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脱贫记忆 “马”不停蹄

时间:2021年01月28日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王京川
0

  本文作者王京川,是一名在脱贫攻坚战线奋斗3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是一名在四川省乐山日报社工作23年、耕耘副刊18年的“新闻老兵”。兼具“副刊人”与“扶贫者”的双重身份,他在1000多天的驻村扶贫历程中,写下71万字驻村日记,拍摄了4000多张记录乡村巨变的图片,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全程网络直播了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石马村的脱贫过程,引发了媒体的持续关注。

  此次参加“重走采风路,共谱脱贫曲”大型专题采访活动,他专程回访石马村,看望众乡亲,感受到石马村脱贫后的种种变化。这是一篇来自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报告,显得尤为珍贵。

 

  

  突如其来的疫情激荡与百年未遇的洪灾肆虐之后,2020年9月1日,乐山地区大多中小学如期开学。我的石马村“回访之路”也由此起步。

 

  

  车窗外,上千次看过的熟悉风景随风掠过。点击手机屏幕,5年前《新华每日电讯》和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刊发的《一个新闻人的百日扶贫记》和《借“赣州石”,铺“石马路”》两篇文章渐次呈现。打开我的“周坡石马驻村日记”微信公众号,300多篇扶贫记录、71万字驻村日记、4000多幅乡村图景、近千条暖烘烘热辣辣激情洋溢的读者留言就在眼前……

 

  

  重新翻开它们,那些浸透苦与累、酸与甜、悲与喜、乐与怒、疾与徐、笑与泪的点点滴滴,仿佛昨日,依然触手可及。

 

  

  途中随想——不思量,自难忘

 

  

  晃晃悠悠,车轮疾驰,直奔石马。

 

  

  我的思绪,也随着车窗风景,过电影般回溯到5年前的那山、那路、那人,那段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扶贫岁月……

 

  

  2015年7月底的乐山市扶贫干部“出征大会”上,我作为259名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代表,上台与市领导签订《精准扶贫责任书》。会后第4天,手举猎猎飞舞的“乐山市驻石马村扶贫工作组”红旗,我迎着乡亲们有些疑惑的眼光,开始长达1000多天的驻村扶贫。

 

  

  石马村,12.52平方公里的干旱土地上,生活着1202户3406名淳朴的乡亲。2015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346人。这里,距县城24公里,距乐山城区70多公里,贫困面积和贫困人口在全市排名在前。脱贫路上横着“贫困人口多、撂荒土地多、兜底对象多,缺水、缺劳力、缺产业”的“三多三缺拦路虎”。5年间,“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准扶贫,给石马村带来路通屋建、固本强基,带来星火燎原、欣欣向荣,带来扶危济困、嘘寒问暖,带来告别贫困、意气风发……2016年年底,全市首批41个省定贫困村整村脱贫,石马村名列其中。

 

  

  脱贫之后的几年间,石马村先后获得省、市“四好村”、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等新的荣誉。我所供职的乐山日报社获得全省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先进集体;我也荣获“2018年四川脱贫攻坚杰出村官”光荣称号。

 

  

  3年多扶贫,我所做的点滴事情,乡亲们或多或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不思量,自难忘——这几年,每逢节庆假期的清晨,尚睡眼朦胧,就有卢金花等贫困户的电话打过来,向我和报社同事致以节日的祝福,再三感谢我们的帮扶和付出;

 

  

  不思量,自难忘——年近八旬的残疾贫困户廖光明,2018年6月得知我要轮换离开村子的消息后,在一张皱皱巴巴的面条包装纸背面工工整整地给我和报社员工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随后,老人家顶着烈日走路四五公里交到村委会,请他们转交给我;

 

  

  不思量,自难忘——在我第一书记任期的最后一天,石马村独具特色的党建示范点建设接近尾声。就在井研县抗战时期第一个党支部——拱辰支部的宣传展架前,我将驻村工作组的红旗郑重地交到新任第一书记谢昭富手中。红旗在蓝天白云下飘舞,我们将这份沉甸甸的组织重托薪火相传;

 

  

  不思量,自难忘——我入围“2018四川脱贫攻坚杰出村官”评选网络投票那段时间,在石马村微信群里,几百名只识网名、无缘对号的石马村民,因为白天网络拥堵点不进去,一直等到凌晨两三点网络空闲时,他们还在群里自发邀约,为我艰难投出几票。清晨起床,看到群里他们各自粘贴投票成功的截图相互鼓励,我的心底与眼眶同热,感激无以言表。我默默把这些聊天记录截图珍藏,时刻提醒自己:惟乡亲们的真情不能辜负;

