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思路 另一种视角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0     作者:肖云儒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另一种思路 另一种视角

——论《米脂婆姨绥德汉》创新的内在动力

肖云儒(文艺评论家)

    由白阿莹编剧、赵季平等作曲、陈薪伊导演的秧歌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上演两年多来,引发观众和评论界一波又一波的热议。有人甚至称赞它可以成为经典,说它使“西北人的大爱横空出世”,“是中国文艺舞台的一朵奇葩”;有的称赞她是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和灵性演绎,是一台全新样式、全新形态的舞台新剧目;有的称赞她在一个传统的乡土故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意识和生态伦理,极大地超越了题材,深化了主题。这都是知文论戏的精到之见,也说出了我对这个戏的主要感受。

《米脂婆姨绥德汉》剧照

    在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重新回味、咀嚼《米脂婆姨绥德汉》,我给自己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都说这个戏在剧本、音乐、表演、导演上无不令人耳目一新,也都具体分析了她的新颖之处,那么,这个戏为什么能够实现创新呢?她创新的内在动力又在哪里呢?我想通过三个矛盾对子在艺术运动中的碰撞、融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正是这三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米脂婆姨绥德汉》创新的内在动力。

    对子一 大俗与大雅

    这个戏采用了陕北两个大俗的符号:“米脂婆姨”和“绥德汉”。这是传达陕北女人的俊美痴情和陕北男人的彪悍刚毅最具标志性的称谓,在民间无人不晓、尽人皆知,早已取得了乡土风情和民间心理的认同。但是此前多年以来,表现这方面题材的民间歌舞和传说,大都局限在爱情的炽热和执守上,对这个传统的题材少有大的突破性的创构、少有新的文化阐释与艺术表现。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蓝天白云下的黄土高坡和黄土高坡上孤零零的树,树下的窑洞和石碾,依然是扎着羊肚手巾的英俊后生和甩着大辫子的毛眼眼女子,也依然是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但是作者却在这大俗的生活画面和生活故事中植入了自觉的生命意识和生态观念,在现代文化背景中,这些都属于雅文化范畴的理性坐标。

    贯穿全剧始终的主题曲《黄河神曲》“天上有个神神,地上有个人人;神神照着人人,人人想着亲亲。”歌吟了人类生命繁衍周而复始的基本状态,既朴素又神秘。这首主题曲有四个主题词:天、地、神、人,从一个远比具体爱情要博大得多的文化格局和生命格局上,表达了天、地、神、人的感应、循环关系。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冥冥中的规律——道。作者着意将这首歌定位为童谣,让刚从大自然中脱胎出来的稚童吟唱,更表明了他们从混沌质朴中捕捉微“象”大义,从大俗资源中开掘大雅意蕴的艺术追求。而从另一首几乎是新创作的插曲中,我们更清晰地感觉到编剧在一个大生态循环和大生命内涵中来表现人生、爱情的追求。

    在这首创新民歌中,作者运用了陕北信天游中的各种常见的比兴元素,却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大生命境界。米脂婆姨、绥德汉从风雨蓝天、江河山塬、花草树木中走来,最普通的生命,最常见的环境,在这里渗入了天地衍生演化的大道之中,人与大自然共居一体,共享阳光和爱情,是那么和谐又那么神圣。大雅便这样从大俗中升华出来。

    对子二 传统与现代

    我在这个戏的演出现场,曾遇见过庞大的陕北观众粉丝团。演出之前,他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扎堆,兴高采烈有如在家乡参加“转九曲”。开演后,他们掀起一阵又一阵掌声的风暴,尤其是对那几位由当地民歌手扮演的角色和那几首他们所熟悉的传统民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还响起了陕北高原豪爽欢快的叫好和唿哨。在他们眼里,这出戏从故事到音乐分明就是嫡传的陕北秧歌剧。他们为家乡土得掉渣的民歌终于扬眉吐气登上了北京、西安的大雅之堂而自豪。但是另一方面,在不少专家眼里,这出戏却分明又是一个大幅度走出了传统,大幅度创新的秧歌剧。有的专家甚至将其命名为“时尚秧歌剧”和“音乐剧”,这表明它又有一种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质地和风貌。

