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影片《百年情书》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13     作者:许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并为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重要的基础。而发生于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不啻为辛亥革命的先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用电影艺术真实而艺术地表现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再现那段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展现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塑造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构成了影片《百年情书》的主要内容。

    《百年情书》以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革命先烈林觉民为主人公,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与妻书》统领全片,以倒叙的表现手法,对个人塑造的同时完成了对时代精神的艺术再现。影片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时代的表现都真实可信、自然贴切,绝无简单粗暴和主观臆测。影片紧紧抓住情感这一重要线索,通过师生情、同志情、父子情、夫妻情、爱国情,塑造人物、反映时代。

    影片用三个场景表现师生情,虽着墨不多,但却对表现主人公成长和最终成为革命战士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有识之士以死表达对清廷的不满和意欲唤起民众的反抗之情,年幼的林觉民和他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祭奠那些赴死的先烈。老师的言行使林觉民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也就从那一刻起,林觉民的内心便树立起矢志报国的决心,并注定了他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第二次是在去日本之前,他和当年的小朋友现在的同学同志一起在老师的墓前明志,要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富强而奋斗。第三次是在广州起义前,他再次来到老师的墓前,与老师作最后的告别。“今天在这里和老师告别,不久的将来在那边就能和老师相聚,继续追随老师”。影片中三次与老师的“会面和对话”,反映出林觉民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这种师生情并不单是对师长的敬仰之情,更是对思想引路者和精神导师的由衷的敬佩与感谢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林觉民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志情的展现,同样起到了表现林觉民自觉追求革命的作用。在影片中,林觉民等六人自幼便在一起,共同聆听老师的教诲、共同追寻救国的思想、共同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之间既有朋友义,更有在革命生涯中历经生死考验的同志情。尤其在影片结尾的起义过程中,他们一个个地倒在枪林弹雨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人生信念,使革命理想通过他们的英勇牺牲而得以实现。影片对同志情的展现,既丰富了林觉民的形象,又表现出革命斗争的残酷与血腥,更歌颂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夫妻情是影片浓墨重彩表现的。影片开始时,即将进行起义投身赴死的林觉民在陈意映送他的白绢上书写下感人至深的不朽情书《与妻书》,其间泪流满面、多次驻笔,显现出与爱妻的款款深情。尤其是林觉民即将赴死之前与妻子的短暂相会,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而又不能也不忍对妻子言说,那种最深沉的爱与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充分显现了革命者的广阔情怀和为大义舍小情的高尚精神。而陈意映对林觉民的充分理解与默默支持,也是值得称道的。正是由于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更坚定了林觉民投身革命的信念。与夫妻情相一致的是父子情。影片中林觉民的父亲既是严父又是慈父,他对林觉民的革命行为虽不直接参与但却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在影片临近结尾,作为父亲已经预感到儿子或许会为革命事业牺牲生命,故特意与儿子共饮,借机赞赏儿子的远大志向,鼓励儿子的革命行动,但同时也不忘叮嘱儿子注意安全。父子情深清晰可见,尤其当父亲收到林觉民寄来的绝命书《禀父文》,在大声宣念中,凝聚着父亲失去儿子的刻骨铭心的痛,也凸显出因有这样的儿子而发自内心的骄傲与满足。

    与师生情、同志情、夫妻情、父子情相一致而又超越了这种种情感之上的,是影片所表现出的林觉民浓郁的爱国情。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的民主、自由,林觉民毅然舍弃各种“小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充分体现出一位爱国者的伟大胸怀和宽广胸襟。在决定是否起义的紧要关头,明知起义成功希望不大,林觉民还是毅然决然地劝说犹豫不决的起义总指挥黄兴,希望以自己的血鼓舞全国人民革命的斗志,从而使广州起义如期举行。林觉民身上的爱国情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依托、为代价的,是他生命本质的外在显现。

    影片《百年情书》是一部以情感贯穿始终的影片。“情”是影片的精髓与灵魂所在。观众在影片欣赏过程中也无不为情所感、为情所动。诚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影片《百年情书》正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感人心”之作。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