 

  

  不思量,自难忘——让我最愧疚的,是2015年11月26日下午,我接通知从村上赶到市委组织部大会议室,参加“乐山好干部”20进10的现场演讲,上台前将手机调为了静音。等我走下讲台打开手机,我突然看到密密麻麻16个爱人的未接来电,心知不好!回电,得知癌症晚期的岳母已经昏迷进入弥留。焦急中,爱人联系不上我,打110请人将母亲送到了医院抢救。我一路飞奔赶到医院,在病床前送了岳母最后一程;

 

  

  不思量,自难忘——轮换两年多,屡次到石马,看产业,说帮扶,补短板,走农户。这几年,报社在经营形势“断崖式下滑”背景下,我们咬紧牙关为石马村捐赠几十万元,全部用于村民住房改造和风貌塑造。进入石马村,就在报社今年7月捐建完工的全市首个“脱贫奔康村史馆”旁边,漂亮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拔地而起。这几年,我们在石马村相继修建了60多公里水泥路和便民桥、引水渠、文化广场、观景平台等新村设施,展示出全村“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产业支柱日渐成型、良田山地争相流转、种植养殖欣欣向荣、集体经济蒸蒸日上、精神风貌昂扬奋发”的新村新貎;

 

  

  不思量,自难忘——合作社里,番茄红,脐橙黄,李子青,葡萄紫,黄瓜绿,果林郁郁葱葱,莲藕风姿绰绰,泥鳅油光水滑,核桃黑白分明,红薯甜糯可口,猕猴桃绿皮红心……处暑日,热浪滚滚中,石马村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国情调研组”。调研组成员边走边看,仔细听取汇报,匆匆而来,满意而归;

 

  

  不思量,自难忘——这几年,石马小学有了新路新校舍,贫困家庭的孩子相继得到社会各方的大力资助。贫困户家庭飞出了一只又一只“金凤凰”:第一个研究生雷佳欣,第一个“二本”大学生龚晓红,第一个“三本”大学生余雨欣,第一个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熊许玲,第一个高职学院学生熊树勋……在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下,儿童龚文康找到了相依为命却失踪大半年的爸爸;贫困孩子熊和梅、熊星等回了“浪子回头”的父亲和患病离开的母亲,一家人重新团聚;贫困孩子廖程宇、李宇航通过几经周折的免费亲子鉴定程序,告别“黑户”,可以正常上学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脱贫,是奔康的前提;教育,是振兴的希望。

 

  

  驻村日记,则是这段旅程里最为长情的告白。

 

  

  重访龚修明——不等靠,不停歇

 

  

  重访的第一户,是党员贫困户龚修明。

 

  

  全村总共6户党员贫困户里,66岁的老龚是年龄最小的。

 

  

  “唉呀,王书记来了?赶快进来坐!”正在院坝里陪老伴伍召蓉晒太阳的龚修明见我再次入户走访,满脸笑容,抬出小板凳请我坐下。年满七旬、有二级精神残疾的伍召蓉,是龚修明不离不弃照顾25年的老伴。他家还有个47岁的继子熊进,也是智力二级残疾,患有疝气,至今未婚,但可以帮他干一些轻一点的活。

 

  

  龚修明1岁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把他拉扯大。后来,他到西藏去当了8年兵,1981年复员回来,1983年结婚。“当年我是步兵。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自己是在1980年3月21日入党,1981年5月16日复员。”龚修明说。

 

  

  1981年回家后,龚修明像村里人一样,结婚、务农。伍召蓉曾有一段婚姻并育有一子,龚修明与她结婚后,视子如己出,未再生育。“那时,我妻子能干活,我们俩一起努力,日子还算将就,哪个想到她一下就发病了!”龚修明回忆。1995年,伍召蓉精神病发作,为帮她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5万元的外债。

 

  

  提到之前的日子,龚修明表示,累就不提了,为妻子的病,他“眼泪都流干了”:“那时农活又多,我每天忙完农活,一回家发现人不在了,还要到处去找,生怕她出事。找到人了,她病情发作还可能咬我、打我。”

 

  

  直到2009年,龚修明才把债务还清。如今,伍召蓉的病情稳定了一些,每月按时吃药,不会到处乱跑了,他这才可以安心地做些事情。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的命咋这么苦?”龚修明叹着气说,“我认命,但不代表我就什么都不做。以前的事都过去了,重要的是把现在的日子过好。我虽然60多岁了,但身体好,没生过啥病。”他思来想去,趁身体还好,还是要在自己熟悉的种植和养殖上做点事情。

