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经典 畅谈主题创作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13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年6月27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随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展览开幕之际,许多艺术家来到展厅仔细观摩展品,畅谈了对展览的切身感受。艺术家们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就包括党史题材在内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问题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中不时闪现出真知灼见。

《红烛》与“红烛颂”

闻立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红烛颂  闻立鹏 

    《红烛颂》这件作品曾经多次展出,但是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氛围里展出,它显示出特殊的意义。这件作品表达了我对父亲闻一多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对我来说,闻一多既是父亲又是英雄。我的人生和艺术旅程受父亲影响极大,尤其是成年懂事以后,他的品格人性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在开始学画之初就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画好父亲。

    从20世纪50年代我开始画父亲,但是最终选择红烛作为表达的载体,是因为以闻一多为原型的《红烛》电影摄制组的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我忽然感到,其实父亲的精神就是《红烛》这首诗的精神,也正是我作品中要表达的精神。后来,在青海的一次写生中,我发现烛的燃烧与流淌就像革命者的生涯一样有意味,于是进一步确定了以蜡烛这种形式来衬托画面中人物的品格,在烛光变为红旗的过程中,人物精神得到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我始终被情感所包围,就像一种原始冲动的激荡贯穿在创作的始末,这与一般历史题材的创作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我真实情感的流露。今天再读这件作品,使我再一次认识了闻一多的伟大人生,也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发展的过程,展览同时提供一个契机,让我的个人记忆与当下感受再次融合。

    在我的记忆中,党就是我的亲人。在父亲去世后最艰苦的日子里,是党给了我们照顾与关怀。因此,我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党、对革命烈士的崇拜与感激之情。拿我创作的《国际歌》这件作品来说,它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我试图改变以往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常用的平视视角和非常细节化的情节安排,以大的仰视视角,把人物塑造成纪念碑式的形象,由此体现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突出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在当时大学生的印象里,国际主义是一种振奋人心的、严肃的终极远望,因此,在这件作品中,我选择了用一种深沉的色调表现画面凝重的整体氛围,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一定会实现的希望和信心。画面仰视视角的灵感来源于我参观黄山立马峰巨石壁时的感受,当我仰视巨大的岩石时,那种对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我对革命烈士要表达的崇敬之心么!画面背景上红色的天空则是我在临摹敦煌壁画时受到的启发,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可以说,这件作品是一种与我当时的生活和所处环境紧密相关的情感外化。当时很多创作反映的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真切的情感,画家希望用壮美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对革命、对党的咏怀。

中国美术创作的文化新质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

    当美术史上的经典和当代美术创作的力作并置在一起,构成一部反映党的光辉历程的视觉史诗时,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文化特征也醒目地彰显出来,那就是关注现实、反映社会发展、表现时代精神的主流意识和主体品质。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创立、壮大、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创世纪建树;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励精图治,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业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源泉。中国美术界老、中、青几代艺术家在党的历史这一题材上一向拥有创作的激情,涌发表现的冲动,他们从党的历史中看到了理想与信仰的价值,看到了党的事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相叠印的丰富图景,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忘我奋斗的高尚气节与奉献精神……这些感受和感动化为美术造型的丹青笔墨,就有了再现党史场景的鸿篇巨制,有了深入刻画共产党人思想境界和精神品格的大量肖像作品。这个展览中的许多作者,就是党员艺术家,他们把为党、为人民创造精品力作视为履行党员职责的最佳方式。可以说,在为党的历史写照、为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范造像的作品中,脱颖出20世纪直至新世纪中国美术创作的文化新质。

美术史双重叙事中的主题性创作

袁武 北京画院副院长

    这个展览横跨几个时代,既是一部“党史叙事”,也是一部“美术史叙事”。这些优秀美术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借此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艺术创作一反20世纪早期留欧留日的画家所引入的纯西方技法,那批作品在风格和语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式的,不光是内容,在表现语言上,那种新颖和不成熟也透露出一种“摇篮感”:充满热情,朴素而真诚。改革开放以后,艺术上的表现语言和想法也丰富了,受外来的影响逐渐增多,思想上也不像之前那样僵化了。上述现象显示,创作者是有思想的,能抓住社会本质并且是有责任感的,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展览上亮相的近几年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创作技法上越来越成熟了,画家们在对历史有一定学习基础上,调动了多种表现语言去阐释历史。整个展览是优秀美术作品的一次大检阅,给我一种很丰富的感受,同时也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脉络。

    我认为在当代党史的主题性创作领域,尤其在表现语言上,应该保有批判性的学术眼光。如果把一张毛主席和一群人开会的照片与油画作品《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做一比较,可以看到,在经过了艺术家所调动的种种油画的表现语言、造型的形象把握等综合的视觉艺术手法后,来传达一个重大的信息,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展览的举办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恰恰说明了主题性创作的当下意义。在当前来谈主题性创作或者与党史有关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要比当年还有意义。很多人存在误区,认为党史性或者社会重大事件性的绘画没有技术性,以至于出现一种局面:一些二三流的画家抛开了纯艺术,在画面中填上了一个所谓现实题材的内容,把一些社会的新闻性、事件性的图解认为是主题创作,这直接导致了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性越来越弱,表现性越来越差,这支队伍中真正优秀的画家似乎越来越少,实际上主题创作的艺术性恰恰是不能忽视的重点,不仅仅是一个画家有热情就能画现实主义创作,这个展览中那些经过历史考验能留下来的好的作品,首先是表现力强,艺术魅力浓,绝不是表现内容仅仅有点政治性就足够了。我认为,表现党史的主题性创作队伍,应该是一群优秀的画家,不是说画了一幅党史题材的画,就是一个好的主题创作艺术家了,对重大题材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技术含量要有高要求。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事这类创作的人比比皆是,直至今天能感动我们的仍然是那些好的作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