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在中瑞商务论坛上的讲话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12     作者:赵实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中瑞商务论坛上的讲话

(2011年9月30日 瑞典韦斯特曼兰省)

赵实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金秋时节,清风送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来自中瑞两国的文化和商业机构的朋友们,相聚在美丽富饶的韦斯特曼兰省、韦斯特罗斯市,共同探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必将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更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文联是中国文艺界最大的艺术家联合体,拥有12个艺术门类的全国文艺家协会等共54个团体会员。我们致力于广泛团结文学艺术家,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艺新人,促进文艺创作和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推动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这次我们在瑞典马尔默、韦斯特罗斯等城市举办的“今日中国”艺术周,成功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民族音乐、舞蹈、魔术、杂技、木偶等现代艺术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受到了瑞典观众的热烈欢迎。今天,借中瑞商务论坛这一交流平台,我简要谈谈关于中国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认识。

    第一,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文化的本质。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远,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中国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和庞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大国之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天的中国,在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文化改革的进程中,更加注重突出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做到文化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服务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首先是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目前,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已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每村每月放一场公益电影,乡乡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建成了一大批农家书屋。国家和地方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加强,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改革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的实质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与经济、与市场、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创新、创造是文化领域最鲜明的时代标识。一方面,我们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外来文化,努力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全面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注重运用现代科技传播优秀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010年,中国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着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吸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投资者,引导建立一大批影视动漫制作、图书出版发行、数字网络传输、演出会展等骨干文化企业,大大增强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近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第四,加强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是促进各国人民友谊和世界和平的桥梁纽带。中国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张建设和谐世界,积极参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与交流。目前,中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同140多个国家签订了近800个文化交流计划。国家始终重视支持民间文化交流,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探索对外文化交流商业化模式,寻求中外文化合作的新途径。中国文联始终坚持并维护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我们期待通过与瑞典和各地的文化与商业机构扩大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友好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交流机制,共同推动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