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用什么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23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苹果”用什么改变我们的生活?

    编者按

    一个企业家的去职能让艺术界如失恋一般怅惘,舍乔布斯之外,当今之世,应该找不出第二人。“苹果”接连超越戴尔、谷歌、微软、美孚等企业巨头,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公司,乔布斯因此成为全球CEO一哥而受到顶礼膜拜,其曲折经历、独特个性在此时似乎都成为CEO一哥的必备素质,被大肆渲染,赋予传奇光芒。如果“苹果”没有登临世界企业之巅,功利的企业界认不认同乔布斯,乔老爷去职后会不会有这么多CEO出来“悼念”,让人疑问。但不管乔布斯是不是世界企业界的龙头老大,艺术界对他的情感始终如一,因为艺术界尤其是设计界认同乔布斯的“苹果”,远在企业界之前。“苹果”在今天能成为大众追逐的流行指标,一种文化符号,一种通过对“美”的生活化转化的苛刻、极致追求,与艺术界多年来对“苹果”的钟情支撑应该有很大关系,正是这种支撑坚定了乔布斯在产品创新中对艺术与美的坚持,终于依靠内与外的“美”的设计,把小众的“苹果”变为大众的“苹果”,改变了世界。乔布斯,以常规管理知识来度量,这个满身弊病的偏执狂,他在为世界带来新的追逐财富之路时,还为艺术界、设计界带来了什么?为“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乔布斯,业界领袖!艺术家!

    能够同时驾驭科技和艺术的人,古今中外并不多见。他们需要有改变世界的理想、践行理想的能力和对美的执著。而史蒂夫·乔布斯就是既能成为IT技术和产业的引领者,又能被人们称为艺术家、设计师的人。

    乔布斯是一个试图改变世界的梦想家。“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他秉持的理念,让“苹果”连接科技与艺术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景。他执著于打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每一款苹果产品都是他的杰出作品。为了打造出完美的苹果产品,乔布斯丝毫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似乎与美国硅谷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执著于对美的追求,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狂热正是对这种执著的最好反馈。乔布斯对梦想的追求近乎偏执,他似乎不允许苹果产品中有任何模仿的痕迹,极力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苹果”的世界。从Mac系统到iPod音乐格式,从quicktime播放器到iTurns商店,这些都是只属于“苹果”的专属产品。

    乔布斯是一个拥有梦想,并努力将梦想照进现实的实干家。乔布斯为了实现“苹果”梦,已经将自己全身心投入。他像艺术创作一样生产苹果产品,并通过产品将个性、创新和美带给全世界消费者,这种传递更像是在布道而非兜售。“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海明威的名言是对乔布斯的最好概括。即使他是个养子,即使他中途辍学,即使他曾被“苹果”扫地出门,即使他是个胰腺癌患者,但他从未自我怀疑,他对困境和打击毫不畏惧,总是能从跌倒处爬起,一次次地走向辉煌。

    乔布斯是当之无愧的“hold住哥”。他既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又能改变“苹果”的命运;他不仅带领苹果公司不断创新,也无形中带领整个计算机产业向前发展;他不仅能引导设计师、工程师们制造出用户体验良好的苹果产品,还能引导全世界“苹果”消费者按照他的逻辑生活。苹果产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艺术创作。iPad已经成为艺术品、数字出版甚至艺术创作的重要展示平台,同时,苹果产品已经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工具。苹果电脑一直是平面设计师的心爱工具,它的色彩真实,界面优雅。设计师们可以打印出在苹果屏幕上看到的真实效果;电影界用苹果电脑剪片子、制作动画和后期效果;摄影界用iPhone拍摄照片并进行后期处理;人们开始在iPad上作画。可以说,苹果产品已经深入到艺术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乔布斯“hold住”了整个场面,这种能力来自于他的自信、他的坚持、他对完美的追求和对商业的敏感。

    乔布斯是个探寻生活、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乔布斯的贡献不仅仅是质量优良、设计完美的苹果产品,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偏执编制出的“苹果”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iPad2广告所说的,“随时查看亲人的照片;独坐窗边静静阅读一本好书;心情愉悦地烹饪一顿美食;公园中悠闲地收看自己喜爱的球队;制作充满爱的家庭电影;学习新鲜事物……iPad2,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是人类本来就应该有的,只是在iPad2出现之前,人们还没有实现罢了。可以说这是世界的“真”,这种“真”正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乔布斯用精良的苹果产品诠释了“善”,这种“真”与“善”的契合,最终实现了“苹果”的“美”,所以说乔布斯是个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

