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芭蕾国际化而设计——赵汝蘅谈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19     作者:惟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惟一(以下简称“惟”):赵主席,作为“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组委会副主席和艺委会主席,这次比赛是否达到了您对它的预期?

    赵汝蘅(以下简称“赵”):比赛之前,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心里也没底。但实际上比预期的要好。首先是这次评委团规格和水准都很高,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是正当年,中间不乏富有舞台演出经验,同时在世界知名院团管理一线,且在国际芭蕾舞坛享有声誉、很有成就的资深舞蹈家,比如这次的古典芭蕾舞组评委会主席多丽丝·雷恩女士,就是国际重大芭蕾舞赛事之一的芬兰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主席。评委冯英,是我国中央芭蕾舞团现任团长,曾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来自英国的伊雷克·穆哈梅多夫曾是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三大世界舞团的首席明星。而来自西班牙的塔玛拉·罗赫则是正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耀眼明星,曾两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一方面,这些评委很有表演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对艺术管理很有兴趣,这使得他们的眼光和评判准确。评委成员中也有部分是较为年轻的,可以说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艺术上成熟,经验丰富且充满活力。编舞比赛评委会主席林怀民,是从不当评委的,很荣幸这次邀请到他。在评比过程中,他实行的评选办法既节省时间又能达到公平公正,并照顾了多样性。在艺术上他也特别有眼光,对每个作品的优长和短缺,都能具体一一提出。所有评委都表现出了非常认真负责的精神。

    惟: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样的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赵:应该说,在中国,真正的正规的国际芭蕾舞赛事还没有,更何况我们这次把国际编舞比赛也纳入其中,整个赛事的容量和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从国家来说,我国现在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综合国力逐渐加强,奥运会、亚运会都得以成功举办;从我个人而言,之前一直在岗位上做管理工作,无暇顾及其他。以前也有人曾向我提出过搞国际芭蕾舞比赛的事。现在之所以能够真的做起来,首先要感谢刘銮雄慈善基金会提供一笔用于此项赛事的赞助资金,国家大剧院更是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连续11天提供三个剧场给我们全天使用,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都成熟了。

    惟:就本次比赛呈现的突出亮点而言,您认为是什么?

    赵:其实这次比赛中的亮点挺多的。在这11天中,有9场比赛,包括芭蕾比赛和编舞比赛,还有芭蕾和编舞的两个论坛,6场大师班活动,3场面向公众的主题教学活动,还有特别设立的编舞创意工作坊。每项活动都很扎实,很有收获,很有意义。比如,我们请钢琴伴奏老师在大师班上现场伴奏,这一安排,既是为了向国内芭蕾教学领域展示国际上纯正、合理、优质的芭蕾训练方式,激发国内芭蕾教育界对钢琴现场伴奏的重视,也为了使观摩者在第一现场获得高水平芭蕾训练的鲜活经验。还有与舞研所合作举办的芭蕾与编舞两场论坛,切实探讨了一些问题。这次我们请的最年轻的编舞比赛评委,来自英国的廉姆·斯加雷特14岁就已经夺得国际编舞大奖。这次他担任评委期间,还举办了一场“编舞创意工作坊”,他与塔玛拉·罗赫合作,将编舞的过程从动机发展到动作,再扩展到动作流,使在场的学习观摩者受益匪浅。还有我们的两个开幕式,两个闭幕式,还有GALA的演出,让中国最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国际上顶尖的舞蹈家同台演出,本身就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生动交流。我在想,一个活动,一个比赛,最终的意义何在?其实它的意义就在整个过程中一步步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很实在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很有意义。

    惟:策划组织如此规模的大型国际赛事,可否谈谈您个人在这次比赛中的收获?

    赵:这次比赛活动内容这么多,事无巨细都得考虑周全。整个过程下来,真是特别辛苦。我也很感动我们这个工作团队。从一开始只有4位女同志,到逐渐有人参与进来,包括中央芭蕾舞团、舞研所、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等单位的支持,还有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台前幕后,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有很多人在帮助我们,真是感到很幸运,心里也充满感激。

    惟:此次古典芭蕾男演员金奖和编舞组芭蕾艺术基金大奖空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赵:这两个奖项的空缺,就是因为这次比赛的编舞作品确实没有达到大奖的水准。

    惟:您认为中国芭蕾演员与欧美或其他亚洲国家演员在这次比赛中各有什么优长?

    赵:我们不能忽视国外基本功教育的经验。中国的芭蕾演员相对比较规范,参赛选手的表演就是为参赛而参赛,一板一眼地抠出来的。但相比国外的优秀选手,比如说与韩国的芭蕾训练相比,我们就不如他们全面。我们的编舞也是,都是从学院出来的,编排得很干净,却没有血肉,思想和情感局限在学院的小天地间,缺乏生活,作品都似曾相识;在表演上缺乏表现力,爆发力不足,这些都是问题。而国外更加注重个人化,他们的作品是生活在生活中。

    惟:这次比赛不做纯粹的芭蕾舞和芭蕾编舞的比赛,而是不限制编舞的舞种,这出于什么考虑?

    赵:芭蕾不光是立脚尖的芭蕾,芭蕾的编舞要扩大范围。任何一个编舞都可以走进芭蕾,芭蕾也接受任何编舞。目前呈现出的问题是,有些作品还处于“小品”层次,还够不上是一个“作品”。搞这样一个编舞比赛,从心里讲,也是想冲击一下现在的舞台大制作。在大制作剧目的团队中,也有一些有才华、有创意的“小编舞”,我们这个比赛也想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惟:大赛刚刚落幕,是否已经有对下一届赛事的新设想?

  赵:可能会考虑赛期不拉这么长,在经费方面更细致一些;举办一个国际化的芭蕾舞比赛,它的后续成果应该是什么?也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一直不断地在参加国际芭蕾比赛,同时也不断地收集着国际比赛的成功经验,并希望为我们的赛事所借鉴。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加入少年组比赛,因为这与芭蕾人才的国际化运作密切相关。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