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买件架上作品那么简单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7     作者:郭浩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媒体艺术收藏

不是买件架上作品那么简单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刚刚在中国美术馆落幕,展览通过来自30多个国家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观展体验,艺术作品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让观众在与作品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思考。

    从某种角度来说,“新媒体”是相对的、变化的、具有时间概念的,也一直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就如15世纪欧洲人通过亚麻油调和颜料完成油画,就如路易·达盖尔发明照相机促使摄影艺术的产生,到了20世纪,数字相机、摄影机又衍生出录像艺术。当下,随着人工智能、电子、数码、网络、航天、生物等科技发展,艺术家们有了更多尝试、创作和表达的途径,“新媒体”预示着更多可能性,也带给人们更多欣赏和思考的空间。

 香蕉的诗(装置) Oron Catts

    新媒体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移动摄影的发明和一系列电子电器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的氖气灯(霓虹灯)盛行,不仅给人们带来美丽的夜晚,也逐渐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艺术家布鲁斯·瑙曼就用霓虹灯创作了一系列观念艺术作品,以此反思那个时代。他的作品既像酒吧广告,又像商店标志,然而表达的却是语言哲学。电视机问世,视频技术发展而产生录像艺术,这些都让我们的视觉、听觉得到了延展。直至今日,录像艺术仍然是很多艺术家所热衷的表现形式,涌现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白南准、彼得·坎普斯、加里·希尔、比尔·维奥拉、托尼·奥尔斯勒等,他们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个人争相收藏。

    1996年之后,随着科技飞跃,产生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新媒体艺术:网络、互动、虚拟、机器人、软件、信息、数字、电子艺术……澳大利亚的新媒体艺术家杰弗里·邵被视为交互式数字电影领域内国际研究者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也对沉浸式的数字体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能将观众融入其中。

    互动装置也是格外吸引人的艺术形式,比如丹尼尔·罗詹的《木镜》,由830块木块组成,藏在木块中的摄影机捕捉着作品前的一举一动,经计算机信号处理,将影像通过黑白阴影、木块本身不同的色泽、木块倾斜的阴影,响应成每个画素影像的明暗度,令观众实时地看到画框中的像素画。凯西·瑞斯则通过软件代码生成各种令人惊叹的作品,艺术家利用特殊的纹理以及算法组合绘制出了常规手法难以实现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中或是摄取、模拟了自然以及宇宙的元素,或是从哲学语境中探寻混沌和模糊的哲意。

    国际上的新媒体艺术市场已稳步成熟,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世纪60年代后,大多数美术馆、基金会、大公司参与了新媒体艺术品的收藏运动。机构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学术性的收藏,学术导向使得他们收藏了一系列新媒体艺术作品,以留住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线索。

    对私人藏家而言,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电或是技术上的维护。然而这些问题并未使收藏者们望而却步。就国外市场来说,新媒体艺术作品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同时技术更新也促成了新媒体艺术品的制作总量和范围的扩大。电脑芯片、电脑软件成倍地更新、进步,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年前还难以实现的艺术作品如今已经可以实现和展览了。电子元器件不断微型化、开发成本的不断降低,也使很多新媒体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体艺术品逐渐从只适合机构收藏、维护费用又极高的大型装置作品转向适合个人收藏的小型作品。许多新媒体艺术品都需要小心地安装调试,并且由于其技术复杂性也需要长期维护,这就不是买件架上作品挂在墙上或者放置在一边那么简单的事了。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就有一些艺术家举行与录像艺术相关的展览。2000年初始,国内各大院校也逐渐开设了新媒体艺术课程以及新媒体方向的研究。2010年6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通过跨专业合作以及邀请艺术家进行驻留创作来推动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如今,不论是大学教育或是机构都在关注新媒体艺术,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一系列大型展览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新媒体艺术越发受到人们重视,大众也逐渐意识到了新媒体艺术品的价值。2007年上海举办的电子艺术节,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合成时代”以及2009年的“延时”、2011年的“延展生命”,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新媒体艺术学术方面也积累了一系列可供收藏参考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资源。

    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国外收藏家和画廊早已开始有体系地收藏,近年来,国内机构也逐步开始收藏。近期在上海民生美术馆举办的“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就呈现了张培力自1988年至今的22件优秀作品。张培力作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的作品交易可以看做是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一个路标。

    中国独有的艺术市场结构以及藏家观念,在收藏新媒体艺术品方面还没有完全接受。有专家预计,新媒体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极大。虽说目前新媒体艺术品在国内还是机构收藏偏多,但对于具有独特眼光和雄厚资金的收藏家来说,或许投资收藏新媒体艺术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外著名新媒体艺术收藏机构

    日本ICC

    日本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媒体艺术特型美术馆、博物馆。1997年成立于新宿的ICC,提倡通过艺术和科技结合的精神,鼓励利用科技创作的作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此展览交流,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进行新媒体艺术的普及和收藏。

    德国ZKM

    1993年,ZKM艺术与媒体博物馆在德国卡斯鲁尔市成立,这是全球最早、规模最大的科技媒体艺术中心。有别与传统的美术馆,ZKM同时具有博物馆、学术机构以及科研功能。

    荷兰V2

    荷兰V2媒体艺术中心在国际媒体组织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81年,由3位荷兰艺术家创办,在近30年时间里,邀请了国际上在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驻留、研究和创作,其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近似一个协作平台,联结了不同领域专家共同协作完成项目。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