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技近乎道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2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巧夺天工 技近乎道

——姚建萍苏绣艺术精品选登

    6月16日至6月26日,由中国民协、苏州市文广新局、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局等联合主办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由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领衔、历时一年绣制完成的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首次面世,用苏绣艺术完美再现了黄公望的这幅旷世杰作,遥相呼应了该作《无用师卷》与《剩山图》在台北的合璧展出。这位“针尖上的舞者”把苏绣的“精、细、雅、洁”发挥到极致,用银针丝线实现了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升华。

        姚建萍,女,江苏苏州人,著名苏绣艺术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全国十大艺术英才,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标兵,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首批“五个一”高级人才。

    >> 部分作品获奖情况

    《沉思》(周恩来肖像)《吹箫引凤》

    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1998年)

    《幽谷之王》

    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

    《蒙娜丽莎》

    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2001年)

    《白头鹰》《狼狗》

    获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001年)

    《泰国活佛》

    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

    《世纪和平——百鸽图》

    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2004年)

    《乔羽》

    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05年)

    《我爱中华》

    获苏州市第四届民间艺术“沧浪杯”精品展特别奖(2006年)

    《英国女王》

    获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2006年)

    《国父》

    获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迎春花奖(2007年)

    《父亲》

    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2007年)

    《苗家少女》

    获第九届西部国际民族民间收藏品博览会金奖(2007年)

    《母亲》

    获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2009年)

    《江山如此多娇》

    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2009年)

    《猕猴》

    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

    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

    《藏羚羊》

    获2010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2010年)

    >> 部分作品馆藏情况

    《炼钢车间》(1600×2300mm)

    由江苏沙钢集团收藏(1999年)

    《高山流水校友情》(1880×2880mm)

    由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收藏(2002年)

    《花卉》系列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收藏(2004年)

    《龙凤呈祥》

    由江苏省档案馆收藏(2005年)

    《万里长城》(4300×1200mm)

    由中央军委八一大楼收藏(2005年)

    《姑苏繁华图》(12800×380mm)

    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收藏(2006年)

    《郑板桥竹》(6000×3000mm)

    由南京东郊国宾馆收藏(2006年)

    《苏州拙政园》(3550×2300mm)

    由苏州园林博物馆收藏(2007年)

    《国色天香》(5700×2600mm)

    由吉林省南湖国宾馆收藏(2008年)

    《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2900×1120mm)

    由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2008年)

    《江山如此多娇》(11960×1560mm)

    由南京博物院收藏(2011年)

沉思  稿件来源:焦尔乔·洛迪 绣种:细乱针

能不忆江南

周巍峙|中国文联名誉主席

    氤氲姑苏,烟雨江南。苏州这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风物清嘉,人杰地灵,美不胜收,难怪700年前马可·波罗要对苏州“惊人的美丽”大加赞美了。其实在他的游记问世之前,苏州的丝绸、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就已蜚声海外,其中尤其以刺绣为翘楚。

    说到苏州的刺绣,清末杰出的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是一定要提到的,那是“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的时代,沈寿在千百年传统苏绣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有机地吸收了现代西洋绘画的技法,创造了“仿真绣”。1904年她绣的《八仙上寿图》得到了慈禧的嘉奖;1915年她绣的《耶稣像》荣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一等奖,苏绣艺术也因此代表东方文化扬名海内外。

    1979年夏,我到江苏调研,为了拨乱反正,振兴被“四人帮”破坏殆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我把民族文艺的复兴作为重点,因此一再要求负责接待的省文化厅的同志,尽量安排我全程观看民族民间文艺,参观书场、茶馆和区乡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多多接触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我特意参观了张謇故居,有幸看到沈寿的代表作《耶稣像》。那幅被称为“神针”的苏绣形神兼备,将东西方艺术有机融合为一,油画的肌理感和人物的立体感合二为一,技艺之高超,工艺之精妙,令我震惊和感佩,而联想到此前参观的刚恢复不久的苏绣传习机构的境况——技工少,工资低,各项条件都不尽如人意。我当即请文化厅的领导务必重视苏绣艺术,将苏绣继续弘扬发展,恢复过去苏绣的辉煌。中国人常常说“锦绣江山”,这么美好的词语,似乎是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里杭州的织锦、苏州的刺绣而准备的。