 

  

  看到龚修明精气神还好,我心里总算踏实了。我又想到2015年11月的一天。“龚大爷,只要舍得干,脱贫没问题!”我陪报社总编辑王大强来到他结对帮扶的龚修明家,促膝而谈,嘘寒问暖。当时,龚修明家还是一个破败的小院:右边一排厨房和猪圈,全是几十年前的夯土墙,四处漏风,七翘八拱,面临垮塌危险。正房,虽说是水泥结构,但1984年修建时钱不到位,质量也不行,几年过后已经房梁歪斜,瓦片空缺,多处漏水。“一下雨,到处都在滴水,恼火得很!”更让我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年,龚修明儿子熊进居然没有睡过床。“看嘛,就在这儿。”龚修明指着侧房一个凉板三人折叠凳说。熊进每天就蜷缩在那个板板上睡觉,已经睡了十几年。

 

  

  得知龚修明家房子漏雨严重、厨房和猪圈土墙面临垮塌,王大强当即请村里做一个维修预算,报社想办法筹措资金,尽快为他家修缮危房。正好,村里当时已将他家列为危房改造对象,争取了县里1.6万元的改造补助资金。但他家原有的夯土厨房和猪圈拆除重建需要32838元,加上正房改造补漏,共需4万多元。

 

  

  除了1.6万项目补助,剩下2万多元咋办?我迅速打了请示报告,提请报社党组对此予以帮扶解决,以及时动工修建,消除危房隐患。两个月后,龚修明家旧貌换新颜。报社再次出资4000元,帮他硬化了院坝和入户道路。红色喜庆的琉璃瓦,蓝白相间的瓷砖外墙,仿瓷内墙,防盗门窗……龚修明家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有了新瓦房,脱贫奔小康!龚修明家有6亩多田,加上旁边撂荒的几亩地,他一个人在田里辛勤劳作,每年都要收获7000多斤稻谷和四五千斤玉米。他还有喂猪喂羊的好手艺:“我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拿到了村里发放的3400元养殖补贴,再加上自筹和找战友借款,我搞养殖就从喂母猪和母羊开始。”

 

  

  依然很清晰地记得,2017年元旦我去看望他时,他家刚刚添了“新丁”:一头怀孕的波尔多母羊,旁边猪圈里还有怀孕待产的老母猪。过完年,等我又去他家时,他家居然在大年初一当天添了14个小生命:3只小羊、11头小猪!看着满圈圆滚滚、胖墩墩、粉嫩嫩的猪崽羊崽,龚修明一家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家,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年!”我鼓励他,一定要把猪儿和羊子喂好,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增强造血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给附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2017年8月初,在我们工作组的协调下,村里组织贫困户搞养殖技术培训。龚修明听得很专心,扩大养殖规模的劲头更足了。培训会上,县科协还为每名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发了10只半大的小鸡,送给他们自繁自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去年年初开始,非洲猪瘟将全村的生猪产业打得溃不成军,超过90%的猪儿不明原因陆续死去,就地掩埋。龚修明家也不例外,无论他如何抢救,还是眼睁睁看着他倾注心血的猪儿一头头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

 

  

  抹了抹眼泪,龚修明暂时放弃了目前风险大的养殖业。除了刚喂的几十只小鸡娃,他就专注田间种植。“庄稼地里说土话,打铁还靠自身硬,勤劳致富,只能靠自己一双手!”他说,“村镇干部和对口扶贫的乐山日报领导,随时都在关心我,我要是不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简直对不起他们的期望!何况,我是一名农村党员,更要在主动脱贫上带个头,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边摆龙门阵,一边忙个不停,龚修明的老伴和儿子都在院子里走走坐坐,自言自语。我给龚修明提了个建议:“你把院坝堡坎改造成小花园,栽些三角梅、紫荆、桂花,美化庭院,做好卫生。环境好了,日子就更舒心了!”龚修明点点头:“花园一定要修。过去的事不多想,我要过好现在,多想未来。舍得干,就肯定不愁吃穿。好日子,在后头!”

 

  

  重访李超——一条腿,一个家

 

  

  重访的第二户,是37岁的残疾贫困户李超。

 

  

  从龚修明家到李超家,距离有好几公里。穿过一大片农田,过水渠,拐个弯,再往前走100米,就是李超家了。还没等我走近,李超一家早已迎了出来:“王书记,感谢你又来关心我了!”

