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笔记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02     作者:郑宝根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两小无猜

    象山竹根雕,是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作,逐步形成今天自己的特色或者说风格。这个发展的历史,到今天整整三十年,我们是最清楚的。

    归真返朴,人巧若拙,拙处见工。乍看笨,实则古朴,有一种“乱石铺街之美”。“大巧若拙”最早出自《老子》。老庄主张“拙”是为了保持人的原初本真的状态。而艺术表现方法上的“拙”,则是巧的特殊表现,是形式上的大巧若拙。

    如果说艺术上的拙是“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那么堪称这种“不工者,工之极也”。所谓“不工”,并非始初的不工,而是由不工求工的继续和发展的极致。

    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规范。读书万卷,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活百个人生,使自己的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道德修养的健康人。这就是读书“医愚”。

    重视古人,又不薄今人,广采博收,为我所用,力争成家,既不拘流派,亦不囿于门户。

    莎士比亚——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繁冗是肤浅的藻饰。

    刘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沈德潜——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任何工艺美术品都有它的材料美、工艺美,同时又受着材料和工艺的限制。

    竹根雕:静的质朴率真;动的意态奇逸。

钟馗嫁妹

    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尽量求其形式广泛多样,发挥竹根材料的塑造力。但更困难的是如何唤起材料中沉睡着的艺术生命。

    一个自然状态的竹根,如何利用?因为竹根不是石料,石料可以根据构图需要来用料,而竹根雕必须根据竹根的形态来构图。一般的竹根雕都是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材料。如《高原情》很少动刀,这样既保留了原状态的天然美,又突出了主体的人情风韵。

    1910年,康定斯基便开创了抽象艺术,即那种没有任何可以辨认的主题的绘画,形成了一种非客观物体的画风。

    这使我想起了老子的话: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国的竹雕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这些竹根圆雕的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全部施雕,不留竹根的原始形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竹根的自然美被“斩尽除绝”,实在可惜。而当代的竹根雕精品,巧借妙用大自然给予的奇美的材质,顺应其自然肌理与纹脉,应物象形,以形写神,把天物与人工自然地结合于一体,既不失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因此,在竹根雕创作作品中,因材施艺,依势造型,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竹根雕作者在构思、构图和制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体现创作意图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竹根的独特性,如竹根的形状、大小、长短,竹根肉质的厚薄,竹节的稀密间距和形状,须根的多少、粗细、走向等因素。在天然的竹根上进行作品的整体构思,充分发挥竹根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如竹根内部整体的“空”,虽然给雕凿深度带来不利的因素,但“空”也是竹根独有的特色,如果加以有机的利用,把“空”统一到作品中,那么便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郑宝根(1957-2009),浙江象山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