    第一次见到姚建萍是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在北京展览馆搞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工艺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姚建萍穿针引线,现场表演,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她全神贯注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随着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种媒体上看到“苏绣皇后”、“沈寿传人”……这样那样的报道,我逐渐知道在苏州号称十万绣娘的浩荡队伍中,姚建萍是刺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2004年10月,姚建萍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个人刺绣艺术作品展,我应邀出席开幕式,亲眼看到了她20年来创作的刺绣精品,令我大开眼界,不禁为她喝彩——好一个“苏绣皇后”,果然名不虚传,在她的领域里,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出神入化,令人叹服。特别是她的刺绣作品《我爱中华》刚刚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飞天归来。细细看去,100多个人物各具形态,各民族的人物惟妙惟肖,寸马豆人的面积上精微刺绣,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凝聚着民间智慧的吴门传统技艺伴随着新中国的航天技术遨游太空,可谓传承与现代结合的一段佳话,更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刺绣史上辉煌的一页。

勇敢的海鸥  稿件来源:张炎龙 绣种:乱针

    2005年,我在苏州专程参观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艺术馆位于幽静典雅的木渎古镇,一路上青石小径,小桥流水,家家枕河,临水而居,让我领略了小镇含蓄的美以及江南水乡的灵气——在一段水路之后,伴随着船娘自编自唱的水乡小调,来到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在那里,我看到了更多姚建萍的刺绣作品,更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她在继承苏绣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不但重视刺绣技艺的创新和提高,更重视刺绣本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对于刺绣对象,艺术内涵的理解,在色彩、光影、透视等方面都能比较精确地把握、规划。作品《沉思》也令我沉思良久,那是根据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所拍的一张周总理的肖像,以画定绣,在平乱交织的针法当中,融合了中国画的水墨神韵和西洋画的光线透视,生动表现出周总理深沉凝重的思考和展望,站在那幅绣品前,不经意地就让我想起曾经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日日夜夜。

    人物绣是刺绣艺术中的难点,却恰恰是姚建萍的强项,她所绣制的罗中立油画《父亲》色彩与写实感惟妙惟肖,晶莹汗珠的体积感异常通透,具有极大的艺术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她突破以往苏绣“精、细、雅、洁”的风格,用针线作画,表现劳动人民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明暗层次与色彩生动多变,毫不匠气死板。《伟人风采》《蒙娜丽莎》《父亲》《泰国活佛》……每一幅作品都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但她精通的远不止于此,无论是山水、风景还是动物、花鸟……在她的飞针走线之间,情趣别具,针法细腻,层次分明,展现了山水的灵动自然之美,具有特别的灵性,我想,这就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无论哪一幅作品,都赋予它生命,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绣品,欣赏到的也不只是苏绣的“精、细、雅、洁”,更是在绣品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推门出去,艺术馆与沈寿纪念馆一桥相隔,门首相应,想来朝暮相伴,她是深得一代“绣圣”沈寿的神韵。

霜叶红于二月花  稿件来源:陈健行 绣种:细乱针

    2008年8月在北京我又一次见到她,由她精心策划创作3年的大型原创苏绣《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奥组委总部举行正式交接仪式,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称,“这幅原创苏绣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通过自然地融入奥运元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运艺术精品”。

    2009年姚建萍创作的大型原创苏绣《江山如此多娇》,以雄伟的气势和精湛的苏绣技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厚厚的一份礼品,据说这幅长达12米的作品,以崭新的原创理念绣制而成,满怀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针针抒情,丝丝入扣,画面峰峦叠嶂,水天一色,以多种针法糅合,通过苏绣的精雅之妙,艺术地描绘了盛世景象。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提及希望把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分藏于两岸的经典大作《富春山居图》合成一体,并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表达了总理盼望两岸统一、早日和平的美好愿望。这一声感叹,强烈地冲击着姚建萍的心,她决心率领她的团队再现65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的辉煌。如今,这幅苏绣合璧卷的问世,赋予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新的生命力。我想,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暨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一个高水准的艺术展览,还生动地反映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爱国之心。她与同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的《富春山居图》原作将会携手海峡两岸,共谱中华民族文艺瑰宝灿烂的新篇章。