 

  

  不注意的话,很难看出,李超是用假肢在走路。他3岁多的儿子张开小手欢迎我们进屋。孩子长得着实可爱,壮实,健康,虎头虎脑。

 

  

  十多年前,李超因伤致残,左腿高位截肢。国家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他家4口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据说,他家以前还有个哥哥,如果在的话,今年应该快40岁了,但他哥出去打工17年都没有音讯,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2015年年底,我踩着一脚烂泥巴来到李超家走访,对李超家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他家种有2.2亩的谷子,有1亩玉米地,没啥收入,还有5万多元的外债,日子过得很艰难。他说:“那些外债,有我到广东打工弄断了腿回乐山来截肢的费用,还有我妈妈严重肾结石做单肾切除手术的费用,没办法,全是必须要花的钱。”

 

  

  几年间,我们工作组和镇村干部为他争取了低保,为他曾经是“黑户”的儿子李宇航争取了亲子鉴定,办好了一家人的户口登记,方便以后上学读书。他爱人李雪源据说是少数民族,多年前从云南“嫁”过来,一直没有办户口登记,也没办结婚证,还查不到户籍所在。除了帮他解决户口难题,我们不时给他拿钱送物,争取资金,一起商量脱贫方案,一起重建生活信心。

 

  

  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李超免费装上了假肢,避免了行动不便的尴尬,也增添了他劳动致富的勇气。“假肢对我的帮助太大了,通过大半年的练习,我不但走路和正常人差不多,还能到地里干农活儿,帮母亲减轻一些负担,这让我十分开心。”

 

  

  “我一度认为,命运对我很不公平。”李超回忆说。身体的残疾让他意志消沉,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家里的一切全都丢给了年迈的父母。祸不单行,7年前的一天,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母亲当时还在医院做手术。望着病床上虚弱的母亲,李超突然觉得,肩头的责任一下变沉了:“我晓得,自己必须振作起来,为了母亲,也为了这个家。我虽然左右不了命运,但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

 

  

  改变,从2014年开始。那一年,李超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想过上好日子,光靠地里的产出可不行!”除了种地,他开始在家喂猪,享受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政策。2015年,他一瘸一拐地养了5头猪。“养猪是门技术活儿,经过自己的摸索和总结,加上技术人员经常上门指导,我的养猪经验越来越丰富。”随后的一年,他家一共卖了9头猪,挣了1万多元钱。除此之外,他还在地里栽了300多棵果树,种了些蔬菜。加上闲时打零工挣的钱,以及低保和残疾补助,他家成功脱贫。

 

  

  非洲猪瘟同样给李超的生猪养殖带来巨大打击,但他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现在,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儿子活泼可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扶,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人间大爱,重燃起生活的信心。”他接着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党和政府都这么关心我,我再不努力,咋个对得起大家的帮助?今年,我打算多栽些果树,多挣些钱,好好孝敬母亲,善待妻儿,让一家人过上平安、富足的生活。”来到离房不远的果林里,李超妈妈正在锄地,李超连忙上去帮忙。两个人顺着田陇边干边说话,此时,天空飘起小雨,空气清新而湿润。

 

  

  勤劳的母亲,憨厚的李超,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如今的李超家是一幅和谐美满的家庭画卷。

 

  

  重访卢金花——两姐弟,全家福

 

  

  重访的第三户,是68岁的卢金花家。

 

  

  这是一个相当记情的老人家,面对家庭的不幸,她始终坦然面对,积极生活。她丈夫早已去世,自己患肺气肿多年,2014年儿子熊承因吸毒被捕入狱。儿媳妇是江西人,因丈夫吸毒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给卢金花丢下孙儿孙女,一老两小,相依为命。

 

  

  卢金花家在一个鱼塘的对面。听说我要来她家,她一大早就守在塘边,望着我们这个方向。当我顺田坎走向她家时,她也一晃一晃地朝我快步走来,脸上堆满了笑:“王书记,听说你又要来看我,我高兴得昨晚没睡着!”

