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舞蹈节的身体狂欢(2)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6     作者:史晶歆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果说在1984年第一批中国舞者来到美国舞蹈节困惑的是为什么舞者要在地上打滚的问题;那么2011年的今天,作为年轻一代的编舞在经历了中西文化碰撞与西方现代舞身体技术的洗礼之后,我所困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推动着美国舞蹈节走过整整77个年头?美国作为现代舞的发源地,它的活力在今天依然鲜活吗?现代舞的下一个高峰又会在哪里发生呢?找寻答案的过程总是艰难的,就这样在美国访学的306天里、在亲身经历舞蹈节的7周里,在与美国舞蹈节新上任的艺术总监Jodee Nimerichter的谈话里我似乎找寻到了一些线索——

    今年的美国舞蹈节时间为6月8日至7月23日,为期整整7周,主要的项目内容有:一、6周和3周的舞蹈学校,其中还包括一个和Hollins University合作的MFA研究生的课程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这里上课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今年一共有450个本科和硕士的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他们分别来自13个不同的国家和美国34个不同的州,其中有32%的学生得到美国舞蹈节在经济上的补助;二、国际编舞项目,共有12人参加,分别来自中国、俄国、德国、泰国等国家,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各自国家的文化基金会和艺术机构的经济资助;三、演出季,今年共有47场演出,20个舞团参与演出季,其中8个世界首演,6个舞蹈节的委约,5个美国首演,5个大师作品的复排。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让人不得不认可这个有77年历史的美国舞蹈节在自身结构上的成熟完善,从行政人员到教师队伍甚至到学生实习团队的搭建都是相当严谨缜密的。可以说美国舞蹈节给舞者、教师、编舞都提供了很好的自由互动的平台,不同的课程、编舞的工作坊与舞团的创作项目在这里相继展开;无论是上课、经典剧目复排、新作品创作、演出观摩,以及不同舞团在这里展开的演员面试与项目创作排练,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彼此紧紧连接。

    对于我,这个夏天置身舞蹈节应该说是疯狂的!疯狂地穿梭于杜克大学的校园里;疯狂地上课——崔莎·布朗的现代舞技术、非洲舞技术(African Technique Workshop),保罗·泰勒经典剧目排演(Paul Taylor Project),剧目创作工作坊(Repertory Workshop),声音与动作(Voice & Gesture),经典剧目排演(John Jasperse Project);疯狂的创作排练——通过面试招募到8个合适的演员,5位美国人,3位亚洲人。除去白天上课外,排练基本上被安排在每天晚上进行。同时给出一堂公开课和中国当代舞的讲座介绍,本人以“中国当代舞的身体技术与编创”为主题进行“大师课”的教授。记得我在准备公开课时最大的困惑就是在这个现代舞的大本营里,我应该教怎样的身体技术训练课呢?这时我发现我会不自觉地从自己的“根”找寻答案与方法。我常常暗自庆幸作为创作者,自己是从中国传统舞蹈中蜕变而出,小时候在上海市舞蹈学校学习的中国舞(古典舞、民间舞)成为我身体语言的主要来源与根基,对中国文化中“圆”的想象与“气”的运用成为我动作编创中很重要的理念与基础。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艺术理念的洗礼,先后于法国师从编舞家苏珊·伯居(Susan Buirge)、于纽约大学师从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打破并延展了身体语言的观念与运用。正是这种中西文化与艺术理念的一次次碰撞,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创作。

    记得在和美国舞蹈节新上任的艺术总监Jodee Nimerichter的谈话中,她说到的几个细节很感动我。美国舞蹈节的主要宗旨在于,在保留现代舞的传统的同时去鼓励有创意的现代舞发生;美国舞蹈节的大门向所有热爱舞蹈的人敞开;通过前艺术总监CharlesL.Foundation(艺术基金会)的资助,舞蹈节给32%的学生以经济上的补助。我想正是这种开放、包容和对现代舞执著热爱的精神推动着美国舞蹈节走过整整77个年头!而在美国访学期间,通过大量的舞蹈观摩,我强烈地感受到美国作为现代舞的发源地,虽然说今天它的活力与冲击正在渐渐缩小,可它的魅力犹在,依然给人以梦想和憧憬。

    那么,现代舞的下一个高峰会在哪里发生呢?每个国家或说每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当下”的舞蹈,无论我们乐于称之为现代舞或者当代舞。步伐一:邓肯将身体从束缚的芭蕾舞中解放出来,从脚尖鞋中释放了赤足的力量,开启了美国或说全世界的现代舞宣言!步伐二:皮娜·鲍什创造并开启了欧洲或说全世界的舞蹈剧场的序幕,这种形式或说身体文化酝酿于德国或说欧洲充满文艺气息并厚重的历史中,将舞蹈与剧场完美搭配,创造出一种悲伤的残酷。步伐三:云门舞集创造了一种充满东方文化情怀的身体形态,或说是那种吻合西方世界想象中的“东方形象”,但是我觉得这种中国文化或说东方情怀与我们是不同的,因为那种文化成长于东海中的岛上,脱离了它的发源地,它的根。而我们的艺术是扎扎实实地生长在自己的土地与千年的文化中,所以说作为中国的、亚洲的、东方的艺术家,我们可以创造怎样的身体形态,并紧紧植根于我们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呢?在即将结束在美访学的时刻,对于未来、对于当代舞,太多的期待令人心动并充满继续前进的动力!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