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范的爱国情结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06     作者:马明宸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风送暖上衰藤 崔子范

    崔子范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他继齐白石之后在新时期把大写意花鸟画这个民族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对于中国画民族形式的探索,背后是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来支撑的,这个情结也贯穿了他一生的事业,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去年崔子范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桩捐赠夙愿,今年6月15日溘然长逝,他的磊落胸怀与赤子之心将彪炳史册!

    崔子范早年就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意识,高小毕业时他在烟台的《文汇报》发表了《清明节有感》一文,反对封建旧礼教。在中学读书时他又撰写了《九·一八有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后来又参加八路军并任山东省八路军第五支队政治部民运科副科长。1940年他奔赴延安军政学院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1945返回山东。崔子范早年就酷爱绘画并且师从吴昌硕弟子张子莲,创作了一些寄托国恨家仇的作品,但是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让他毅然投笔从戎、浴血奋战,他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崔子范才逐渐回归到他所钟爱的艺术领域,但这还是部分地回归,国家建设的需要使他只能处在业余从事创作的状态。他被调到北京医院任政委,工作期间因为对绘画的向往,他结识了不少著名画家。1952年,崔子范经由裱画师刘金涛陪同,拜谒了齐白石老人,白石老人看了崔子范带去的作品,在《公鸡图》上题赞“真大写意”,鼓励崔子范按照他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其后崔子范经常向白石老人请教。1954年崔子范担任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勘察测量局局长职务,1956年国家决定筹建北京中国画院,崔子范毛遂自荐,弃官从艺,被调至北京中国画院筹备处任秘书长,参与北京中国画院的筹建工作,这在当时被传为艺林美谈。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崔子范持函面请齐白石老人为名誉院长,后来他又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到了北京画院之后,他仍是做领导工作,但是终于和绘画又靠近了一步。其间崔子范开始在艺术上摸索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致力于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终于盼到了“文革”结束,崔子范恢复了职务,欣喜之余他创作《枯木逢春》与《松柏长青》,两幅作品入选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迎春画展,时代心声引发了社会广泛共鸣。之后他与娄师白、秦岭云等画家一同写生、办展,创办“北京花鸟画研究会”。1979年卸任后他终于成为一个“全职画家”。宝贵时光来之不易,上世纪80年代初他毅然从繁华都市退隐到家乡山东莱西。隐居小城的崔子范依然壮心不已,为自己制定了“谢应酬、抢时间、抓创作”的九字方针和“四追求、五结合、三保留”的艺术取向,倾全力于艺术追索,先后创作了《万年青》《艰苦岁月》《芦塘枪声》等作品,在重要节日向党和国家献礼,纪念抗战胜利,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庆祝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为向世界推介中国画艺术做具体的工作,可谓老骥伏枥,志在报国。

    此外,崔子范还热心捐助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上世纪80年代他在家乡投资修建子范小学,捐画作奖励优秀教师,后来又兴建了崔子范美术馆。1989年2月10日,他立下遗嘱:“我的画和我收藏的画一律交给国家,家中不准私分”,并表示要把自己的精品力作捐赠给3个重要艺术机构:中国美术馆、家乡山东莱西以及生活过、工作过的北京画院。1994年2月,崔子范将1986年至1991年创作的122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进入新世纪后已届九旬高龄的崔老前两个捐赠愿望均已实现。2010年9月,北京画院领导前往山东省莱西市看望崔老,崔老精心挑选自己1979年至2010年创作的书画精品70件慷慨捐赠给北京画院,终于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桩期待已久的夙愿。捐赠后他题诗一首:“书画有价也无价,高低相差十万八。小画用来换柴米,大画精品捐国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