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人物

人生“正气歌”

时间:2020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刘江滨
0

  “你现在还好吗?”“不好!”“住哪家医院?我去看看你。”“不可以!”

  这是储瑞耕电话里对我问候的答复,斩钉截铁,干净利索,没有矫饰客套,毫不拖泥带水,典型的储氏风格。我刚刚收到一本由褚亚玲编著的新书《心之声——储瑞耕演讲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便在朋友圈看到了储瑞耕病床上的照片,心生怛恻,就打了这个电话。储瑞耕做过两次心脏大手术,都顽强地从死神的魔爪下逃脱,生命力之强劲令人瞠目。长期以来,伴随着死亡的威胁和病痛的折磨,储瑞耕笔耕不辍,奋斗不止,“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荣誉已臻业界顶级,可以说创造了生命的辉煌。此次收在书中的14篇演讲,有横的不同场合的主题阐发,有纵的不同阶段的人生总结,其坚实的足迹和闪光的观点,反复强调,互相印证,深入强化,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做人有品格,立世有理论,工作有方法,著文有技巧。这是我读了《心之声》后,给储瑞耕总结出的“四有”。

  做人有品格。古人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首。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倡“以德治国”。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就是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储瑞耕一直把践行“三不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将其通俗为“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其中尤重“立德”。他说:“‘立德’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根本。”“‘立德’是一个修炼过程,是伴随人的整个生命的一个过程,要一环扣一环,坚持不懈地修炼、精进、奋斗、成熟、完满。”(《“三不朽”与人生价值》)而且他还提出一个“一重三有论”,即重人格,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重”,即看重之意。储瑞耕一生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创办主持《杂文报》与写杂文,二是主笔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两者一脉相承的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担当,为民请命、激浊扬清的铮铮铁骨,沛然于胸、形之于外的浩然正气。无论日常还是行文,熟悉储瑞耕的人都知道他常用的一句话是“怎么可以”或“不可以”,对是与非判然分明,没有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

  立世有理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奉行着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的人生态度,没有目标,没有规划,走到哪儿算哪儿。可以想见,这样的人生多数只能流于平庸。储瑞耕的成功之处,恰恰是他除了奉行圣贤之道,如“三不朽”等,还不断总结提出自己的做人立世的理论,作为他扎实前行的支撑。如,“四个以寄”:既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事业,“那么就必须(不可以不)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一重三有”》论)如此全身心投入,有什么事干不成呢?再如,“红烧鱼理论”:“我既在某个单位工作,那么这个单位‘有我’与‘没我’就必须不一样,不可以去当一盘红烧鱼上的那小片西红柿或香菜——没我不显少,有我不显多。”另外还有“一重三有论”“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里”等。这些观点,不仅鞭策了自己,也鼓励引导了他人。

  工作有方法。储瑞耕之所以在工作上取得骄人的成就,除了他的“四个以寄”外,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做文字工作,光凭勤奋加汗水不行,更需要聪明加智慧。比如他提出了“舆论监督三法”:点名道姓法,敲山震虎法和反弹琵琶法。一般而言,报纸评论多是“据报载”,借题发挥或就事起议,提出观点,引导舆论。而储瑞耕的“杨柳青”评论,却走出了另外一个路子,就是通过直接采访获取资源,这样,不仅文章接地气、新鲜如同带露珠的嫩叶,而且由于直接亲历,态度更明确,观点更鲜明,论据更充分,胆气更豪壮,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无疑就更强。这也是“杨柳青”影响巨大、成为中国新闻名专栏的原因之一。有一年,我曾陪储瑞耕去南和县采访,他事先谁的招呼都不打,带着我径直扑进污染企业。事后,我给了储瑞耕八字评语: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据他说记在了日记本里。

  著文有技巧。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时评家、杂文家,储瑞耕终究是通过立言来实现他的立功、立德的,即以言论立身,以文章名世,以著述度人。长期的写作,储瑞耕也总结出了一套理论,如杂文“三功能论”:匕首、投枪、解剖刀,鼓点、红旗、冲锋号,书本、乐曲、软饮料;“死活论”: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杂文化则时评活;“陶冶论”:用活泼的杂文陶冶严肃的评论,用优美的散文陶冶尖锐的杂文;另外,还有“花环论”“味精论”“四要素论”“包饺子论”……当然,他也有观点冗杂之繁,不过,必须承认,这些观点是他智慧的结晶,自觉的审美追求,大多行之有效,也是其文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宛如文苑一棵常青树的原因所在。在《网络时评纵横谈》一文中,他从《储瑞耕文三集》书中挑选出大量的例句,从情感、哲理、文采三个方面自述他在写作技巧上的追求,其中在文法修辞上就例举了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倒装等16项。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储瑞耕写作最大的窍门,是持之以恒记日记,这是他在书中心心念念反复向人推广的一条经验。日记,是一个人的心灵底稿,也是绝好的练笔方式。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储瑞耕长我近20岁,按说不是一代人,彼此之间却时常“嘻皮笑脸”“鬼头鬼脑”,没一点正经。我不喊他“储老师”,而是“储大师”,尊敬中含有调侃的味道。在我心里,储瑞耕是一个纯粹的人,透明的人,坦诚率真,爱憎分明,正气浩然,笔力千钧。储瑞耕在《序》中坦称这本书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份郑重的告别礼物”,不免让人闻之怆然。其实,储瑞耕早已看淡了生死,2012年他就经过法律公证成为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这份无畏、这份豁达,这份透彻,为一个真正的唯物者所拥有,非常人可及。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