    苏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瑰丽的一枝,姚建萍是新中国培养的千千万万艺术家中的一员,姚建萍是幸运的,她的创作旺盛期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这和处于没落王朝的清末刺绣大师沈寿的命运是无法比拟的,也和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苏绣艺术受到极大摧残时期的那些刺绣艺术家的命运不同;同时,她所处的苏州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积累——古琴、昆曲、园林建筑……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活力与光彩。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环境下,苏绣艺术必然发展迅速、人才辈出、技术精湛、事业兴旺,姚建萍的努力也必然是成功的,她的作品4次问鼎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因为她的一双巧手绣出了最美的图画,绣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崭新的面貌,使我们的文艺百花园更加繁荣。2009年,姚建萍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实至名归,我为她祝贺!我相信她会继续努力,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悠扬琴音  稿件来源:曾浩 绣种:细乱针

苏绣的美丽与辉煌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据《尚书》记载,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周代时又有了“绣缋共职”的记载。至明清时期,宫廷刺绣的规模已经十分浩大,民间刺绣更是蓬勃发展,各地的刺绣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并先后产生了以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为代表的“四大名绣”,而苏绣则首屈一指。

    苏绣源远流长,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出现了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绒巷等集中生产刺绣的坊巷,明代苏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广泛。至清代苏绣达到鼎盛,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的刺绣更是丰富多彩,风行各地。在苏绣发展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清末时的刺绣大师沈寿首创“仿真绣”,民国年间杨守玉始创“乱针绣”,饮誉中外,缔造了苏绣的一代辉煌。当代的苏绣已不再拘泥于绣制古代书画,而是以精湛的技艺与设计巧思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改革开放后,传统苏绣生产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出现了苏绣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的境况,使传统技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这样一个市场激烈竞争的年代,在苏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的姚建萍脱颖而出,扛起了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旗帜。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自古以来绣女成群,有“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的传说。姚建萍在这片苏绣的艺术天地里成长,八岁就跟着母亲拿起了绣针。她的刺绣既体现出苏绣“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也融入了苏州文化的丰厚底蕴;她的刺绣作品仿佛有一双灵动的手,抚摩着观赏者的心;她绣出的作品仿佛花能生香、鸟能鸣唱、水能流淌、虎能跑跳、人能传神;她的刺绣作品使观赏者能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去展开丰富的联想,领略和体味苏绣的迷人神韵。

    近期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了姚建萍及其团队近20年创作的一大批苏绣艺术精品,其中有成功搭载返回式卫星的苏绣长卷《我爱中华》,根据著名摄影家焦尔乔·洛迪作品创作的《沉思》,根据著名画家罗中立《父亲》而创作的同名作品,根据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蒙娜丽莎》而创作的同名作品。还有为跨世纪专题策划、专题原创的大型苏绣《世纪和平——百鸽图》,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策划、专题原创的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特别是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为绣制完成后的第一次展出,既跨越了600多年的时空完成了今人与古人的对接,又跨越了海峡两岸完成了两岸间同胞的沟通。作品封针时,温家宝总理办公室专门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凸显出这幅作品的深远现实意义。

    每一个刺绣艺术家的诞生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每一件刺绣精品的形成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姚建萍是用心力、用真诚从事着刺绣,用丰富的色彩、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刺绣的艺术世界。她能把一根丝线劈成64根,极为精准地表现小动物的每一根毫毛,描绘出人物的每一片肌肤,在杂乱的线里理出缜密的思路,剔除俗艳和奇巧,表现出淡雅纤丽的风采,方寸间运针和用线都处处凝聚着她的思考与追求,处处显现出一种境界与精神。衷心祝愿姚建萍把传承弘扬苏绣的大旗扛下去,用更多精美绝伦的精品展现苏绣的美,以孜孜不倦的追求昭示生命的真。