    应该说不同欣赏群体的这两种感觉,都反映了这个戏的真实,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品格,而且将这似乎处于两极的两种艺术品格圆融无碍地结合在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之中。我更倾向于从创新的、现代的角度来给其定位,我想将《米脂婆姨绥德汉》定位为民族音乐剧,或更直接地称为秧歌音乐剧。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本是以现代都市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现代都市人群为主要欣赏群体的一个剧种,是和西方古典歌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和古典歌剧的精美、经典品质不同,它具有青春、流行、都市文化的品质。但一旦流行开来,便会波及和扩散到其他音乐舞蹈艺术之中。

    整个舞台已经不再是陕北原生秧歌那种纯然的厚朴,而呈现出一种现代舞台大制作的辉煌华丽。这使一个民间故事带上了浪漫甚至神圣的光彩。尤其要指出的是,音乐总监赵季平的音乐观,不仅决定了全剧的音乐风格,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这个剧传统与现代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基本品质。他明确主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当代音乐文化也是在这样的传统之中延伸和创新的。”《米脂婆姨绥德汉》的音乐由11个原生态民歌和33个创新的长短结构组成,从中可以准确地捕捉到作曲家在陕北民歌和其音乐元素基础上创造性的音乐呈示。有专家在着重分析了几首创新民歌之后,用“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和灵性演绎”来形容他的这一创作理念。

    主题歌《黄河神曲》和几位男女主角的音乐主题,在《陕北民歌大全》中虽无迹可求,但陕北民歌的根性元素却有迹可寻。既要保持浓郁的原生风格,又要满足角色在规定情境中抒情咏叹的需要,更要飞腾出带有时尚和流行色彩的时代特色,谈何容易。在《叫声妹妹你泪莫流》和《哥爱青青能舍上小命》等主要唱段和大段咏叹中,作曲家大幅度突破了“信天游”的上下比兴句式和民歌小曲四句式乐段结构,对民歌元素作开放性的延展放大,或通过不同调式的交替,西洋乐调、和声的植入,以及现代交响配器的主题烘托,使传统陕北民歌略显平面、固化的曲式,涅槃为具有现代歌剧品格的新旋律。

    对子三 本土与普适

    过去流行的陕北民歌、秧歌小戏和传统故事,常常写的是悲剧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感。作为这种悲剧命运的深度背景,是贯穿其中的社会的、阶级的斗争和道德的斗争。《三十里铺》《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走西口》等等无不带着这种色彩。这当然是对的,是历史真实的反映,是一个时代在精神构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轨迹。

    但是如果我们冲破本土视角和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水平,以当代的普适视角来观察感受那个时代,也并不是绝对没有或不能有另外的思路。《米脂婆姨绥德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选取了另一种思路、另一种视角。它没有选取陕北题材作品经常取用的红色文化坐标,而是适度淡化陕北红色文化背景,浓墨重彩展开了纯乡土的黄土风情文化图卷,聚焦陕北人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和命运欲求,聚焦大的社会生活走向对他们命运爱情的影响和对他们道德的考验。戏剧冲突在高潮部分的意外陡转,不是《白毛女》《三十里铺》那样最后卷入革命洪流,而是民间道德观和爱情观的力量左右了人物的命运选择……不论是虎子、牛娃放弃钟情的人,还是青青放弃童年游戏中的许诺,都既出自道德的力量,也出自爱情的力量。

    这必然引发又一点创新……这个戏没有沿用过去陕北题材惯常取用的“压迫、仇恨、反抗、胜利”的思路,尽管如前所叙,这种斗争哲学的思路符合历史真实。《米脂婆姨绥德汉》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会的对立和仇恨这条贯穿线,强化了理解、退让与爱。作者全力表现虎子以大爱来约束小爱,以自己的痛苦成全所爱的人的幸福,却并没有脱离社会斗争甚至阶级斗争……虎子落草为寇,就是恶霸地主的阶级压迫所致。但全剧聚焦的却是一种更恒远的力量,这就是民间道德和草根感情的真善美。于是传统的本土性的视角,便这样转化成为一种现代的普适性视角,而健康明丽的人性人情之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狞厉的仇恨。这不但在艺术上有了新意,对从另一种角度认识那一段历史,也有了一点新颖度和深刻度。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