考虑,如所点赞视频的品位、志趣等。对观看视频的用户而言,如果某个视频有自己熟悉的特定朋友点赞背书,也会稍稍增加停留、细观的耐心。 

电影叙事中的“两段式结构” 

与“正反合”的价值表达 

宋法刚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结构这一形式因素在叙事艺术中对情节呈现、主题阐释乃至价值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电影也不例外。“两段式结构”从宏观上来说是指影片故事由两个大的段落(“前段”和“后段”)构成,前后是两个不同的“主要矛盾”,主人公分别有不同的任务去完成。两个“主要矛盾”分别支撑了故事的两个段落,或者说构成两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前段”存在的价值是为了和“后段”进行比较,或者说是来凸显“后段”的。如果说“后段”表达的是“正价值”,“前段”表达的就是“反价值”。这里的“正反”指的是一种叙事结构上的表达策略,并不指代价值观上的对错。“两段式结构”正是用“后段”的“正价值”去覆盖/凸显“前段”的“反价值”,表达“反价值”中被忽略、被遮蔽、被掩藏,甚至是被误导的“价值观念”。“两段式结构”特有的“正反合”的比对手法相比单纯地讲述“后段”故事,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更具复杂性和启蒙性。 

爆款网络剧(涉案类)人物心理的审美特征 

刘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传统涉案剧的“强情节”是其叙事内核,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仅作为案件叙事的辅助元素,旨在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脸谱化、扁平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更有利于保证情节的连贯性,因此人物塑造通常是传统涉案剧中被弱化的一环。但这一传统模式在爆款网络涉案剧中得到极大的改观,相比于对人物行为逻辑的刻画,网络涉案剧更加注重角色的“人性化”,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爆款网络涉案剧中,故事与情节成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人物选择的“双推手”,并在叙事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心理叙事等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手法,深度发掘并剖析角色心理,建构人物情感逻辑,激发观众的代入感与共情。同时,优秀的网络涉案剧坚持捍卫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力图协调法律要求与艺术创作规律之间的平衡,在社会法制规范的指引下对于畸变人格予以艺术呈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中重寻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缩时社会的“电子咸菜”与情感投射 

黄钟军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 

“映画台湾”主理人 

  近年来,在快手、抖音、微视、优酷等短视频平台上, 1至3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正以蓬勃之势进入网络视频行业,满足了用户更迅速、更有趣的内容消费需求,并“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大有流行之势。在这其中,以《这个男主有点冷》《总裁的小甜妻》《做梦吧!晶晶》《冒牌甜妻》《顾少的小甜心》等为代表的“土味甜宠”微短剧,将“霸道总裁爱上我”、逆袭、复仇的故事,以更高能、更反转的方式呈现,成为微短剧中数量最多、点击率最大、用户最欢迎的类型。“土味甜宠”微短剧在当下流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越来越短的网络视频剧集与今日加速时代下用户普遍的时间焦虑有关;第二,这些“土味”短剧之所以会赢得大量观众“真香”的感受,与其“土味”气质所带来的观看优越感有关;第三,普通女子与“霸道总裁”的“甜宠”故事是“工业糖精”,它的泛滥与观众的情感焦虑与投射有关。 

网络影视剧创作者应重视伦理关怀 

丁莉丽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 

  网络影视剧在享受“内容红利”时应充分考量叙事、视觉呈现上的伦理规范。当前部分网络影视剧的“软色情”化、盗墓及惊悚类的影视剧刻意营造恐怖场景、造成视觉暴力以及对于畸形趣味的迎合与满足等问题,对于网络影视市场的健康生态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 

  “爽剧”模式作为当前网络影视剧的主流叙事模式,在迎合大众的现实欲望和不良情绪的消解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爽剧”模式与庸俗成功学的主题结合,容易导致价值立场失衡,如《延禧攻略》《玉楼春》等剧中女主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隐含着“比坏哲学”“职场厚黑学”等价值理念,具有“毒鸡汤”倾向;“金手指”式的“开挂”人生套路和快感模式,呈现的往往是悬浮失真的现实,是一种“伪现实主义”创作。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