银针撑起一片天

高育武《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社社长

    刺,直伤也。一个刺,与坚毅、虔诚、盟誓连在一起,刺股、刺血、刺臂、刺激等。可见不刺不激,针灸不就是针刺穴位瞬间通经行气的吗?可见针与刺的力量。

    绣,本意为用针带线在绢帛上千针万孔地穿引。简写的绣字左为绞丝旁,意为线;右为一个秀字,是为秀美,乃用线制成的美丽物体。绣永远和文思优美、精细贵重、前程美好结伴而行,如绣口锦心、香闺绣阁、锦天绣地等。绣就是要呈现祝福、好上加好、锦上添花,一个线与绣的作用了得。

    刺绣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铺垫到表现,从平凡到高贵的过程。经过刺痛、磨砺、结壳、破茧,伴着梦想、期盼、追求、向往,随着肢体的穿针与心灵的引线,百线千针中联络、关照、协调、呼应,一路前行,奔向闪光、炫目、壮丽、大美的目标。

    从姚建萍的刺绣作品中看得出慧根慧眼,看得出性格命运,看得出寻经问道,看得出独辟蹊径,看得出秀外慧中,看得出鹤立鸡群,看得出气象万千,看得出品位度量,看得出十指春风,看得出厚重鲜活,看得出现代本真。

    姚建萍的刺与绣和而不同,时而分开,时而并拢。

    每一刺要选择、要拿捏、要确定、要刺得准,刺出效果。在思考中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姚建萍把握社会的脉搏、发展的经络,总能刺在时间的节点上。针引彩线串起了一系列文化大事件。“喜迎奥运”、“登上卫星”、“抗震救灾”,民间智慧与祖国发展连在一起,一碰就出彩儿。

    每一绣都聚情、都感动、都震撼,都绣得精,绣出影响。在制作中运筹帷幄,与时俱进。姚建萍背负时代的使命、文化的需要,站在艺术的前沿。一针刺出大文章、一线绣出大画卷。“总理沉思”、“高山流水”、“江山多娇”、“富春山居”,传世力作与华夏大地相伴左右,融汇于主旋律。

    在姚建萍心中,天是刺绣的技艺与传承,天是刺绣的传统与创新,天是刺绣的责任与担当,天是刺绣的繁荣与发展,为了这个齐天目标身家性命都砸进去。

    在姚建萍心中,地是刺绣的家乡与水土,地是刺绣的心领与神会,地是刺绣的职业与最爱,地是刺绣的拼命与投入,有了这个地就有了挺直腰板的根基。

    在姚建萍心中,人是亲人的温暖与互补,人是贵人的指点与帮助,人是巨人的扶持与肩膀,人是伟人的勉励与托负,自己好才能和好人在一起。

    姚建萍是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四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这么多的称号个顶个都沉甸甸的。

    姚建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称赞,这样的荣誉来源于她对中国民间刺绣的巨大贡献。

    如今,姚建萍的刺绣工艺越做越绝,艺术之路越走越宽,有开拓进取的抱负,有梦想腾飞的空间。姚建萍的刺绣艺术在民间文化大发展中的作用是引领,在民间工艺产业化中的标志是示范,影响力由个人、地区上升到国家层面,绣娘变代言。姚建萍的视野决定了她对这个时代的阅读能力。

    姚建萍的刺绣用诗意的图像、绚烂的效果、高雅的格调、深厚的意蕴使观者的心灵得到升华,情感得到激发,又使自己的辛劳得到抚慰,传承得到光大。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如果说这是个假设,那么当代中国艺术家姚建萍则真的做到了——给我一根银针,我能够撑起一片蓝天。

《富春山居图》合璧卷  稿件来源:黄公望(元代) 尺寸:11320×330mm 绣种:精微小乱针

《世纪和平——百鸽图》  稿件来源:潘晓鸥 尺寸:9900×590mm 绣种:平针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