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慰先贤 炎黄携手光明行——记大型系列民族音乐会《光明行》北京首演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23     作者:张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崛起的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增进海峡两岸以及香港、澳门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由中国音协、文化部艺术司、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的大型民族音乐会《光明行》于8月27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等与音乐界专家以及首都各界观众一起观赏了这场意义非同寻常的民族音乐盛会。徐沛东代表主办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他说,当我们享受着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文化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心底由衷地感激和缅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正是他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创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对于音乐家而言,音符是表达情感最好的语言。为此,我们精心编排了这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作为纪念辛亥百年的献礼。

    本场“光明行”大型民族音乐会具有两大亮点:第一,演出汇聚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顶级民乐人才,阵容强大、史无前例。音乐会的演出和创作团队,是由来自香港中乐团、台湾中华国乐团和大陆中央民族乐团、江苏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120演奏家共同组成的豪华阵容。虽然随着近年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各种形式的合作屡见不鲜,但是由顶级的民族乐团共聚一堂,联袂献艺的形式尚属首次。特别是以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纪念辛亥百年,其意义更是非同寻常。音乐会的第二个亮点,是曲目的安排主题鲜明、独具匠心。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作品,此次主办方还委约国内一些知名作曲家创作了一批新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围绕纪念辛亥百年这一共同的主题而作,但是表现形式各异,音乐语言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音乐会以作曲家程大兆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天下为公》拉开序幕。“天下为公”之说出自《礼记·礼运篇》,是古代哲人提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后成为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和目标。作品通过对历史的冥想并使其诗画,以及运用民族乐队与合唱的交响风格为人们展现了旧时中国的苦难、革命、天下为公理想的历史图景。乐曲的音乐语言简洁、大气,几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动机便将乐曲的基本性格勾勒出来,之后的音乐均是在这些动机的基础之上变化展开层层推进,做到了动静结合,对于乐队全奏节约又恰到好处的运用,让音乐获得了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又避免了120人乐队在音响上的“响炸”。此外,作者对合唱并非简单的演唱与伴奏的简单处理,而是运用了将其作为民族管弦乐队的一个声部部分纳入创作通盘布局的交响性思维。这些都使全曲在音乐语言和音响结构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内在统一。指挥家陈燮阳的激情演绎亦为这首开场曲增色不少,他的指挥风格成熟、老道,对作品的处理细腻、切中要害,丝毫没有因为是新作而给人生涩之感。相反,他不仅充分调动了乐队的表现,也让观众情绪随着音乐的进行起伏跌宕。

    音乐会上,首演的新创作品还有关迺中的二胡协奏曲《风雨思秋》和王丹红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百年华章》。其中《风雨思秋》是作曲家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秋瑾烈士而作,通过“风雨亭前”、“壮志凌云”、“东渡扶桑”、“烽火连天”、“星火燎原”、“慷慨就义”、“万世流芳”几个音乐为片段,描写了秋瑾为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可歌可泣的一生。乐曲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核心主题,其一因为其中的切分和大跳的运用使音乐充满了豪迈与力量,表现了主人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坚韧性格;另一主题则抒情、唯美,表现了秋瑾女性特有的温情。如此精巧的构思,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活、丰满,赋予了作品以当代视角和独特的人文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胡演奏家宋飞的对乐曲的演绎。她依旧采取近年来一直保持的站立演奏,运弓饱满、声音富于穿透力,将作曲家对人物细腻、多层面塑造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乐曲增色不少。

    除了新创作品,音乐会上首演的几首改编作品也都颇具新意。如民族管弦乐《光明行》是本次系列音乐会的点题之作品。原曲是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经典二胡独奏曲。乐曲以坚定刚健的进行曲风格,描写了“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向往进步、憧憬未来的精神追求。在创作手法上,刘先生吸收了西洋音乐语言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充分体现了其“东西交融”的音乐理念。彭修文先生的改编在保持原曲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原曲的意境,特别是乐曲后半部唢呐声部齐奏出欢快、明亮的主题,管乐特有的高亢音色使原曲所表现的欢快、明亮的奋发情绪得到了升华。

    弹拨乐合奏《送别》原作者为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旋律朴素、隽永,充满温情。辛亥革命时期,经李叔同先生移植改编,成为传唱不衰的歌曲,甚至常被认为是地道的中国歌曲。此次刘文金先生的改编版本发挥了弹拨乐的独特表现力,低音声部富于律动性的节奏以及中段加花变奏的炫技性处理,使乐曲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令人耳目一新。琵琶、钢琴二重奏《汉江潮》由青年钢琴演奏家刘兴辰、琵琶演奏家赵聪有感于作曲家刘北茂先生1940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汉江潮》改编创作而成。乐曲采用琵琶丰富的技法,结合钢琴现代的和声与旋律,以当代音乐家全新的视角,生动刻画出汉江潮水汹涌澎湃之势,表达了辛亥革命从酝酿到胜利的伟大历程。表演中,还借用了舞蹈来配合音乐形象,台湾青年舞蹈家李伟淳以其独特肢体语言使这首乐曲有了更加富有现场效果。

    此外,由刘锡津编配的古筝、声乐与乐队《知音》(王酩曲)让观众重温了发生于辛亥初期,云南起义名将蔡锷与京都名妓小凤仙,以“高山流水”之知己情缘演绎的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佳话。由赵东升编曲的二胡、革胡与乐队《相望》(钟立民、周兰萍曲)则通过海峡两岸人民都耳熟能详的《鼓浪屿之波》和《绿岛小夜曲》的对话与交织,表达了华夏子孙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民族情愫。

    音乐会上还演出了近年来涌现的一些优秀作品。赵季平以山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曲调朴实而优美,情真意切而淳朴,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寻根寻祖,追寻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情、国家之魂,体现中华儿女企盼团结与统一的真挚情感。台湾作曲家苏文庆创作于世纪之初的民族管弦乐《台湾追想曲》以五个段落,用平实、淳朴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宝岛台湾风景如画的自然风物,讴歌了台湾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拼搏精神,最后以热闹喜悦、流畅的乐段将音乐推向高潮。

    最后,音乐会在青年作曲家王丹红《百年华章》史诗般的宏伟气魄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首乐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大气磅礴的交响合唱,描绘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第二部分,采用男、女声独唱的形式,唱出庄严、神圣的安魂曲,表达了对英烈的怀念;第三部分,铿锵有力的节奏,象征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携手炎黄、九州笑慰、共创辉煌!

    纵观整场音乐会,无论曲目的安排还是艺术家们的表现上看,都堪称近年来民族管弦乐演出中难得一见的经典。首演的众多作品,虽然都是围绕“辛亥百年”的命题作文,但绝非昙花一现的应景之作。特别是《天下为公》《风雨思秋》等乐曲,从选材立意、音乐手法运用再到可听性上都属近年来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上乘之作,相信经过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进一步打磨、锤炼,未来有望成为音乐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作品。

    作为一个系列演出,在北京站之后,8月29日,“光明行”大型系列民族音乐会移师南京,之后还将于10月23日和28日,分别在台北、香港登台献艺,让华夏文化在悠扬的乐声中共同缅怀先贤,感受百年来民族的沧桑巨变,共谋推动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的大业。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