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联>副省级文联动态

以“艺”抗疫 | 深艺快评 多维多元的“全民创作”——抗疫文艺之我见

时间:2022年04月12日 来源:深圳文联 作者:秦锦屏
0

多维多元的“全民创作”

——抗疫文艺之我见

  2022年春节后不久,随着深圳市抗击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深圳市文联快速行动,号召广大文学艺术家主动扛起全民抗疫的大旗,以“艺”抗疫,为抗击疫情贡献文艺力量(见“深圳文联”微信公众号以“艺”抗疫系列文艺作品)。纵观这一背景下的主题创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策划与定位

  文艺作品历来是创作者主观创作价值和客观社会价值的载体。疫情发生后,深圳市文联以“艺”抗疫的策划站位高、立意远,旨在通过文艺创作贡献文艺力量,体现责任担当。此举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引领了文风,提振了士气,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体现。

  凝心与聚力

  一是,以“艺”抗疫主题作品在讲述故事、表达情感、阐述洞见时都很接地气。文艺家身体力行,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实到位,创作一批艺术作品,既真实、真切,又达到团结人、感染人的效果,形成了凝心聚力的抗疫氛围。

  二是,征集的作品,虽整体水平良莠不齐,但贵在主题集中、观点集中。作品既有疫情背景下的温情表达,也有对抗疫一线勇士的真情书写,让人们在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真情上,建立起精神共同体。

  跨界与共享

  以“艺”抗疫,用文艺作品宣传抗疫,有利于生动传播抗疫知识,抵达人心深处。因此,本次的主题创作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积极的舆论支持,同时催生新的、积极的社会现象:

  第一,全民创作,拓宽了文艺创作群体范围。视频制作、文章写作人员的创作热情普遍很高。作者有文艺界老兵、新将,也有“牛刀小试”的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新局面。此举一方面凸显了广大文艺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深圳对市民文化权利的尊重。

  第二,媒体共享,全面介入新兴平台,拓展了作品发表载体。在疫情期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接力、借力,大多数抗疫作品得以在报纸、微信公众(视频号)、抖音、快手上交叉传播,并因载体差异、各擅胜场,营造了新形势下互动传播与共享现象,为文艺作品发表和分享拓宽了新渠道,实现跨界。

  多元与互生

  在以“艺”抗疫大背景下,广大文艺家和社会各阶层群众运用多种文艺手法解读、宣传抗疫政策,评述抗疫措施,记录抗疫勇士的感人故事,一方面表达了创作者们对以“艺”抗疫这一活动的响应,对城市命运的关切,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对思想情感表达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因参与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和作品开掘度的差异,让作品质地发生内在肌理变化,可谓视角多元、通俗易懂,让受众迅速掌握防疫知识、领会防疫政策,同时,因为多元建构和多维解读,让这波文艺作品既针砭时弊,又雅俗共赏。

  很多文艺家的作品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现象记录,而是有洞见、有态度,呈现出可贵的人文观照和思辨精神,如赵东的《撑港抗疫促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共进》,高建平的《新冠带来灾难,也带来行动力》,许石林的《温而厉、忠与恕——深圳的防疫风格》,刘上江《疫情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等。

  文艺评论的积极跟进,亦是文艺思想育人、文艺作品化人,多元共生与多维互生的重要特点和现象。

  守正与创新

  无论是对当下疫情本身的探究和存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思,还是对抗疫一线人群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注,从创作手法上剖析,以“艺”抗疫作品在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均有新突破。以福田区委宣传部和区文体中心等单位推出的原创作品——广播短剧《宅家神兽》为例,其既宣传抗疫法规,又体现了疫情期间宅家上网课孩子的童真童趣,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歌曲《我是党员我先上》《请战书》则以党员视角,表达了在疫情之下,先锋勇士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担当意识;歌曲《感动》《春天来了》则从记录社区战疫场景,书写医护和志愿者们动人事迹的角度,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抗疫者的感恩之情,相信抗疫必胜;诗歌《致敬低处的人》《泪眼》及《春风万里,我拥有你》等作品,除了完成文本创作之外,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阅读”口味,作者还从欣赏和传播的角度,为作品加入了二度、三度创作,嫁接音乐、美术、朗诵、绘画、摄影等其他艺术,创新了表达形式。

  这一阶段,手机文学得到“空前”繁荣创新发展。除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介渠道拓宽,助推抗疫作品宣传外,就作品本身而言,文本的独创也令人耳目一新。如一波又一波的名著改写天天刷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广播喊不停。快来快来查核酸,没有绿码就不行。又如:我住滨河南,君住滨河北。今天上班遇见谁?深圳湾的水。再如:宝玉道,这个妹妹我曾密接过的……还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防疫的小区,排着一望无际的长队,其间有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头戴防护罩,手捏一柄棉签,向一张嘴温暖柔的“刺”去……群众对名著的改编,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移情”于国外名著,如:核酸结果是阴性的人,其幸福的感觉是相同的,核酸结果是阳性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

  此外,其间文艺创作的创新突破点表现在,不“画地为牢””受文体和载体的限制,作品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或者被创新。如:抗疫主题之电影配音秀、云上诗歌朗会、云舞、云直播等层出不穷,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又贴近群众,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在特殊时期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现象必然改变和改写文艺的表达与抵达方式,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人文图景。价值与意义

  以“艺”抗疫主题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体现,生动有力证明,大环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同时,多维创作、多元共生的文艺作品,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绑紧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坚定了人民群众抗疫必胜的信心。

  以“艺”抗疫主题创作所表现出的多维度、多元化创作和创新等现象,充分展示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呈现了城市的精神样貌。“全民创作”,凸显了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大家话语权平等的理念,同时表现了深圳对市民文化权利的尊重。

  以“艺”抗疫的多维度、多元化主题创作,从学术价值意义上评估,综合体现了文艺的引领作用,为学术平台提供了在特殊背景下苦难文学(文艺)研究的标本。这是中国故事的温暖注脚,是深圳精神的探微书写,也是未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社会形态和创作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屏福田区作协主席)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