 

  

  2015年刚到村上时,我就听说过她家的情况,一老两小在家,没有任何收入,基本算是当时全村最让人“恼火”的一户贫困户了。虽然村上给她家申请了低保,学校减免了学费,村干部也时常关心她家的生活,但她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2015年年底第二次去卢金花家。当时,看到我们上次送来的旧衣服已穿在他们身上,他们可以温暖过冬,我很高兴。然而,当我打开她家闲置多年、空空如也的烂冰箱(勉强可以制冷,几乎没用)时,突然发现冰箱冰冻室里唯一的一块肉有些眼熟。她解释,那是上次我们来时送她的肉,舍不得吃,要“留起作纪念”。“我的天!我们上次送她肉,已经是4个多月以前的事情。”我心里惊讶。当时,同行的报社的司机罗靖悄悄跑去买了两斤肉来送给她,让她给孙儿孙女做来吃。居然隔了四五个月,肉还没有舍得吃!我眼睛有点发酸,一再叮嘱她:“卢婆婆,孙儿孙女正在长身体,肉一定要吃,吃完我再给你买过来。有啥子困难,尽管给我说,我来帮你解决!”

 

  

  当年春节,我陪王大强到卢金花家慰问,送了1000元慰问金,后来又协调她家进入了“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贫困户,每年能固定分红一两千元,再加上各种政策补助,她家收入不成问题了。

 

  

  2016年10月14日,村里的贫困户股权量化第一次分红时,卢金花用颤抖的手在表格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领了1668元分红款。她连连向我们鞠躬致谢,一边不停地念叨:“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工作组!这下我家的日子好过了……”

 

  

  2017年,在各方帮助下,卢金花搬进了易地搬迁扶贫修建的新居,圆了她家“新年住新房”这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几年间,我们对她家的每次帮助和慰问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随时都在念叨,念叨我们给她家送的各种生活用品、米面油和床上用品,念叨我带她孙儿熊星到乐山过六一儿童节、送鞋送奶粉的事。每逢过节,她都会让她的孙儿孙女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他们有着说不完的感谢和祝福话语。

 

  

  她们搬家不久,我陪妻女去海南耍了两天端午小长假。在海边,我专门给这两姐弟买了一大袋海螺、海星和贝壳,回来送给他们,这可把这两姐弟高兴坏了。拿到这些他们只在书上和电视上看过的“稀奇东西”,两姐弟爱不释手,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说了好大一堆感谢的话语,那个兴奋我隔着听筒都能看见……

 

  

  搬了新家,却没有新床。卢金花和两个孩子只有一张1米2的小床,那还是2015年镇党委书记李光大协调福利院送的。她们平日主要睡在家里砖头垒起的木板上。现在,两孩子也大了,姐姐熊和梅上初中,弟弟熊星上小学,没办法一起挤。了解这个实际困难,我再次给报社报告请求,为她家买了两张1米5宽的新床,配了床上用品。这个家,越来越有家的模样了。

 

  

  孩子爸爸在监狱的改造情况,也让我们一直挂心。让我感动的是,2017年一次去卢金花家,她拿出孙女熊和梅在爸爸生日时写给爸爸的书信抄写件。信叠得整整齐齐,她说是要一直保留下去。在信里,熊和梅祝爸爸生日快乐的同时,对工作组和镇村干部慰问、送钱、送物的情况一一汇报,让爸爸“不要辜负大家的帮助和希望,在监狱里好好改造,早日回家,找回妈妈,一起生活”。不久,我听说她爸爸给她回了信,告诉一个好消息:经过认真努力的改造,熊承将有望减刑6个月,提前回家。这真是喜讯!

 

  

  2018年年初,我接到一个有些陌生的电话,接通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是卢金花的儿子、刚刚出狱的熊承打来的:“王书记,我是熊承,我回家了!”熊承我和同岁,过去不争气,吸毒被判了3年,我驻村之后从没看到过他。他的江西媳妇有严重癫痫病,一听说熊承入狱的消息就癫痫发作,不再管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独自跑回了江西老家。

 

  

  电话里,是熊承不断感激的声音:“王书记,这两三年我不在家里,全靠你们提供帮助,我妈和两个娃儿吃穿不愁,住上了新房子,屋头过得比我在家里还好,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王书记和报社的领导们啊!”

 

  

  “感谢的话,不用多说。”我对熊承说,“你们家的情况非常特殊,两个娃儿又乖,我们看到都想帮上一把。你这次回家,要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不要再出去晃了!”

 

  

  “一定,一定!”熊承满口答应说,“这次的教训给我太深了,我一定要痛改前非,好好把两个娃儿带大,把我妈照顾好。我媳妇我也联系上了,说好了,她要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年。过了年,我和她一起出去打工挣钱,不能再让大家笑话了!”

 

  

  3年各奔东西之后,一家人能再度阖家团圆,太好了!我告诉熊承,以后外出打工也要随时照顾好家庭,两边都大意不得。有啥困难,随时给我们说,能帮的,我们会尽力提供帮助!