    乔布斯本身难以复制,但乔布斯对“美”的偏执和用“美”改变大众生活的梦想可以复制。以今天的艺术观念来看,乔布斯创造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艺术作品,其眼界、坚韧、气度远非很多职业的当代艺术家能比。乔布斯用自己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执著的精神创造了艺术品般精美的苹果产品。同时,他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提升了世人的生活质量、审美品位。他既有良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有影响世人、改善世界的抱负和行动,当今之世又有多少专称“艺术家”的人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抱负?我们不苛求艺术界要出一个乔布斯,但在一个对艺术认识无比开放的时代,让我们接受艺术家乔布斯,并整理他的“艺术智慧”,这对于当代的艺术行进,定会有所裨益。

(中国文联网记者 杨兴)

    链 接

跟乔布斯学设计

    “简化”是用户体验的关键

    苹果产品的设计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它良好的用户体验。乔布斯认为良好的用户体验来自于“简化”的操作。苹果产品的每一项功能和操作都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从来没有迷失在技术的追逐中。有时为了做到简单、易于操作,乔布斯不惜舍弃部分功能。

    第一用户是自己

    不同于竞争对手经常会组织不同经历的用户进行新品测试,乔布斯更喜欢自己试用新产品并记录下感受,将之反馈给工程师。如果乔布斯满意了,用户也就满意了,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用户体验专家。他的优势在于他既不是工科出身,也没获得商学学位,他像个门外汉一样思考,这使他成为苹果产品最好的测试平台。

    “细节”没有小事

    乔布斯对产品细节的吹毛求疵是出了名的,他会把鼻子贴在屏幕上仔细检查一个图标每个像素的精准程度,不允许有丝毫差错。设计师们总是无法准确实现乔布斯所要的细节,每一个小箭头都会不停地调整尺寸、位置和颜色。正是因为乔布斯这种对美的“洁癖”与有同样设计理想的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顶级工业设计师乔纳森·伊夫相契合,才铸就了艺术品般的苹果产品。

超越“工业设计”的“苹果”设计

——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蔡军教授

    10款经典产品、100倍股价涨幅、1000万台iPad、1亿部iPhone,史蒂夫·乔布斯用14年的时间领导苹果公司实现了从起死回生到赢得激烈的IT界竞争。不断创新改变着人们生活习惯的苹果产品,不仅来自设计师们的创意,同样也得益于公司设计战略的正确选择,清晰、正确、持久的设计战略是“苹果”设计、生产出好产品的有力保障。为了能深入了解苹果公司工业设计背后的秘密,本报专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蔡军教授。

    记者:您认为在苹果公司成功的过程中设计扮演了什么角色?

    蔡军:那肯定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苹果公司一诞生,乔布斯就非常重视设计。以乔布斯为核心的苹果公司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传统产业观念无法理解的。苹果公司成功的秘诀是将设计作为企业战略核心,但是这里面我们所说的设计还不是传统概念中只专注于产品外观和性能的设计,而是融合多个环节的设计战略。“苹果”在1984年做出Macintosh和IBM竞争时就非常重视产品设计,当时聘请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设计师为他们做工业设计。乔布斯不同于比尔·盖茨,他的身上流淌着设计的血液。据说乔布斯非常喜欢他们学院字体设计的课程,退学后自费还要去上那门课,他对设计有非常敏锐的感觉。从Macintosh开始,乔布斯就将自己对设计的这种敏锐感觉融入到了产品外观设计、界面设计甚至广告设计,“苹果”起步就没选择和别人走一样的路。乔布斯不仅有敏锐的设计感觉,在商业上也有很多独到的灵感,可以说“苹果”的成功是乔布斯把商业和设计两种灵感很好融合的一个结果。

    记者:很多评论说“苹果”外观设计的与包豪斯倡导的设计风格相类似,同时有很多灵感来自20世纪60年代博朗公司的设计。您认为“苹果”设计与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蔡军:我认为这种设计面貌的呈现来自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设计总监乔纳森·伊夫的设计美学追求。伊夫不仅注重产品的结构和形态,他更重视的是用户感受,这一点正和乔布斯的设计理念相契合,两个人的确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组合。这一点也是苹果产品本身的传统,我认为从Macintosh就已经开始了。例如,电脑界面垃圾桶的设计并不是最早出现在PC机上,“苹果”早在20多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了。那时候人们喜欢“苹果”就是因为“苹果”的交互界面设计做得好。这种理念让产品除了外观外还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点正是“苹果”设计与以往包豪斯风格不同之处。

    记者:几乎所有大的IT公司都有自己庞大的设计研发部门。但是为什么“苹果”能力压群雄,这和乔布斯对设计的严格要求有多大关系?

    蔡军:我认为就是因为“苹果”始终将用户使用的完美感受置于最高位置。乔布斯坚持要求只要不符合用户感受的产品都必须修改,即便工程师说做不到。苹果公司所有工作都要服务于用户体验。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人家说“苹果”就应该牛。因为所有东西都做得这样完美,所有人感觉用起来都很舒服,没有人抱怨。虽然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电池时长问题。但这是所有智能手机都没解决的问题。

    记者:像乔布斯一样深度参与设计的企业领袖多吗?

