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形象折射民族文化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26     作者: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陕北汉子》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热议——

汉子形象折射民族文化

    10月23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电视剧《陕北汉子》研讨会在京召开。《陕北汉子》的主创,编剧高军、杜源和李准、仲呈祥、曾庆瑞、杜高、向云驹、阎晶明等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专家分析了《陕北汉子》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主创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陕北汉子》讲述了陕北哥老会这一民间帮会组织的传奇故事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并联合其共同抗日的历程。历史背景从1907年到1937年,跨越30年,呈现了了从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北伐时期到抗日战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是一部具有“气象”的电视剧。

    《陕北汉子》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曾庆瑞认为,“《陕北汉子》表现了陕北的地域文化,一方面是以黄土高原为主场景,黄土、荒山、高坡、窑洞、老羊皮袄和坎肩,金黄小米和红枣,驼队和马背上的厮杀,陕北民歌、说书和安塞腰鼓,做足了具有地标性意义的自然地理面貌的文章。另一方面则是镖局和哥老会,特别是哥老会文化。”不管是哥老会这一民间组织,还是白文焕这一草莽英雄形象,都反映了一种民间视点,李准认为,这是《陕北汉子》的最大的特点。同时,陕北的文化性质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质感。李准认为,“陕北文化锻造了陕北汉子的性格,勤劳、质朴,敢于追求公平,敢于反抗强暴。剧中,从反满清到反北洋军阀,反映的是一种反抗精神。与豪强斗,与土匪斗,最后与日寇斗,《陕北汉子》这部电视剧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白文焕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看完这部剧,人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共产党七千多人到了陕北能够站住脚。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老百姓,他们带着这样的文化性格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

    从民国成立、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直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发生,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动荡、战乱。这些都为丰富人物形象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杜高说,“白文焕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这个白文焕绝不是作者仅仅靠着收集到的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汇编起来的,而是作者通过对历史深刻的深入认识和开掘,运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在自己的心灵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活的生命,一个被赋予了思想意义的文学形象。正如编剧高军所说,人物身上那些本原的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比如豪放、善良、自私、虚伪这些东西它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只有这样,性格的转变才会更加让人觉得有说服力。白文焕等人的不变源于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对民族解放的向往,中国革命的发展逐步影响并改变着他的性格,由一个勇猛、重义的平民人物变成了充满爱国情怀的革命者,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陕北汉子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的。”

    仲呈祥说,一部好的戏如果不善于营造意象,它不能称之为是一流的戏。《陕北汉子》作为一部富有浓郁地域文化的戏,充满了大气磅礴的意象,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天高云淡的空间以及大量的陕北民间艺术贯穿于全剧当中。王伟国认为,“这部作品的造型基调统一、完整,偏暗色的辉煌基调,对突出人物的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导演善于动作叙事,这在当代的电视剧当中非常稀少,提升了电视剧的本体价值。”在剧情编排上,该剧也颇有独到之处。向云驹认为,“斗智斗勇的对手戏非常动人心弦,这比打来打去的戏更能体现编剧的智慧和富有娱乐性。此外,剧情编织非常巧妙,新的情节点编排往往会伴随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既让观众看戏,又让观众对历史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阎晶明说,“该剧的的纪实感非常强,使观众更容易接受。”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