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童趣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23     作者:武传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游戏·童趣

武传玉(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

    小时候,正值“文革”时期。每家孩子好几个,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是放任自流,不抓不管。有自由有时间,又没有学习压力,孩子们就疯玩,许多游戏就应运而生。如今回想起来虽有些苦涩,但仍充满了童趣。

    记得上小学那几年,学校里的男学生都喜欢玩玻璃球,也叫“打弹子”。无论是课间还是在放学的路上,随处可见几个男孩玩玻璃球的情景。“打弹子”的玩法有两种,如“出杠”或“打洞”,前一种玩法是在地上画上方框线为界,看谁先把对方的玻璃球打出去。玩者各人拿一个玻璃球用拇指和食指朝墙弹去,弹回距离最远的开始用自己的玻璃球去弹击别人的玻璃球,谁的玻璃球被打出线外就输,这个玻璃球也就归赢者所有。后一种则是事先在地上挖出三个等距离的圆洞,再划拳排出弹球的顺序,然后就正式开始。以第一个坑为起点,弹向第二个坑,有了进第二个坑的基础,才可以进第三个坑。如果没有进第二个坑,而直接进了第三个坑,就是“自杀”了。第二、第三两个坑都进了,就掌握了生杀大权。只要击中某一个玻璃球,这个球就归你了,把几个对手的球都“杀”尽就是赢家。

    那时候,玻璃球是男孩子的心爱之物,谁的口袋里有几颗五颜六色花纹的玻璃球,一定会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孩子们获得玻璃球的渠道有两个,一是买,二是赢。虽然学校门前货郎担上的玻璃球一毛钱能买五个,但多数学生家里穷没钱买。只有靠“打弹子”赢,来增加口袋里的玻璃球的数量。这个念头激励着大多数孩子玩的乐趣,常常是玩得忘了时间,有时天黑看不见借着月光还打,回到家两手脏黑,饥肠辘辘。有天中午母亲做饭,拿瓶叫我去买酱油,路上看见同伴们在“打弹子”,手痒忍不住就加入其中,把买酱油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回到家早过了吃午饭时间,免不了被母亲训斥一顿。就这样,日积月累,我的玻璃球多的时候有一百多颗,专门有个小布袋装着。

    滚铁环也是那时男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滚铁环不仅要娴熟,而且还要有技术含量。首先铁环要做好,铁环做得不圆,不直,滚起来好扭动,不在直线上,滚不远就会歪倒。铁环大都是用小姆指粗的钢筋做成,接头焊得要平滑,接头不平,滚起来就会颠簸。有的接头没有焊,铁环接口的缝隙容易和铁环钩刮卡,滚滚就倒了。记得班上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钳工,他的铁环又圆又亮,铁环钩把上缠着鲜艳的塑料套,铁环上还有几个金属环,滚起来哗哗响,男同学们个个眼馋,变着法哄他铁环玩。那时上学出门,往往是书包和铁环一起往脖子上一套,路上遇上同学就滚着铁环比赛,看谁滚得快,滚得远。学校课外活动也没有什么东西玩,经常是女同学跳绳比赛,男同学围着操场滚铁环。放学的路上经过一条运矿石的铁路,不少男孩子喜欢在单铁轨上比赛滚铁环,有次躲让火车不及,几个孩子被火车喷出的热气烫伤,许多家长吓得不再让孩子带铁环去上学。

    除了“打弹子”,滚铁环外,男孩子的游戏中还有“掼烟纸牌”、“砸杏仁壳”。掼烟纸牌就是将大人们吸过的空香烟盒拆开叠成三角型纸牌,规则是双方各将一张纸牌踩在脚下,划拳分出先后次序,先方拿起脚下纸牌向对方的纸牌掼下去,激起的气流能将对方的纸牌掀翻即为赢,不赢就让对方再掼,如此往返。纸牌分量看香烟的价格贵贱,上海的“大前门”最好,“红旗”一般,“红骑兵”差些。“砸杏仁壳”是先在地上挖个拳头般大小的洞,双方将数量相等的杏仁壳放入洞中,划拳定出先后,选一枚大的杏仁壳向洞里砸,砸激出来的杏仁壳归自己,一直砸光洞中的杏仁壳,多者为赢,再进行第二轮。那时药店收购杏仁壳,好卖钱,这种游戏流行了好一段时间。

    和男孩子比,女同学玩的游戏就显得简单些。书包里就装着橡皮筋和沙包,课间拿出来玩。跳皮筋有单人跳、集体跳两种。单人跳由两人拉着约三四米长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间由单人或多人依次轮流跳。集体跳是将数条皮筋系成各种形状,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等,一边跳一边唱着歌谣,跳出各种花式图案。沙包是用碎布缝制而成,里面有的装沙、有的装米,拳头般大小。玩法是两三人一组,分成两组,一组人在两边轮流扔沙包,另一组人在中间跑动,可以接住沙包,也可以躲开沙包,接住沙包得分,被砸中者下场。这种游戏反应快的得分多,身材胖、反应慢下场快,同学们都不喜欢和这样的人在一组玩。

    沙包还一种玩法叫“摸拐”,拐是猪蹄上的一个关节骨头。洗净晒干,需有四块。把沙包往空中一抛,手迅速把其中一块骨头面摸朝上,再接住沙包,再抛,再摸,把四块骨头都摸成一样的面,再抛,一把将四块骨头都抓在手中再接住包即算赢,在每次摸抓骨头中没接住沙包就算输,要从来。这个游戏手大的女孩有优势,赢得多。

    到了暑假,男孩子更是如鱼得水。游泳、钓青蛙、捉蜻蜓、逮蛐蛐,整天不归家。逮蛐蛐最有意思了,到了晚上,月光如水。大人在院里乘凉,孩子们三三两两拿着电筒,拎着小铁罐,在房前屋后的草丛中和乱石堆里逮蛐蛐,有时逮不到,就跑到城郊的庄稼地里逮。蛐蛐生长的适应性很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存。逮时循着叫声,不要弄出声响,慢慢翻找。捕捉时要小心不要弄掉蛐蛐的腿。一般的蛐蛐好逮,但要想捉个大善斗的蛐蛐不容易。庄稼地、草丛里的蛐蛐个子大但牙不硬,乱石堆里的蛐蛐牙硬个子又不大。逮到的蛐蛐饲养也很重要,回家最好放在有潮气的陶罐里,用玻璃盖着,注意不要闷,透点缝,少喂点瓜花。斗蛐蛐又好玩又紧张。孩子们把逮到的蛐蛐拿到一起,互相观看炫耀,蛐蛐相斗,胜的一方兴高采烈,败的则垂头丧气。输的一方有时还要贴上玻璃球和好看的烟纸牌。

    遇到连续雨天不能出去玩时,孩子们就到街边的小人书出租摊旁,花几分钱能看一天各种各样的小人书。一个暑假,不知不觉就玩过去了。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