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别拿“幽默”补——国家大剧院歌剧《爱之甘醇》观后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9     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对国家大剧院来说,《爱之甘醇》毕竟只有两岁。只是“二度上演”,这让人们对它没法苛求。一场远在欧洲的车祸,也波及该剧演出。9月6日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萨尔瓦托雷·里契特拉因车祸去世,主演阿尔韦罗不得不返欧替罹难的里契特拉救场,梅里来了,顶替阿尔韦罗补缺内莫雷诺一角。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以致当9月10日至13日歌剧上演时,观众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多了一种别样的气氛:期待,担忧,默默地祝福。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典型的意大利版“乡村爱情故事”:内向的乡村穷小子内莫雷诺爱上了“小富婆”阿狄娜,怯于表达只好向庸医杜卡尔马拉求购“爱情灵药”,结果弄巧成拙,心上人差点成了别人的新娘。最后还是那个著名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俘获了爱情,结局“大团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会唱咏叹调对谈恋爱有好处。

    一个意大利乡土风情的“爱情物语”,在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抒情旋律里显得亲切动人,也再现了它轻喜歌剧的本色。虽然临时换将,但梅里这个新近崛起的国际歌剧界的新锐男高音总算表现不俗,而本土版的“内莫雷诺”薛皓垠也在11日的演出中为热情的观众再度返场,深情演绎丰美田野、幽静草地上的《偷洒一滴泪》。可以说,大剧院轻喜歌剧《爱之甘醇》的最大亮点,就在内莫雷诺的那一曲《偷洒一滴泪》。除此之外,其主题的清晰度、场面的调度、个别人物的处理上都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从故事而论,《爱之甘醇》像极了《卡门》。只不过,《卡门》是悲剧,《爱之甘醇》是喜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早已为观众耳熟能详,卡门的性格也在其主题旋律之下显得立体丰盈。相比而言,最起码在本土演员诠释的《爱之甘醇》中,这种“始终充盈”的听觉体验几乎没有。从现场看,观众也是在内莫雷诺演唱《偷洒一滴泪》时才真正沸腾起来。当然了,拿《卡门》来跟《爱之甘醇》比较,对后者不算公平。《卡门》是早就引进国内的经典,《爱之甘醇》在西方虽说已经历了百年演绎,但在国内的完整搬演还不算多。那么,还有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呢?我想,也许是调度衔接的问题,是不同场次和人物的调度上的生涩感,阻滞了主题流畅感的形成,从而使观众不断“跳”出,难以进入其中。

    只需看看演员们的站位,旋律、节奏抵达某个点位上时,舞台上依然“混乱”。合唱时的协调感被舞台形体的“混乱”驱逐,而内莫雷诺与杜卡尔马拉的“对手戏”几乎没有交流,演员只顾唱,显得表演不松弛、不到位更别说精致了。看到这一幕,就特别怀念里奥·努奇表演的《弄臣》,那表演的传神、精致,跟歌唱旋律节奏的糅合炉火纯青,看了让人哭的感觉都有。如果说用意大利语唱舶来歌剧对本土演员还有语言转换的问题,这还可以理解;但从音乐的感觉上,“跨文化的语言”不应还存留此等外在的毛病。完善它,可能还要更多的舞台实践和训练打磨,但肯定可以做到,《卡门》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个让观众“跳”出的处理,是杜卡尔马拉在意大利式“相声贯口”之外的几句不着调台词。当内莫雷诺向庸医求购“灵药”时,杜卡尔马拉突然甩出一句:“我要人民币。”作为以西方乡土风情为背景的歌剧,其风俗人情必与东方迥异,其幽默习惯想必也如此。那么,如此草率地植入当代中国人的“幽默”,与故事的背景、风格、节奏都不吻合,看了实在别扭。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国家大剧院在西方经典歌剧本土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探索和尝试,但更真诚地希望,这种“向下看”的幽默方式能慎重处理,或者能找到更好的本土化处理办法,让观众既能欣赏原汁原味的西方经典,又在其中体验到一种当代东方的情怀。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