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中寻找李大钊的精神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01     作者:钟艺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寻找李大钊》剧照

    由孟冰编剧,总政话剧团导演宫晓东和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姜涛联合执导,著名演员魏积安领衔的《寻找李大钊》已于7月27日、28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该剧为政论体话剧,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全剧由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线索通过李大钊领导五四运动、对毛泽东的教诲、建立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营救江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领袖、慷慨赴死等几个段落展现李大钊“铁肩担道义”思想和精神脉络的形成;另一条线索以“戏中戏”的形式,表现剧组在排练话剧《寻找李大钊》及电视剧《反贪局长》过程中所暴露的当代人信仰的缺失,并通过对李大钊精神的寻找,最终坚定了马列主义信仰。全剧结构新颖,语言精炼,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以“寻找”贯穿全剧始终,巧妙地把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铁肩担道义

    《寻找李大钊》的编剧孟冰创作了多部主旋律戏剧,他在深入研读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之后,提出“寻找李大钊”的创作角度。虽然剧情中不乏风云激荡的真实历史瞬间,但剧作突破了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叙述方式中,大胆加入当代演艺界这个特殊群体,让当代人从红色记忆中找寻理想的崇高。

    “我们应当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伟大的人格品质,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为革命斗争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孟冰说,“一部戏剧作品的创作与演出应该是创作者和制作者多年思考的积累呈现,是一次思想力量的爆发。我怀着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心情,认真拜读了他的文章、他的故事,以及与他相关的珍贵资料。他的革命精神让我感动,感慨很多。”

    在孟冰看来,塑造李大钊的形象应该着力于他的思想,思想就是形象。“抓住他的思想轨迹,展示他的成熟,并着重在精神、理想、信念上对应当今社会,最后将主题引至‘铁肩担道义’上。我感触最深的是当今人们对革命理想信念的缺失,这个缺失跟李大钊那个时期有着本质的不同。那时人们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封建帝王专制下,思想和意识都处于封建保守状态。因为不知道马列主义,更谈不上坚定马列主义信念的问题。”孟冰说,“所以,李大钊同志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向国人传播了马列主义,并舍身捍卫,以此来证明他对马列主义信仰的坚定不移。也正是有了像他一样的千百万共产党员的前仆后继,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今天。现在的缺失则是有的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对党的信仰陌生了,形神两层皮,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它比不信者、甚至比敌人更可怕。”

    孟冰想写的是寻找,寻找当今人们最缺失的信仰,让人们通过寻找李大钊的精神,寻找到对马列主义坚定的信仰。“寻找不是喊出来的,是通过丢失展现出来的,只有明确丢失了什么,才知道要寻找什么。”孟冰表示,“我想用‘戏中戏’的方法来体现,也想用布莱希特的表演方式,以陌生化对陌生化,让人们看过这部戏剧作品之后,会知道我们丢失了什么,会知道我们应该找回什么。我想,这才是对建党90周年最好的纪念。”

    铁骨铸忠魂

    宫晓东认为,《寻找李大钊》绝不是一部“奉命之作”,而是作家探求人生使命之作,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作者的,也是整个创作集体的,这部戏体现了一种为使命追寻的人生状态。“在这部戏里确实要昭示李大钊的‘斗争’传统,对‘忘却’进行斗争,对‘麻木’进行斗争,对‘曲解’进行斗争,对‘背叛’进行斗争。如果为了‘平安’而消减这种‘战斗’精神,就是愧对李大钊。”宫晓东说,“这种斗争对今天具有建设性,并不会因为这种斗争而引起对今天社会的负思考。这部戏要让李大钊的魂灵笼罩在他为之牺牲的这块土地上。”

    河北有两个地方,让宫晓东一来就心跳加快,一个是西柏坡,另一个就是唐山乐亭。“乐亭是李大钊的故乡,来到李大钊的故乡就是为了走近他,就是为了敲开麻木人生的躯壳,真切聆听到他的声响。走近李大钊就是想揭开麻木、遗忘的世俗表象,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心跳。走近李大钊就是要剔除折磨我们生活的‘顽疾’,触动心肺地被他的灵魂所笼罩。走进《寻找李大钊》的精神磁场,就是要试一试能不能把当年先驱们的‘我无畏’转化为今天的‘我愿意’!”宫晓东感情充沛地说。

    200多位演员,600多套服装,奠定了《寻找李大钊》的宏大规模,“纪念碑叙事”的舞美风格更为全剧增添了恢弘的气势。总政话剧团著名演员魏积安,则在剧中一人分饰李大钊、反贪局长和扮演李大钊的演员三个角色,这也是他继舞台上塑造毛泽东之后的又一重量级的角色,而剧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层面正是对现代社会信仰缺失和腐败现象的深刻反思。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