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要坚守美学底线 戏剧要彰显文化责任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01     作者:段泽林 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7月29日,中国美协组织知名美术家、评论家与美术机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与吴长江、潘公凯、刘健、张旭光、邵大箴、薛永年、张晓凌、梁江、胡伟、袁武、丁宁、谢志高、杨飞云等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当前美术创作存在的恶俗现象,以及如何加强文艺批评促进美术事业健康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必然会伴随大量的恶俗现象,美术界也不能避免。然而,美术批评本身确实存在问题,有思想价值的批评难以形成,批评无标准、无目标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美术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指出了美术批评界的顽疾。

    与呼吁美术创作出现精品力作一样,美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在反省如何通过文艺批评促进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可说者众多,局面改观不大。事实上,伴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批评界形成了写人的多、写问题的少,配合展览的多、独立思考的少,肯定的多、批评的少的局面。而这一切,与美术界的惯性模式化操作——办展览、开研讨会、上拍市“三段式”以及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市场后给美术创作带来的固有格局改变密切相关。

    与会者指出,当前美术界的乱象也是各种各样,应予以关注。比如,美术品进入金融操作、股票炒作,古代和已故名家作品尚可接受,当代画家未有定论,以股市运作将给大众股民带来大风险。这是有悖于艺术规律的。比如,美术品成为送礼用品,成为权力寻租的手段和助长腐败的恶俗。再如,公共殿堂悬挂美术作品,缺乏选择标准,有损艺术形象。美术展览参差不齐,对外展览以次充好,美术“大师”遍地都是。

    在此背景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提出,美术批评家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素质和学养的提高,建立起更为专业的评价标准。

    职业操守和学术底线美术批评要始终坚守,这是与会者的共识。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批评?我们批评什么?怎么批评?这些才是面对如今多元化的美术格局需要美术家认真思考的。

    与会者指出,严肃性、学术性的批评和市场化、时尚化的言论在当下的美术界并存,甚至后者的影响力要超过前者。人情稿、软广告等充斥在各种展览画册、报刊中,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发自内心的良知声音,兼具专业判断、独到发现的“真批评”才更为可贵。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国美协等美术组织在抓创作、办展览中长期坚持的,而为文艺批评创造宽松环境以及形成独立严肃的学术氛围却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共同营造。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表示,如果我们观察整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不难发现,文化在其中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可实际情况是,如果在文化上的投入不够,一旦资本介入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很难保证美术事业和美术产业的平衡发展。

    与会者一致呼吁,希望从完善机制和政策支持两方面入手。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表示,国家只要投入不多的资金,办好严肃的学术期刊其实并不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如果批评只是建立在市场起主导的美术世界中,批评的规范和批评的良性运作架构很难建立。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通盘考虑、合力完成。

    媒体的良知和责任或许也是解决这个尴尬的一个途径,而这也是与会者一再强调和强烈表达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大众传媒的格局,习惯于在传统纸媒发声的美术批评界,已经感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具有的强大传播力。不少美术家也为很多有价值的评论得不到广泛传播而苦恼、无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严肃美术批评发声微弱的现状。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当前美术创作局面的繁荣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美协要继续加强服务,采取具体措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服务美术家出好作品,服务中青年美术家以利于人才成长,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段泽林)

    7月29日,中国剧协组织首都戏剧界代表召开座谈会,刘厚生、季国平、王晓鹰、王蕴明、孙毓敏、崔伟等参加会议,针对文艺界存在的恶俗现象,围绕倡导正确创作方向、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展开深入讨论。

    与会者一致认为,倡导什么,引领什么,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关系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如果把珍贵的民族精神财富都统统解构掉,那我们中华民族还剩下什么?回避崇高、解构经典,对诸如此类的文艺现象深入反思显得尤为必要。

    恶俗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在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看来,深究根源,不外乎在文化领域中过分强调经济规律和商业价值观,以谋取经济利益作为艺术创作的驱动力,用经济指标、市场业绩取代文化艺术原本的价值意义。而具体到戏剧艺术的创作演出,如此这般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主流戏剧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高尚精神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意识淡漠,娱乐戏剧则以迎合大众的名义刻意低俗,以取悦大众的名义追求无聊,美其名曰“为紧张生活减压”,其实是为谋取票房利益不择手段,全然不顾在文化意义上对观众也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于是在娱乐戏剧中掺杂着诸如制作低成本投入、低艺术质量、低道德水准的“三低剧目”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娱乐之风大行其道的文化消费时代,在娱乐产品制作、演出、传播机制中逐渐建立“娱乐道德”意识十分必要。

    北京剧协副主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认为,创作者信马由缰、缺乏社会道义担当固然可恨,如果媒体大肆炒作,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老百姓是会受引导的,电视媒体放什么,舞台上演什么,老百姓就看什么!常放什么,就常看什么。所以,媒体也应彰显自身的社会责任。

    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文艺创作应该重新回到儒雅的思想和精神之中。而要实现这一改变,除了强化主流戏剧业界同仁的“文化责任”意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外,理论批评也是不二利器。

    谈到当下戏剧界理论批评的现状,中国剧协研究部主任崔伟说,近年来,戏剧艺术家努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一大批讴歌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容积极,人物形象生动,艺术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辉煌的舞台盛况。与戏剧舞台的繁荣丰富相比,戏剧批评和理论建设则显得相对冷落,发力缺乏力度、发声缺乏影响业已成为戏剧批评的窘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批评声音的薄弱,批评力量的乏力,批评威信的不振,批评队伍的流失,批评阵地的缺乏,则是造成戏剧批评未能更有力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

    批评被市场俘虏,娱乐引导批评,就会无形地消解戏剧批评的力量。面对戏剧批评“失语”、“缺席”的现状,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说,如果大剧场被政绩工程所左右,小剧场被市场利益所驱使,那我们的戏剧就会面临很危险的境地。由此他呼唤,戏剧创作需要全面、深刻、真正的批评。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则征引莱辛任汉堡民族剧院艺术顾问时发表《汉堡剧评》的例子,莱辛独立思考的理论锐气和倡导革新的精神,以及他那纵横捭阖的才气和犀利深刻的笔锋,至今仍然感动着戏剧人,影响着戏剧界。对此,季国平表示,戏剧批评需要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张扬。批评家不是创作者的附庸和门客,理论评论工作者要有甘坐冷板凳、胸怀大舞台的定力。尽管理论评论是幕后英雄,但影响着台前的戏剧创作和激情表演。尽管戏剧批评看似枯燥抽象,却需要立足于广阔的现实语境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有着无穷的思辨魅力。尽管理论评论工作是小众的,却要具备丰厚的理论修养、广博的人文知识、坚实的学术水准、敏锐的批评眼光,凭借艺术思维的独到魅力和戏剧批评的有力表达,去深刻地影响戏剧创作。(王新荣)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