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追“问”,心留“香”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6     作者:任胜玮     来源:中国艺术报

    8月19日、20日,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携舞团演员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了为庆祝该团成立15周年编创的演出剧目《问·香》。该作品由《谈·香·形》、《水问》两部分组成,汲取了印度手语、蒙古族舞蹈语汇等丰富的舞蹈元素,细腻流畅的编排,彰显了舞者们“为何而舞”、“为何而动”的创作信仰。舞者们诚挚的内心情感带动优美的肢体表现,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挖掘让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心底共鸣,这共鸣源自于彼此的切身感受,它就像一缕清香,无限蔓延……

    作一条顿悟的鱼

    空旷的舞台,舞者们手捧鱼儿缓慢地走着,仿佛鱼儿就是自己的生命,透过水“镜”看穿自己,看到自己既离不开水,又离不开容器的那份羁绊与忧愁。面对现实的压迫,真实的自我早已远去。生活中“竞”争无所不在,人们在这残酷的竞技中尔虞我诈,有人轻松自如地穿梭于世故的游戏场;有人为实现自己强大的占有欲望而精疲力竭;有人因为爱而拥有,又因为爱而丢失,患得患失间一无所有。两位舞者因为相爱而踏上同一把交椅,在狭窄的座位面前相爱相拥,彼此拥有。同样在这狭窄的座位面前分离,彼此丢失在茫茫人海中。就这样人们在现实的高压下,仍然会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即使它已远去。舞者们那真实的舞动,每次碰触地板都透露出无限的信任,那种踏实感配合浓重的呼吸声,动人心弦。不断寻找、追寻的过程中,放下浮躁、沉沦,在“静”默之中看到自己的曙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荫,不许他人践踏,甚至于宁可孤芳自赏。它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因为那是最真实的自我。那是摆脱虚假外衣下,实实在在的心“境”,那境界似世外桃源。舞者手捧鱼儿,悉心的呵护着它,顿感十足的上肢动作,优美而静谊。每位舞者守护着自己的心灵“净”土,淡然的舞动,在脱去华丽的外衣下,展露真实的自我,只为留住那份纯净。

    作一株孤傲的莲

    “没有一个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编导采用水的意象,运用水的各种形态“源、动、漩、撞、涌、流、融、归”来阐述作品,舞者把舞台比作一条宽大的河流,任凭舞者们的想象和意念,在水流与水草之间肆意地舞动,竭尽全力去展现头顶巨石下的压抑以及水流冲击中坚持前行的艰辛。舞者们好似鱼儿在激流的冲击中相融相依。其中一舞段男舞者运用大量的背部动作展现在水流中人们孕育绽放生命的勇气。该部分还采用了波罗蜜多心经、欢喜佛、印度手语等佛教色彩浓厚的素材,高艳津子介绍道:“我运用欢喜佛是源于一种爱,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相互的能量的传递,是一种升华。在美学里面,我个人认为欢喜佛特别有舞气,特别舞蹈化,特别神奇,它制造了动作里面的千变万化,非常巧妙。”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欣赏效果给人以意识放空的感觉。头顶巨大的尘埃,可视为水底的淤泥,舞者们在水中相互碰撞、融合、相离相拥。人们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面对无数的阻力和泥泞挫折,依然如拨开云雾般崭露头角,勇于去做那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舞蹈结束在那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道具上,一语中的“烦恼即菩提”。只有在污浊的淤泥中孤傲的莲花才会成长,同样人们只有经历了磨难挫折后才会审视自我、认清自我。如果说《谈·香·形》是对社会生存现状的深思与感知,那么《水问》则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感悟与体验。正如编导所言,“你站在有雾的地方,我却看见几百年前的晴朗,我用尽一生凝望……”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07级舞蹈学专业本科生)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