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民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9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者按  9月5日,中国民协八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国民协主席团成员,以及中国民协中层以上干部出席。会议由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吕军、周燕屏通报了下半年的主要活动和工作安排。会议主要围绕当前民间文艺界的形势和任务以及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具体部署。会议号召民间文艺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民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民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

——中国民协第八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坚守田野 坚守前沿

冯骥才(中国民协主席)

    我想起十年以前我们做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时候,准备的时间差不多前后有一年。现在回顾那一段时间,我们为什么做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呢?当时并不是完全为了做民间文化而做民间文化,当时是感觉到社会在急速转型,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失重,外来的文化猛烈地冲击我们,恰恰又是在我们自己把自己的东西丢掉的情况下。在那时,我们找不到重心,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民间文化基本上被当时的那种物欲横流的世界冲得七零八落。民间做文化的人也不把自己的工作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这样情况下,中国民协有这种文化自觉,要搞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坦率地说,并不是我们产生了什么了不起的想法,我们是丢失了太多的东西,太不重视文化对社会文明推进的力量了。在产生大量文化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想到我们文化应该自觉,才想到文化的价值,才想到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什么,它又包括了哪几个方面呢?首先,文化自觉实际上就是文化先觉,知识分子的自觉、国家的文化自觉很重要,比如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建立国家文化遗产日、建立国家非遗名录等等,这一套想法国家一步一步都做了。我们应该有国家文化的自觉,这是大问题。十年之前中国民协就提出要抢救我们的文化,要盘点我们的文化,要弄清楚我们的文化家底,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要保护住我们民族的根。民协有这样的先觉性并坚守着,而且走到了时代的前沿,所以我们才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你不关注社会最敏感的问题,社会就不会关注你。我们所做的是跟老百姓最重要的文化利益连在一起的,我们是有责任感的,中国民协确实应该好好总结这一点,这也是我们的精神遗产。

    其次,现在民间文化是什么问题呢?是受到两面夹攻。一面就是快速的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在拆除,随着拆除导致十年前整理出来的音乐、舞蹈等各种各样的东西,随着人散了,文化空间没有了,载体没有了,这个破坏又是不可逆的,因为城镇化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这恐怕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另一面就是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不可逆,不能因为社会进步了,我们文化要损失的时候,我们就不去保护它。就像我们的老人老了,要得病,要死去,这是生命的必然,这是自然死亡,这也是必然。但是你不能说因为他必然要死亡,你连救都不救一下,你不能不把他生命的宝贵的东西保存下来,因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还要传承。

    我们抢救出来的民间文化,在市场中变成了商业的粉末,它已经不是原来生命的本体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反对产业化的概念,我觉得应该有文化产业,但是这跟产业化是两码事,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推到文化产业里面,必须按照文化的规律本身发展才是科学发展,不能违反这个规律。

    我们要确定今后四年主要做什么。首先是论坛。民协一定要有高端论坛,对社会发出强音,这样的论坛一定是深刻的、敏感的、前卫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来,通过论坛发出各种论点,这个论点要跟网络平台联合在一起。论坛要讨论民间文化和非遗是什么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人身上,就是两个记忆,一个是大脑的记忆,一个是手上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人的行为,物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民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的思维、政府的概念。

    中国民协要把力量投入在几个点上,一个重点就是节日文化。因为节日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高潮,创造也是最丰富的。几个项目当中的重点,一个是口头文学,非常珍贵。所有民间文化遗产里面最终的东西就是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是应该抓住的一个重点。还有剪纸,剪纸确实应该做好。还有唐卡,目前是一步一步在做。还有一个是古村落,代表作选出来了,分了东西南北中五卷,这一块必须要做下去。此外,还应该做一个小学生的节日读本,应该做民间文化的学生读本,甚至做民间文化的县长读本。

    我希望新的一届主席团按照中国民协60年来的精神,第一个坚守田野,第二个坚守前沿,这既是时代的前沿,也是学术的前沿。

    (根据冯骥才在中国民协八届二次主席团会议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副主席一席谈

    马雄福:整理大工程 完成大课题

    新疆民协在全国来讲是比较大的民协,今后五年要开展的主要几项工作是延续过去我们没有完成的一些项目。第一个是编辑、出版《玛纳斯》的汉译本。我们承担了翻译、审稿、审定、文字整理这些工作。第二个项目是出版《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三大史诗的原始记录版。过去,因为我们没有按照科学的整理记录的方式,好多编辑人员人做了好多文字加工工作,现在要还原它们的原貌。第三项工作是筹备、启动新疆的县级民俗志,这牵扯到了新建的88个县市,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希望文化部、中国文联能把它作为文化援疆项目。第四项工作是全国的史诗百部工程,单新疆就报了200多部,目前还在审批阶段。最后,新疆准备搞一个西北为主的中国花儿邀请赛,希望能将山花奖的评奖也纳入其中。

    王勇超: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牢牢地把握在手里,即将消失的一些东西也要想法再恢复原貌,现在再不重视不行了,我觉得要多到基层去,了解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重点传承人进行保护。现在陕西民间文化的市场化水平不太高,民间文艺家收入不太多,省民协准备把全省十个市的民间工艺品集中起来,在明年五一之前集中进行大型展示,让他们进入市场,让游客来购买,这样不但能够弘扬民间文化,如果有利益支撑,这些民间艺术很容易保护起来。