 

  

  随后的消息,让人备感欣慰。熊承获释回家后,联系上了远在江西的妻子,一家人在2018年春节实现了阖家团圆,照了一张和和美美的“全家福”。我和妇委会同事当时去他家送棉被、送春联时,刚好熊承爱人和儿女都去镇上买年货了,不在家。我们和卢金花、熊承一起,举起春联,定格幸福。随后,熊承把家庭安顿好,和妻子一起外出打工挣钱,再没听说他家有啥不好的消息。

 

  

  这次再访卢金花,老人家的龙门阵明显比以前更多了:“以前,我们家的房子恼火,风都要把砖头瓦块吹起跑,一下雨就漏得伤心!现在有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子,我们三奶奶(她和两个孙儿)有住的,有吃的,娃儿媳妇都团聚了,醒事了,晓得一起出去打工挣钱养家了……”

 

  

  “政府的扶贫政策好,我去年住了3次院,今年又住了3次院,一分钱没有出,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

 

  

  天色渐晚,我们走出卢金花家,准备返回乐山。走出去好几百米了,一转头,还看见她远远地站立,也不知我们能否看见,不停地挥手告别,依依不舍。

 

  

  附录:

  石马脱贫赋

  王京川

 

  

  石马者,汉置井研之村名也。东临清泉,西接友盟,北衔狮子,南毗大河,扼嘉州北上之要冲,踞眉州南下之屏障。溯桑梓史册,前有石马、卫星、白架合三为一,后有撤乡并镇入周坡。正所谓,天下事分久必合,丙寅岁首(1986),石马始得今建制矣。

 

  

  伟哉!盛世神州,共筑一带一路中国梦;扶危济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癸巳岁末(2013),精准扶贫肇始湘西,举国攻坚席卷华夏。蜀胜嘉州,三江汇流惠风畅;璞玉浑金,星罗棋布丽日朗。纵览二五九省定贫困村,两边一河,纳小凉山扶贫之图;绿道沐川,借乌蒙山扶贫之利;盐马井研,得插花式扶贫之机。地广、人密、水乏、产瘠,石马赫然在列,上下矢志图强。

 

  

  雄哉!乙未大暑(2015),红旗猎猎,绿心涤荡,斑竹依依,军号嘹亮。万众振臂,帮扶腾巨浪;千人驻村,潮起金海棠。三军奋勇,报社慨然领命;精准扶贫,砥砺当仁不让。举大旗,驻村庄,同甘苦,誓担当,率石马乡亲,诺脱贫奔康。

 

  

  壮哉!念兹在兹,唯此为大,鼙鼓振聩,旌旗昂扬。顶赤日,访疾苦;冒霏雨,入农户;查劳伤,计收入;问冀望,说帮扶。四查四看,事无巨细入台账;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惠山乡。举全社之力,汇各方之源,天际苍苍,溪流芳芳,水映幽篁,沃野曙光。

 

  

  宏哉!按图方可索骥,纲举才能目张。市县同舟,镇村共济;摘帽脱贫,马蹄声疾。望良田万亩,有夏旱冬凉,观茅屋仟佰,走果林山塘。数易规划,夙夜会商,寻致贫之根,议扶贫之向,制脱贫之策,拒返贫之殇。河清海晏,美轮美奂挥蓝图;国泰民安,同心同裕谱华章。

 

  

  美哉!聚沙渐成高塔,跬步远致八方;产业富则村富,基础强则村强。筹措万金,筑路网,建渠系,架石梁,涓涓清流入鱼塘,村组大道通康庄;股权量化,种荷桑,植果蔬,育猪羊,千亩黄土无撂荒,兜底扶助鳏残障。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庶民安康,来日方长。见微知著,吟功业无疆;定国安邦,图炎黄康强!

 

  

  噫吁嚱!仁者乐山,青史宜彰。蓝图点亮莹莹之光,星火燎原黝黝之壤,报人日记融合之变,全媒聚焦脱帽之航!驾长风,破巨浪,赤兔奋蹄声雄壮,万马齐鸣美名扬。鲲鹏展翅,三千仞峨眉扶摇上;凤凰涅槃,五千年龙脉源远长。跃马扬鞭,自强不息之精神;低吟浅唱,厚德载物之气量。几多沧桑,几多奔放;高山仰止,风雷激荡。嗟夫!今朝石马,鼓乐笙歌颂党恩,气势如虹奔朝阳!

 

  

  丁酉年六月廿三撰于石马村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