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文艺片最忌“孤芳自赏”——访青年导演陈宇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9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宇总是希望自己的电影离生活越近越好,最好变成贴在生活这层肉上的皮肤。

    陈宇拥有多重身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导演,编剧。

    但不惑之年的陈宇发觉自己并没有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反而变得越来越渴望读懂周遭飞速变化的世界。因此,他产生了拍摄电影《蛋炒饭》的想法,希望通过一部90分钟的影片展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变与不变。他知道这很难,也很可能会被人“拍砖”,但还是决定迎难而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生的变化人人都能看到,但那些不变的东西,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陈宇说,“这种不变其实极具价值,因为它是属于人生的,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会丢弃的。”

    片中主人公王大卫的简单和纯粹,就是陈宇最赞赏的品质,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所有期许都投注到了这个角色当中。“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效率思维,面对事情都是按照机械化的步骤处理。但中国人却不是这样,我们比较倾向于用一种纯净的、简单的心灵去面对复杂的问题,王大卫这个人物就代表着这种可能性。”陈宇说。

    不久前,《蛋炒饭》上映的时候,各大影院已经被《变形金刚3》和《哈利波特7》挤得密不透风,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别说妄想同大片PK票房,就算能挤进排片表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公映14天后,《蛋炒饭》带着500万元的票房,悄无声息地下线了。

    陈宇觉得《蛋炒饭》同《变3》和《哈7》抢票房颇有些“飞蛾扑火”的悲壮意味,但他从未感到过恐惧。他并不认为商业大片获得高票房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时下在中国大多数影院中,观众能看到的电影只有商业大片一种。“在中国,电影的社会功能越来越狭窄、单一化了。”陈宇说。“电影是观众获得精神享受和反省自身的一种重要方式,商业大片的致命弱点是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而且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远。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中,商业大片之外必须还要存在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影片。”

    陈宇对商业大片独霸电影市场的批评,并非源自对大制作、高投资的嫉妒,而是如他认为,艺术如果不跟生活相关联,就会丧失发展的源泉,甚至走上绝路。“我们谈的不仅是《蛋炒饭》或者中小成本文艺片的生存问题,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问题。”陈宇有些“危言耸听”地说道。

    可现实就是这样,当观众走进排满商业片的影院时,看到的只能是同一类电影。“导致这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深层次的,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中国电影产业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陈宇说。

    比方说,一位有权制定排片表的影院经理的意见,就足以成为影响一部影片投资的重要因素。投资方为了保证影片能够多排片,常常会在决定投资前去找影院经理评价剧本。如果影院经理认为剧本缺少“商业性”,那么这个剧本就很可能会被立即扔进废纸堆。

    “但实际上影院经理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他们只能凭借某部影片像什么影片来判断所谓的‘商业价值’。比如《英雄》赚钱了,那么像《英雄》的影片就可以进入影院,并大量排片;而《墨攻》赔钱了,那么像《墨攻》的影片可能就无法获得排片,或者只能获得少量排片。实际上,一部像《墨攻》的影片可能已经解决了《墨攻》中存在的问题,后继者也能像《英雄》那样卖座,但影院经理却常常会忽视这一点。”陈宇说,“于是,影院经理越来越不敢越雷池,从而导致投资者和创作者的作品也越来越单一化、定型化,观众只能选择观看为数不多的几部商业大片,让大片票房水涨船高,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影院经理对影片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除了环境因素之外,陈宇认为一些导演因为视野和修为所限,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与良好的形式相结合,也是导致国内文艺片日趋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文艺片最大的短板并不在于资金短缺,而在于不会讲故事。对于不能提供视听刺激的中小成本文艺片而言,讲好故事更加重要。”陈宇说,“拍文艺片的人,最忌孤芳自赏。其实越有深度和使命的电影,就越应该通过亲近观众的方式去表达、传递思想。”

    在陈宇看来,中小成本文艺片要顺利进入市场、被观众看到,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一种类型。“类型片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规则和特征。文艺片在不放弃思考的前提下沿用某种类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更有利于创作出适应市场的作品。”陈宇说,“比如《蛋炒饭》,按理说它是一部文艺片,是不走类型片的路的,但在影院里宣传时,它被冠名为‘温情喜剧’。被归在‘温情喜剧’的类型里,观众起码知道自己应该冲着什么去看,这样做也是为了对观众负责。”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