    叶舒宪:以民间文化的眼光看中国文化

    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和民间文化事业在今天有着非常大的拓展空间,但是后继乏人。在今天中国的大学中,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成了问题。原来大学中文系都有民间文学教研室,现在七零八落了。过去民间文学在大学中还有一席之地,今天基本上没有了,很多学校不教了,没有这一部分内容。中文系的学生没有民间文学知识,更不要说少数民族知识,这不仅对民协的工作、未来后备力量的培养不利,而且对全民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不利。

    学术工作者应该有责任通过民协这个平台来牵引国家调整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战略,把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

    刘 华:既是守望者又是奔跑者

    我觉得,我们民协工作者既是守望者也是奔跑者,跟时间奔跑,跟推土机奔跑,跟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奔跑,跟老人的寿命奔跑,甚至要跟变化越来越剧烈的气候、越来越恶化的环境奔跑。

    现在古村落旅游价值越来越被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所关注,所以古村落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个就是随意的包装打造,建成公园式的,休闲旅游式的,或者休闲场所式的。其实一个村落有一个环境,村落文化形态是一个整体,包括周边的山水环境,如果这些改变了,我觉得这个村落就有问题了。

    另外变成了没有生气的空心村,让老百姓腾出来,住到一边去了,这种空心村缺少乡村的活态,缺少生活的气息。原本的村落文化记忆、历史文化记忆丢失了,就会变成一个死村。

    我觉得,如果要开发古村落旅游,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把村落文化搞清楚,主动引导百姓去欣赏古村落。

    乔晓光:积极寻找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操作模式

    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化和史诗做得非常好,但是民间美术一直是弱项。近百年来,在民俗学界,作为视觉文化的民间美术一直不被使用。视觉文化不但是很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它也是中国人具有创造潜力的展示,它不仅是艺术,还是文化,像古村落和城市发展,还有城市规划,都和它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中国民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马太效应阶段,书越出越多,事情越做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广。在一个工业化已经成功、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不断消亡的时候,中国民协会不会利用它巨大的影响使民俗文化回流,因为越是在要消亡的时候越需要价值观,思想和影响体制的模式太重要了,变不成模式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社会影响。

    吴元新:希望把传统民间印染列入抢救保护工程

    做了多年的蓝印花布研究,发觉传统民间印染在民间丢失得很快,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它是一种文化遗产,根本不保护,而是作为一种落后的象征随老人而去。建议中国民协能够把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列入民协的抢救工程,它是除剪纸、木版年画以外劳动人民用得最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传承人,我在传承人中间也做了一些调查,包括国家级传承人。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很多地区推荐传承人不是根据他能传承什么,而是作为一种政绩来做。第二个问题就是国家应该把传承人的子女培养列入到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民间的作坊式的传承,家族式传承是最好的传承形式,所以,培养国家级传承人的子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沙马拉毅:手工艺精品制作的流程要定格下来

    在调查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传统的手工艺制品现在变异了,把很多现代的工艺、材料、元素都加进去,它号称是传统的手工艺,但是我们看了以后发觉很多都是现代的。我们觉得这样很不好,有误导的作用。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四川省民协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做一个四川百家手工艺精品制作的流程,用文字、图片和图像把整个传统原始的制作过程、材料、工艺定格下来,让后人知道传统的东西是怎么做的。杜绝传承人自己留了一手,传承下一代的时候用现代的材料和手工艺代替传统的,把难点隐藏起来。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定格下来,使之公开,谁看了谁会制作,这是我们十二五期间保护非遗的一项重要工作。

    索南多杰:做中国唐卡艺术的杰出传承人

    我专门谈一谈唐卡艺术的抢救工程。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做,十二五期间要把这件事情做完。既然做了这么多工作,我想在这个基础上把基础性的东西提炼一下,深化一下,做成一两部具有代表性及学术价值的。

    在田野调查抢救性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出一两卷研究成果,第一卷我想应该是中国唐卡艺术实名大全。第二卷想做中国唐卡艺术的杰出传承人,这也很有代表性,杰出传承人里面要把中国唐卡艺术的流派、画派等内容贯穿进去。杰出传承人根据画派划分,历史上的名人,以及一直传承至今的传承人做一个普及介绍,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必要。

    曹保明:中国民协一定要坚守田野

    我觉得中国民协应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树立民协形象,延续梯级工作的部署和民协大的文化工程,同时做好三个坚守。一要坚守主攻方向,这仍然在田野。实际上说,田野文化并不是挖掘完了,而是有很多尚待发现;二要坚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工程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三要坚守中国民协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潮流的领域,不负这个时代和历史给予我们的新文化方向。

    十二五期间,中国民协要延续第六、第七届主席团工作的战斗力,继续致力于寻找文化发现,记录源头文化,以田野文化的挖掘经验引领全国。

    潘鲁生:在社科领域民间文艺应有一席之地

    我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继续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持续发展,如何在今后五年更加系统地把我们的抢救工程做好总结。

    二是加强协会的学术平台建设及民间文艺的理论研究,提升民间文艺的学术地位。

    第三,加强民间文艺大众普及的推广工作,不仅要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而且要民间文艺进校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样一个普及对今后和我们事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四,发掘、加强民间文艺的咨询平台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