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样式,更是新境界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24     作者:关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样式,更是新境界

——歌曲《我要去红河》走红带来的启示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条彩虹化成的红河,有一首天籁般的歌谣……”清新的风格,时尚的节奏,只要听听那旋律、看看那歌词,很难想象这是一首地方宣传歌曲。最近,这首由云南红河州发起征集、源自微博原创的歌曲《我要去红河》不仅迅速走红网络,更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栏目并荣膺“人气王”,引起广泛关注。

    曲作由微博征集而来,歌词自出炉也经历了成千上万的博友参与评议和修改,歌曲依托微博首发,短短时间内网上点击量就突破1200万人次。一个从“征集”开始就引起广泛民间参与的文化尝试,如此反响并不出人意料。在“今天你微博了吗”成为流行语的当下,“微来微去”成了一种群众性表达的时尚形式,《我要去红河》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用文艺的形式去抒写生活,古已有之。《尚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曲《我要去红河》恰摆脱了传统“歌手+伴舞”的固有演唱模式,而把演唱与当地日常生活、民间游艺结合起来,融入了彝族打歌、民间游戏打磨秋,哈尼族棕扇舞、长街宴叼桌子绝技展示等,从而使歌曲呈现出形式优美、内涵丰富和颇有文化吸引力的清新样态。

    相比而言,在各地利用本地资源争相开发文化旅游、各类宣传纷纷攘攘之际,庸俗化的“雷人”之举时而有之。先有三地争抢西门庆故里,名曰“打造文化名片”,实则经营庸俗文化;日前贵州某地又爆“惊人之举”,打着宣传当地风景的旗号,举办“寻找中国第一波霸”网络选秀大赛,还美其名曰“感恩母亲,关爱女性”。殊不知,其恶俗冠名已经暴露了宣传背后的猥琐,又何来感恩?更何来关爱?这样的宣传,营恶俗以搏出位,刺感官以待猎奇,与高雅无关,与文化无关,从长远看,更无益于当地的文化建设,遑论推动经济发展。

    挖掘和开发地方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是迈向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以新颖时尚的形式赋予文化新的活力,让厚重的历史轻盈亲切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则人文融入当下、活在当下、支撑当下。如此,毋须标明“宣传”或“打造名片”,老百姓就已用生活“落实”了文化的传承,名声自然不传而扬。某些地方既无视文化的本源积淀,又无视其遗脉及当代实际,想当然地造设名目、冠以噱头,还标榜“文化”以宣传旅游、开发产业。其害固损当地,更坏的是还打着文化的旗号以“伪”为真,混淆、污染文化之美质,殊当警惕。也正因如此,歌曲《我要去红河》从创作到走红及其对当地文化建设的贡献就更显可贵。

    可以说,歌曲《我要去红河》正以一股清新之风,涤荡开了那些污浊化的宣传。听吧,戴上耳机,听那一条开满鲜花美丽的河,听那一处留给心灵栖息的角落,此时你没法抱臂往椅后一靠而无动于衷。心声,在旋律中被释放;一种对美的向往和想象,不由自主在脑海里盘旋。歌曲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完全在情理之中。

    也许,歌曲走红的深意还在于,它用一种清新、时尚的集体创作形式,为地方宣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事实证明,庸俗化、“雷人”的文化虚造虽能吸引瞬间眼球,最终必遭唾弃;而即便是地方宣传歌曲,只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又能文质相炳、旋律相和,是能受到听众喜爱的。在一些地方争抢、虚造乃至庸俗化文化时,红河州以微博征集歌曲轻装突围。当歌曲在传唱,城乡记忆汩汩流出,通商口岸,河口起义,哈尼梯田,这些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无须噱头去炒作,反而亲切地展示了迷人的魅力。

    某种意义上,这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新样式,更是新境界。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