    蔡军:据我所知非常少。正因如此,人们才担心乔布斯辞职后,苹果产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平庸。像“苹果”这样靠个人能力的公司是有灵性在的,一旦这个企业的灵魂人物离开,企业的灵性势必会受到影响。“苹果”设计的成功关键就在于这点灵性。

    记者:您认为苹果公司的“设计”概念与传统的工业设计有何不同?

    蔡军:我觉得苹果公司发展到后来,从iMac到iPod再到iPhone,这几个大的跳跃完全超越了仅立足产品本身的传统设计观念。在此期间,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实现网上影音产品购买,这一飞跃使苹果产品实现了向平台化发展。在此过程中“设计”除关注具象的产品之外,整合了服务、渠道、商业模式、用户体验、英特网、云计算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了系统化的设计管理。设计将全部环节组合成一种新的体验,形成了新的服务设计模式。至此,“设计”的概念已经被扩大。

    记者:如果乔布斯带着自己的设计和商业理想来到中国会获得同样的成功吗?

    蔡军:目前,还不行。中国在创新环境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网络信息开放程度问题。就算乔布斯到中国也不会像现在一样,或者说以现在的模式取得成功。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和美国拥有的经济平台完全不同。中国是产品经济的平台,美国是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平台,这两个平台没有办法比较。目前中国产品经济的平台在努力向信息经济平台和服务经济平台靠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但完成时间表谁也不知道。

    记者:有一个职位叫Futurist Director(未来学顾问),主要任务是预测未来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产品。国内企业有这样类似的职位吗?

    蔡军:这在设计战略课程中叫“前景策略”,国内基本没有企业设置类似职位。目前中国企业,包括联想这样的大企业,想的大部分是下个月、下个季度或者下半年马上要解决的问题,不会过多考虑设计未来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路上我们需要补的课还有很多。在美国,用户体验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我们开始做这方面研究是在2004年或2005年。

    记者:“苹果”的设计战略与其他公司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

    蔡军:很多公司选择以产品为主导的设计管理模式,例如索尼、耐克、摩托罗拉。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管理更多是要与生产管理、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交叉。很少有企业能像苹果公司一样,不仅仅是关注产品,更多的是把产品设计策略和用户体验甚至企业与用户对接作为整体战略来考虑。

    记者:目前国内研究设计战略的人才培养处于什么水平?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重视程度如何?

    蔡军:我认为设计战略研究只能在研究生层面开展,目前有些院校开设了本科生课程,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设计战略的制定需要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学习做设计战略研究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要求学设计策划和战略的学生年龄必须在24岁以上,甚至必须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我们现在教育体系下省略了很多步骤,实际上学生在研究生3年期间必须要有1年时间深入企业。据我了解,很多国外企业都在做设计战略研究,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已经认识到这方面人才的重要性,例如李宁、联想。国内外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

(中国文联网记者 杨兴)

    设计短评

“苹果”经典产品美在何处?

    Apple Macintosh

    采用紧凑的一体化设计,引入基于模仿真实世界中“桌面”概念的用户界面。Macintosh上可以使用Postscript软件,引入了“所见即所得”设计理念,艺术家们能把他们的作品精确地打印出来。这些设计催生了桌面出版业。

    iBook

    iBook设计灵感源自iMac。采用了独特的蛤壳外形,显得个性十足。电脑边缘用醒目的蓝色或橙色橡胶镶边,起到防震作用,同时强调了电脑的个性表现。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款具有无线联网功能的主流型消费类设备。

    iMac

    原版iMac一体化设计,圆润柔美的身躯,半透明的装束,多变的色彩组合,发光的鼠标,用前卫、时尚的艺术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蓝色、葡萄紫、酸橙绿、蜜橘黄、草莓红、蓝莓蓝等一连串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挑动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款电脑将苹果产品的精髓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iPhone4

    iPhone4中的全部突破性技术都倾注于两片光亮的铝硅酸盐玻璃面板之间,这种材质也用于制造直升飞机和高速列车的风窗玻璃,较以前更不易刮伤。为了成为分辨率最高的手机显示屏,Apple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直径仅78微米的超小像素,使文字特别清晰,画质特别生动鲜活。

    iPad

    一款介于手机与笔记本之间的移动互联产品。iPad的设计延续了苹果一直以来的设计风格,将用户体验方面做到极致。iPad设计圆滑、超薄,反映出乔纳森·伊夫对德国设计师Dieter Ram的崇敬之情。之后推出的iPad2,在iPad1基础上变得更加轻薄、便利。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